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城鎮人居環境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云南邊境小城鎮人居建設的現狀
1.1云南跨境地區小城鎮發展概況在云南全省、相鄰的老撾三省、緬甸兩省、越南三省720836平方公里范圍內,通過對2012年影像圖的提取,得到云南跨境地區的城鎮聚落用地的空間格局。云南邊境地區的小城鎮發展在空間上已經呈現出一定格局。以昆明市為起點,向邊境以外呈現兩條高建設密度帶,一條為昭通—昆明—文山(紅河)—越南老街—越南河內方向,另一條為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保山—德宏—瑞麗—緬甸臘戌—緬甸密鐵拉方向,盡管沿著邊境線我國一側普遍高于另一側,但是我國邊境線建設密度依然很低。邊境地區城鎮規模普遍較小,且受自然地形、經濟發展階段的限制,云南邊境沿線建設密度非常低。沿邊境線兩側,面積在0.5平方公里以下的建設斑塊是最多的。特別是孟連口岸、打洛口岸對面的緬甸第二特區、第四特區,這兩個地區0.5平方公里以下的建設斑塊面積比例幾乎全都達到了100%,緬甸這些特區聚落規模部都小于0.5平方公里。老撾、越南和云南交接的邊境線兩側0.5平方公里以下的建設斑塊面積比例也達到了90%以上。云南邊境另一側的小城鎮發展大多面臨相似的困境。云南—緬甸邊境線上,由于相鄰地區(緬甸克欽邦)是緬甸內還未完全統一的地方,所以這一地區的安全不能得到長久的保障,使得這一地區的口岸(如盈江口岸)受到地區局勢的嚴重影響,其他中緬邊境由于緬甸經濟發展緩慢、邊境人口稀少,很難在邊境地區本身形成較大規模的城鎮,跨境經濟發展也不能有長久的發展。中國—老撾邊境線上,同樣由于老撾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邊境發展的速度并不快。中老邊境線上唯一的國家口岸為磨憨口岸,隨著昆曼高速公路的通車,這里成為一個重要的節點。中越邊境上由于存在邊境線爭議問題,從2005年至今進行的邊境勘界行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城鎮發展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1.2云南邊境小城鎮的多樣性優勢與發展困境云南邊境地區具有“多樣性優勢”。例如經濟聯系多樣性、經濟成分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等,具體而言,云南邊境小城鎮的多樣性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聯系多樣性。云南處于“中國—印度—東盟”三大板塊交接之處,在經濟聯系上具有機遇,盡管與云南接壤的緬甸、老撾、越南等國發展水平不高,但是云南省,特別是其邊境地區具備經濟聯系的多樣性。(2)文化多樣性。云南是中華文化向南亞擴散的據點,也是聯系東南部沿海以及南亞、東南亞與西藏的最便捷通道。云南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多樣性,最利于這一地區形成國際化的軟實力,溝通南亞不同文化體。(3)生態多樣性。云南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該區域從北到南橫跨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等多個自然帶,又有山地、谷底、盆地、高原等多種地形區,加上陰坡與陽坡、谷底與坡地、高海拔與低海拔等不同情形,生態多樣性的特征極其顯著。(4)民族多樣性。云南作為多民族的邊疆省,2008年其總人口454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的人數比例為35%。在云南邊境地區,跨境民族有十六個,他們都有著相同或近似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因此常常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從云南邊境的“多樣性優勢”角度來看,云南邊境地區小城鎮發展應有自己的模式,但是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其城鎮建設速度、城鎮建設質量都進展緩慢,而且受到跨境大形勢的影響,例如經濟上面臨著諸多國際政治不確定因素;文化多樣性發揮的作用還有限,且文化多元性特質也受到城鎮化等沖擊;生態方面,大多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自然地理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氣候復雜,同時這一地區在空間分布上,貧困縣與生物多樣性富集程度存在正相關性;民族多樣性方面還未能充分發揮優勢,云南的少數民族分布地區主要集中于云南邊境沿線,人民生活的貧困問題仍然很嚴峻。
