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文學寫作教學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學寫作是大學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大學文學寫作在學生文學素養、審美能力培養方面有著顯著作用。因此,長期以來,如何在文學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就成為高校大學文學寫作教學關注的重點。文章結合大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然后從審美視角,提出了大學文學寫作教學策略,希望能對大學文學寫作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審美體驗;大學文學;寫作教學
寫作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大學寫作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人文素養,喚醒學生的精神生命。我國許多大學都開設了文學寫作課,許多教師也在文學寫作教學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但是,結合實際來看,高校大學生的寫作素養近年來卻呈直線下滑趨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一、大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
1、審美精神建構不足,思想膚淺在寫作中,個體的主體意識起著重要作用。寫作主體的文學修養、思想境界決定了作品的格調和品位,寫作主體的審美情趣、文學造詣決定了作品的審美價值。在中國古典文論中,人的精神境界被置于藝術創作的源頭,“秉心養術”、“先心生而后言立”是古人推崇的文學創作方式。在大學文學寫作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提倡,積極引領學生關注自己的生命體驗,使學生在審美觀照和體驗的基礎上,領悟審美的內涵,提升審美高度和寫作水平。但是,受“高效省時”的備考理念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忽略了讓學術消化和思考等程序。一些教師慣于將一些短平快的知識和考試模板直接灌輸給學生,這也使得學生在寫作時內驅力和精神建構不足,所以他們寫出的文章思想膚淺,缺少內涵。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文學、移動閱讀的興起,也使許多大學生距離高質量閱讀越來越遠,大學生的文學積淀嚴重缺失。這些,都給大學生寫作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2、寫作教學泛工具化,使學生思想僵化寫作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歷來是學界爭論的焦點,如何實現兩者的統一,也是高校文學寫作教學關注的重要內容。不過,在就業壓力日益嚴峻的情況下,許多高校在編寫、選用寫作教材時,都只關注教材的工具性。一些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直接將寫作教學定義為“實用寫作”,干脆將寫作當做求職問路的工具,寫作的應用性、實用性被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寫作教學內容都高度工具化。學生在寫作中,接觸到的大都是行政性質的公文或者實用文體,這些文章該如何寫、寫什么,教師都對此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大學生在寫作時都有“戴著腳鐐唱歌”的感覺,他們根本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體驗和感受,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枯燥無趣。
二、審美視角的大學文學寫作教學策略
1、立足生命和生活,明確審美態度審美態度指個體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審美個性、心理傾向。審美態度帶有超功利性,它也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務實功利需求,但是它來自于現實生活中的生命體驗。關于這一點,狄爾泰從詩歌的角度出發,這樣說過:“從心理學視角來看,詩人所經歷的都可以算作是體驗,但是在他的生活因素中,只有那些能揭示生活特征的體驗才是有效的”。這句話嫁接到文學寫作中,可以這樣說,我們要從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中獲取寫作的原材料,體驗生命的激情,這樣才能將這些轉化為寫作的動力,感悟到生命的真諦。所以在大學文學寫作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深挖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話題創設教學情境。同時引導學生在寫作時,注意挖掘生活中難忘的記憶,調用已有生活經驗去觀察、審視和判斷一些人、事和現象。此外,教導學生注意素材積累,密切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握對生活的內在感應,養成勤于思考、記筆記的習慣,將偶然產生的想法,有趣的事情等,自己對一些事的情緒反應等等,一一記錄下來,為寫作積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2、教學模式多樣化,解決審美難題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的思想已經接近成熟,并且高度活躍。大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要以他們對美的發現和體驗為基礎,而這一切,都與審美活動有著密切關聯。那種傳統的對教學設下重重約束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培養大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審美素養。因此,在大學文學寫作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創新寫作教學模式、內容和手法,通過多樣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他們的寫作熱情。如在大學文學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淡化應用文寫作的功利性,放棄對寫作的條框約束,讓學生結合專業、就業和社會熱點開展寫作。或者為學生提供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解剖式分析,或者進行案例修改和總結,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當然,教師還可以應用文寫作為主題,開設文學寫作第二課堂,開展一些文學作品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活動,讓學生借助互聯網來搜集一些有關的資料,或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選擇活動主題,設計活動過程。如此這般,借助多樣教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學的束縛,使學生在審美體驗活動中喚醒自我意識,實現精神覺醒,幫助學生解決審美難題。
