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產業效率及影響因素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運用DEA模型與Pearson相關系數對2005~2015年間上海市文化產業投入效率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上海市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變化情況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上海市文化產業投入效率處于較高水平,不同時期的規模收益存在差異,規模效率對總效率的影響強于純技術效率;文化產業增加值與文化事業費、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表現出正向的強相關性。根據分析的結論,提出了提高上海市文化產業效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文化產業;DEA;投入效率;影響因素
一、引言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和競爭力量成為經濟軟著陸,轉變經濟發展,形成更加持久,優質的經濟體不可或缺的承載體和催化劑。《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中,將上海打造成“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規劃。這也對上海市文化產業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準確把握上海市文化產業效率及其影響因素變得尤為重要。國內學者在文化產業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成果豐碩。李興江、孫亮分析了2006~2010年省際文化產業發展效率,結果表明全國的文化發展效率呈現從東向西逐步降低的趨勢;蔣萍等對我國31個省份2008年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各省份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且大部分省區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袁海等測算了2004~2008年中國各省份文化產業的效率,結果表明中國文化產業效率穩步提高,文化產業效率的影響因素存在區域差異。黃永興等實證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文化消費、文化企業集聚、交通通信的提高有利于文化產業效率的提升。高云虹等對我國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西部地區整體文化產業效率偏低,外部環境和隨機變量對西部各省份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影響較大。基于以上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外學者從國家層面以各省為決策單元對其文化創意產業效率進行研究的較多,而聚焦單一地級市進行投入產出分析的較少。為此,文章以上海市文化產業作為研究對象,將時間樣本作為決策單元,依據面板數據,引用DEA模型與相關性分析對其文化產業效率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二、上海市區域文化產業效率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交叉學科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根據多項投入、多項產出指標,進行相對有效性評價的一種數量分析方法。運用DEA測算上海市2005~2015年文化產業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根據指標構建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比性等原則,構建上海市文化產業效率指標體系。選取文化機構從業人員(萬人)、文化事業費(萬元)、文化機構數(個),作為投入指標。將文化產業增加值(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億元)作為產出指標。通過從《中國統計年鑒》、《2016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獲得的指標數據,運用Deap2.1軟件獲取的2005~2015年上海市文化產業綜合效率分解值11年的均值情況。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中的數據得到上海市11年的TE、PTE和SE分別為0.984,0.991和0.993,表明上海市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要達到最優和持續最優的狀態,需要不斷努力。從綜合效率來看,2005~2015年之間,綜合效率達到有效的年數是6,占比54.55%,未達到有效的年數為5,占比45.45%,而且在2012年綜合效率最低,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無效,也造成綜合效率無效;從純技術效率來看,2005~2010年和2014~2015年之間,純技術效率都達到了有效。然而在2011~2013年之間,純技術效率的都小于1,且小于平均值,未達到有效;從規模效益分析來看,2005年,上海市文化產業的規模效益是遞增的,2006~2010年的規模效益不變,說明這6年文化產業的產出已經達到最大化。而2011~2014年規模效益是遞減的,說明這幾年文化產業產出效率較前幾年有所下降。
三、上海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影響因素分析
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得到上海市文化產業效率水平情況,選取文化機構從業人員/萬人(Peo)、文化事業費/萬元(Fee)、文化機構數/個(Org)、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億元(No1)、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億元(No2)、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億元(No3)等6個經濟指標與文化產業增加值/億元(Inc)進行相關性分析,進而探究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影響因素。運用SPSS22.軟件對以上七個指標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文化產業的增加值逐年遞增,最大值為1632.68,最小值為509.23,經過近十一年的發展,上海市文化產業穩步向前,不斷發展的更好。增加值增長3倍以上,而且維持較高水平,年平均值為1013.875。文化產業的良好發展也直接推動了第三產業生產值的增加,間接拉動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持續地增長,也來源與政府對文化事業持續的投入。文化事業費最大值為36.5523,最小值為7.9201。從2005年的7.9201到2015年的36.5523,十一年間投入增長近5倍多。文化事業費的不斷投入,助力文化產業值的增加,這種正效應也驗證了上海市文化產業效率的有效性。文化機構從業人數最大值29.5302,最小值22.8176.浮動較小,維持較為穩定的水平。同樣文化機構數的變化幅度也較小,最大值19904,最小值15016,平均年變化值444。不僅如此。文化產業增加值與第一產業生產總值也存在正向的相關性,與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也表現出正向的強相關性。不同的是,文化產業增加值與文化機構從業人數并無很強的相關性。相反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與文化機構數有負向的相關性。可以分析,上海市文化產業已經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文化機構從業人員的增加并不能顯著提升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提升。區域范圍內,文化機構數的增加對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提升有負的促進作用。這也說明,上海是文化產業的固定承載體已趨近完善,需要尋求新的增長模式。根據以上分析的結果可以知道,文化事業費的投入有助于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提升。文化事業費的投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能夠吸引更多的先進技術涌入文化產業中去,帶動文化產業的升級。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促進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提升。良好的經濟基礎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從而使得文化產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產業的融合也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保持經濟較快穩定的增長,促進文化產業值的增加。
四、提高上海市區域文化產業效率的對策建議
本文運用DEA模型分析了上海市區域文化產業效率,運用相關性分析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測度。為進一步提高上海市文化產業的生產效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產業跨界融合,互聯互通,激發新活力文化產業根植于其他產業,需要與其他產業共生共榮。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不斷壯大,為文化繁榮積淀了肥沃的土壤,文化的繁榮正向刺激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科技力量,吸引世界目光,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對于上海來說,文化產業與金融、科技、商業、制造等行業融合,為文化產業注入新的動力,以新的生產模式,讓文化產業更智能,逐步實現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目標。
(二)發揮資源潛藏優勢,培育特色文化產業集群文化項目帶動文化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文化產業集群的建設,即提高產業收益的穩定性,又提高了風險抵抗力。產業集群的規模增長,不僅僅是文化產業在規模上簡單地增長,根本在于質量上的和效率上的提升。培育特色文化產業集群,有助于文化產業穩定且又快速的發展。其次要把握地理位置優勢,上海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加強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產業橫向的廣度和縱向的深度合作,促進文化產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以推動上海市文化產業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興江,孫亮.中國省際文化產業效率的區域差異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20).
[2]蔣萍,王勇.全口徑中國文化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階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2).
[3]袁海,吳振榮.中國省域文化產業效率測算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2(03).
[4]黃永興,徐鵬.中國文化產業效率及其決定因素:基于Bootstrap-DEA的空間計量分析[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4(03).
[5]高云虹,李學慧.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研究[J].財經科學,2017(02).
[6]程敏,裴新杰.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基礎設施投入效率的時空差異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數模型[J].管理評論,2017(06).
作者:彭連貴;閻瑞霞;尹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