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柔石中兒童關照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徽文學雜志》2015年第五期
在柔石的散文作品中,本人比較欣賞的是《人間雜記》。有關這篇散文,《柔石的生平和創作》[2]、《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3]、《中國兒童文學史———現代部分》[4]、《世界兒童文學名著大典(下卷)中國部分》[5]、《浦漫汀兒童文學序跋集》[6]幾本書中略有提及,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上,但是忽略了《人間雜記》在柔石整個散文創作道路上的重要轉折意義,缺乏對促成這一創作轉折原因的考究,對文本中創作特點具體表現方面的分析也明顯不足。因此,本文試圖從以上幾點出發,嘗試對《人間雜記》一文進行一次深入的文學解讀,希望可以借此帶領更多的讀者走進柔石的散文殿堂,為今后的柔石散文研究做出一點貢獻。
柔石的散文創作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23年至1928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柔石散文以抒情散文為主。從內容方面來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抒寫浪漫纏綿的感情,如《憶S君》《別蕙》《對花》;另一類是抒發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厭惡與憎恨,如《詛咒》和《不安》,“他向舊社會發出了憤怒的詛咒,并用強烈的抒情筆調激起讀者對黑暗的憎恨”。[7]1928年往后的散文創作為第二階段,在這期間柔石決定要轉變創作風格并付諸了實踐。柔石在朝花社倒閉前后曾對魯迅明確表示過“此后應該轉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魯迅勸其說:“這怕難罷,譬如使慣了刀的,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但是柔石依然堅持、肯定地回答道:“只要學起來!”[8]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柔石決定轉變創作風格的決心,而《人間雜記》正是創作于這個時候。
《人間雜記》是一組六篇散文,其中的《偷果子的小孩》《死所的選擇》《賣筆的少年》《六月的賜惠者》這四篇文章描寫了窮苦兒童的不幸遭遇,本文將著重解讀以上四篇散文。《人間雜記》意味著柔石開始關注底層人民、關注舊時代背景下貧苦兒童的苦難生活,表明柔石開始嘗試通過散文作品來喚起人們對兒童、對下一代的關懷與重視。
柔石之所以會將創作的筆觸深入底層人民、貼近兒童生活,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這與他本人的一段自身經歷有關。1924年,柔石應聘到普迪小學教書,他整日與孩子們在一起,逐漸了解了兒童的生活和心理,這一段經歷使得他與孩子們更為親近,也使他更加容易關注當時社會下的兒童生存環境,讓他認識到為兒童創作的必要性,這為他后來的創作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第二,柔石在與魯迅的長期相處中,從魯迅那里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魯迅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對柔石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柔石開始在創作中關注現實、關懷民眾。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人間雜記》這篇散文在柔石整個文學創作道路上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有了這篇散文的創作經歷,讓柔石再次正視了自己的散文創作風格,讓他決定改變之前柔弱的文風,開始關注社會現實,關注兒童世界。
作者:吳敏 單位:安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