3、培養學生跨媒介表達的大文學觀大文學觀是楊義先生于20世紀末提出的一種文學理念,大文學觀的核心是從文化認知和生命體驗的視角去看待文學。在互聯網時代,國內文學創作逐漸朝功利化、速食主義的方向不斷靠攏,文學文化的完整性、純粹性都受到了影響。打破狹隘的文學闡述模式,確保文學的純粹性,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當下文學工作者和文學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在大學文學寫作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從文化的視角去解讀、剖析文學的泛化現象,要深入了解在消費文化背景影響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文學心理和價值取向,然后本著開放理念,一方面引導學生閱讀文學經典,使學生在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學沃土中汲取營養,一方面引導學生從網絡文學、寫作中發掘那些積極的文學因子,并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跨媒體寫作中,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寫作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一件事。如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都有自己的微博、博客,所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QQ空間、微信朋友圈暢所欲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跨媒體創作中,融合生命感悟,借鑒各種后現代媒介藝術和新元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將微博、微課中學生耳熟能詳的網絡符號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開展個性教學,為大學文學寫作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4、讀寫結合,提升審美境界讀寫結合歷來被視為培養個體的寫作能力和審美素養的有效途徑。究其原因,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思想認識、生活態度和審美體驗的體現,他們所傳達的那種“超越生命的體驗”和自我體驗所達到的境界,能使人們了解審美體驗的積極意義,喚醒人們的審美覺悟。所以,在寫作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提倡將閱讀、賞析和寫作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促進學生的審美體驗與作家的生命體驗交流溝通,進而升華學生的審美體驗與感悟。不過,在閱讀方面,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興趣特點,本著廣與精結合、雜而專結合的原則,指導學生選擇讀物。所謂廣與精結合、雜而專,指讀書要雜,選書的時候,面積要鋪開。但是,也要關注閱讀主題,即我們既要尋找不同的書或者文章細細研讀,也要將專題知識和書籍組合起來,開展專題閱讀,使學生廣闊的視覺與獨到的眼光融為一體,讓學生既能領悟多樣的生命情感體驗,又能觸摸到作家獨特審美活動的脈搏,進而使學生在審美素養和精神境界上不斷超越自我。
5、強化實踐,開展過程性評價實踐出真知,大學文學寫作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特長,單純的理論教學根本無法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理論知識教學,還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寫作實踐能力。如在大學文學現場作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工作情境,以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當然,教師還可以動員學生將教室簡單布置一下,變教室為會議室,給學生分配好角色,讓學生體會不同崗位角色(組織者、與會代表、書記員)的作用和情感,使學生在特定場景中進行寫作練習,這樣能使學生對寫作有更深的感悟。寫作評價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寫作教學中最易被忽略的一部分。要想強化大學文學寫作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要重視寫作評價的積極作用,密切關注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的體會和感知,了解學生在審美意象生成和精神感知方面的特點。然后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大學文學寫作教學內容和方法,并做好課后作業監督管理,將課堂寫作和課下寫作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審美活動體驗,鼓勵學生去寫作。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并利用微信、QQ群等創建班級作業交流平臺,讓學生共同參與到評價和溝通中去,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文學寫作教學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品位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當前大學文學寫作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學生寫作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在大學文學寫作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寫作教學內容,積極打造能促使學生產生審美感悟、生成審美意象的高效課堂。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建英.基于審美體驗的大學文學寫作教學探索[J].語文建設,2015,(02).
[2]姚臻.加強大學生文字功底教學開創文學寫作創新思維[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4).
[3]王應平.讀屏時代文學寫作教學的困境及出路[J].寫作,2012,(09).
作者:于睿;常巍 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