2跨境人居環境建設的提出
2.1跨境人居建設的特性跨境人居環境之所以能夠解決當前云南當前跨境合作中的問題,除了云南現狀限制條件對人居建設的需求以外,還與人居本身的特性有關,這些特性使得人居本身適合于云南跨境合作。具體而言,對云南跨境合作問題起到解決作用的人居特征包括:物質客觀性、基礎性、包容性、政治不敏感性、文化共性(見圖2)。
2.1.1物質客觀性人居環境核心內容是城市規劃、地景和建筑,因此與經濟、政治等因素相比,人居環境更加具有物質客觀性,人居建設的成效是可以現實存在的,因此跨境人居建設會使得跨境地區的物質客觀條件得到改善。云南跨境地區當前的合作中,盡管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跨境合作,但是受邊境兩側經濟水平、政治關系等因素的限制,跨境合作發展速度受到影響,同時由于跨境地區的歷史因素使得這一地區的物質條件非常落后,不僅難以承接跨境經濟合作的任務,也不利于邊境地區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跨境人居的物質客觀性使得通過跨境人居的建設,可以達到云南跨境地區物質條件改善、提升的目的。
2.1.2基礎性跨境地區人居環境建設,是跨境合作的基礎性工作,當人居建設達到一定水平以后,會為跨境合作搭建一個更好的合作基礎,能進一步加深政治、安全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通過已有的分析,云南跨境地區難以在短時間內成為以經濟為中心的跨境合作地區,因此這一地區很長的時間內應該以基礎性的跨境合作培育為核心。
2.1.3包容性跨境合作本身是一個多方面的復合體,以往的合作中往往強調某一方面的合作。如圖2所示,在以單一內容為核心的跨境合作中,經常單一強調經濟貿易、政治安全、國際環境、文化生態、資源開發某一方面的合作,但是對于云南邊境而言,一方面這些因素都要被考慮以加強跨境合作的綜合效果,另一方面這些因素每一項的合作都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循序漸進、全面的推動各合作要素同時進行。跨境人居環境由于其具有包容性的特點,可以將這些合作要素都涵蓋進來,人居環境建設中,提出了其五大系統:自然、人、社會、居住和支撐網絡。這些內容涵蓋了跨境合作的多個方面,跨境合作每一個元素(經濟、政治、國際環境、文化生態、資源)的單方面合作都會對這個系統產生正向推動作用。
2.1.4政治不敏感性人居環境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居住環境建設為目標,通過基礎設施、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提升居住的空間品質,與傳統跨境合作的因素相比,人居環境具有“政治不敏感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對于其在跨境地區推進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政治環境敏感的地區,跨境人居建設可以避免經濟合作、政治合作等傳統合作時來自雙方的政治壓力。云南跨境地區與越南、老撾、緬甸接壤的地區,目前還存在不穩定因素,不僅體現在邊境沿線上,也體現在國家關系上。這些國家對于中國的快速發展持有警覺的政治態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人居建設的“政治不敏感性”有助于打消這些國家的疑慮,共同合作,優化跨境地區的人居環境,使得合作國家均能受益。
2.1.5文化共性人居環境建設中對文化具有一定的要求:在跨境地區人居建設中,如果邊境兩側具有相近的社會文化,跨境人居建設相對容易,且跨境人居建設能對這一共同的文化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如果邊境兩側的社會文化差異較大,跨境人居建設則比較困難。在云南地區,邊境兩側分布著大量的跨境民族,使得這一跨境地區具有很強的“文化共性”,因此云南跨境地區的文化特征為跨境人居建設提供了機會,反之,跨境人居建設也能促進云南跨境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2.2“傳統跨境合作”向“跨境人居建設”轉變按照傳統跨境合作模式,邊境地區可以在跨境經濟貿易、地緣安全、生態環境、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等方面開展合作從而提升邊境地區的城鎮發展水平,但是從云南已有的合作來看,受制于經濟、政治等因素,云南跨境合作中,云南在經濟層面上很難成為“中國—東盟”層面上的核心節點。云南邊境地區跨境合作的思路有待轉變,需要從“以單一內容為核心的跨境合作”轉向更加綜合的“以人居環境為核心的跨境合作”(見圖3)。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云南邊境小城鎮的角色定位依然是“偏遠落后的邊境小城鎮”,雖然試圖借助邊境的優勢,但是如何借助現有邊境優勢實現城鎮質量的提升還未清晰,如果只通過“傳統的跨境合作模式”——即只在經濟貿易、地緣安全等單一方面開展合作,或其他方面雖有合作但各合作內容平行進展,缺少更高的統籌合作,那么跨境合作的效果就難以保障。云南地區的跨境合作可以歸納為“非經濟因素主導的跨境合作”,在這樣的跨境合作中,針對云南跨境合作的現實情況,云南跨境地區應圍繞跨境人居環境建設在多個方面開展工作。本文認為跨境人居建設是當前云南跨境合作中最現實、最可能的發展內容,而且其跨境人居環境有自身的定位與可行的發展內容。云南跨境人居建設,與傳統的跨境經濟合作、地緣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資源開發等因素相比,人居建設更具有現實性、可行性與基礎性。
2.3跨境人居建設的定位跨境人居建設的定位應為“以建筑、地景和城市規劃為核心,同時將跨境合作五個主要因素(經濟、地緣安全、國際環境、文化生態、資源開發)部分切入其中的可持續人居建設”。在吳良鏞先生的人居環境科學構成中,雖然是多種學科的綜合,但是各個專業在人居環境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其中建筑、地景、城市規劃為人居環境科學的“主導專業”,而外圍多學科群隨時代不斷發展(這些外圍學科包括心理學、環境學、氣象學等)(見圖4)。也就是說,“各學科不能等量齊觀,有的應是重點,有的僅是參與,這些都因不同課題而異”。作為人居環境的一種特殊形式,跨境人居建設也是以建筑、地景和城市規劃為核心。因為這三者是多種影響因素在空間實體上的反映,與一般人居環境不同的是,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環境學等外圍學科在跨境人居中經常發揮更加重要的影響作用,這些因素的合作成效對空間實體的影響往往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吳良鏞先生的人居環境中,其他學科與人居環境科學的關系為部分或邊緣的切入,對于一些關鍵問題的分析上能夠起到關鍵的作用。由于跨境地區問題的特殊性,在跨境人居建設中也要將跨境合作的五個主要因素(經濟、地緣安全、國際環境、文化生態、資源開發)中與跨境人居建設密切相關的部分吸收進來,形成綜合、全面、穩定的跨境人居。在吸收傳統跨境合作假說的基礎上,跨境人居建設以建筑、園林、規劃為核心內容,以經濟區、地緣安全、資源開發、國際環境、文化生態為外圍內容,每項外圍內容的一部分被跨境人居所吸納,具體包括經濟區方面的口岸經濟區、跨境經濟走廊,資源開發方面的跨境資源開發、國家資源通道,地緣安全方面的新型社會安全、傳統軍事安全,國際環境方面的次區域合作,文化生態方面的跨境文化聯系、跨境環境治理。
3云南跨境人居建設的內容
從未來城市規劃角度來看,云南跨境人居建設主要分為兩個層面開展:一是跨境次區域層面;二是邊境沿線兩側地區層面。
3.1跨境次區域層面人居建設
云南跨境所在的地區包含在大湄公河次區域中,這個次區域包括了中國云南省、緬甸、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在次區域層面上,主要通過以下方面的建設,在總體層面上形成跨境人居的整體格局。
3.1.1次區域城鎮網絡格局建設梳理這一地區的城鎮體系,按照城鎮的重要程度形成不同的城鎮層級,通過聯系該地區核心城鎮,使之形成次區域城鎮網絡,并且明確重要發展通道上的城鎮,發揮這些城鎮的通道連接作用,將其空間聯系的潛力發掘出來。
3.1.2次區域交通體系規劃建設建構次區域交通體系,以次區域跨境公路、跨境鐵路為主體,以次區域航空聯系網絡為補充,溝通次區域公路、鐵路、航空三種主要的跨境體系。以此加強這些國家之間交通聯絡的便利程度,使跨境交通滿足各類跨境合作的基礎要求。
3.1.3次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規劃建設通過分析該次區域的生態環境特點,在跨境發展軸線上劃定云南—越南、云南—老撾、云南—緬甸、云老泰生態治理區域,同時針對云南邊境沿線地區的現狀問題,明確不同地區的治理重點,促進這一地區成為更加安全、高保障性、品質優越的跨境生態環境網絡
3.1.4次區域資源開發規劃建設聯合建立次區域跨境水資源開發體系,針對現有的主要跨境水系,優化協作機制和開發模式,達到共同開發、共同受益、共同治理的效果,并通過次區域資源的開發,帶動這類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3.1.5次區域基礎設施網絡規劃建設針對該次區域當前社會經濟落后的現狀,聯合建設次區域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低要求,同時針對已有的湄公河次區域電力網絡規劃,結合云南邊境地區發展的設想,提出云南與緬、老、越、泰、柬地區的電力網絡設施銜接。
3.2邊境沿線兩側地區層面人居建設
邊境沿線兩側地區層面人居建設主要包括五個網絡:跨境城鎮網絡、跨境交通網絡、沿邊口岸經濟網絡、跨境自然生態網絡、跨境文化網絡。與次區域層面相比,跨地區層面人居建設涵蓋的方面更加全面、細致。
3.2.1跨境城鎮網絡建設跨境人居建設的范圍不能僅局限于邊境沿線,而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云南跨境沿線的發展水平有限,僅靠自身條件難以形成明顯的提升,因此要利用邊境兩側的腹地,例如昆明、麗江等腹地大中城市,作為跨境合作背后的據點。按照腹地經濟中心的重要程度,可以將腹地經濟中心分為一系列的規模,形成腹地城鎮網絡。通過腹地大中城市與邊境口岸的聯絡,形成邊境地區與腹地經濟中心聯動。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邊境沿線作為發展“前哨”,腹地經濟中心作為“支撐”,通過道路、城鎮建設將其聯系起來,共同作為跨境合作的“基礎平臺”。
3.2.2跨境交通網絡建設云南省已經形成了陸、水、空齊全,全方位開放的交通網絡格局,通過對云南跨境地區邊境沿線交通體系、軸向聯絡交通體系的規劃建設,加強跨境的軸向聯絡強度與邊境沿線的聯絡強度。將邊境沿線樞紐與腹地經濟中心進行有效聯系,實施邊境地區與腹地經濟中心聯動開發開放,率先突破、率先發展,形成具有較強實力的對外開放的先行區。
3.2.3沿邊口岸經濟網絡建設云南沿邊口岸需要形成層級網絡,不同層級的口岸經濟區有不同的輻射范圍、功能類型。同時,核心口岸經濟區、重要口岸經濟區、一般口岸經濟區之間要形成發展網絡,形成沿邊開放示范區建設。整合現有分散發展的口岸模式,優化提升邊境沿線的人居建設水平。
3.2.4跨境自然生態網絡建設在云南跨境地區形成跨境多樣性保護軸,并根據現狀基底條件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修復區,從而在云南跨境地區形成主要的跨境自然生態保護區域與修復區域。
3.2.5跨境文化網絡建設東南半島具有很強的文化同宗性,因此通過文化區建設,在這個地區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環境,通過跨境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等多種文化的聯系,使這一地區成為和諧發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跨境人居環境。文化包容性強調在包容性增長的理念基礎上強化對多種文化的包容作用。云南作為多民族、多跨境文化的區域,跨境人居建設的過程,也是對多種文化包容性增長的過程。云南跨境地區的文化網絡建設發揮跨境民族聯系的優勢,結合現有的跨境民族空間分布特點,在邊境沿線和局部跨境發展走廊上加強跨境文化聯系,構建相輔相成的跨境文化網絡。
4結語
針對云南“非經濟因素主導的跨境合作”這一特征,云南跨境地區應開展以“跨境人居建設”為引領的跨境多方面合作,與傳統的經濟、安全、自然、社會、資源等因素相比,跨境合作中的人居建設更具有現實性、可行性與基礎性。同時人居環境建設自身的特征包括物質客觀性、基礎性、包容性、政治不敏感性、文化共性,這些特性對云南跨境地區當前面臨的客觀限制條件具有很大的適用性。云南跨境人居建設的定位為“以建筑、地景和城市規劃為核心,同時將傳統跨境合作五個主要因素(經濟、安全、自然、社會、資源)部分切入其中,形成可持續的人居建設”,通過對云南跨境地區建成區的分析,認為云南邊境地區已經具有了跨境人居建設的基礎。云南跨境人居建設的內容方面,應該從跨境次區域、邊境沿線兩側地區這兩個層面開展,跨境次區域層面的人居建設包括:次區域城鎮網絡格局、次區域交通體系、次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次區域資源開發、次區域基礎設施網絡等方面的建設;邊境沿線兩側地區層面的人居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五個網絡:跨境城鎮網絡、跨境交通網絡、沿邊口岸經濟網絡、跨境自然生態網絡、跨境文化網絡。
作者:王昆 單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