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公平思想的內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育公平思想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教育公平的新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教育經費的精準使用、二是教師教育的全面加強、三是優質教育的均衡發展。本文認為深入學習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內涵,對我們實現教育公平,完成新時代中國教育的新使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教育公平;基本內涵
教育公平是專指教育領域內的公平,從宏觀上看,它關系到我國“雙百目標”的實現;從微觀上看,它又與億萬學子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正是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曾多次就教育公平發表重要講話。他在借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基礎上,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賦予了教育公平新的內涵。
一、教育經費精準使用是實現教育公平的資源配置
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是教育事業平穩發展的根基,更是支撐一個國家長久發展的戰略投資。對于教育發展而言,教育經費的投入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至關緊要的一步。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連續六年保持在4%以上。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達42557億元,比上年增長9.43%。由此可知,我國為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而這些教育經費的使用,將會嚴重影響到全國上下每一位學生可獲得的教育資源以及所享受的教育質量。因此秉持精準原則,在教育經費的使用中顯得尤為重要,即精準使用教育經費,將是我國實現教育公平的資源配置基礎。教師與學生是教育行業的主體,這二者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顯得至關重要,對他們的投資在教育經費中也就占有較大比重。數據表明,就支出項目而言,“2016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中,教師工資福利和學生資助兩項合計占61.1%,比2012年提高了10.6個百分點。”在學生資助方面,國家為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免除學雜費,僅2017年就下達了11.7億元,除此之外,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通知》,為確保這些資助經費能夠精準有效的發放給受助學生,國家要求各學校要通過系統比對、調查走訪、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做好貧困生的認定工作,力求資助對象精準。而且資助標準的設定也是根據受助學生的家庭困難程度劃分的,即所謂的分檔資助。此外,國家還在資金發放方面充分利用現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確保其能精準發放,力求資助經費精準落實到每一位困難學生身上。在教師工資福利方面,國家也了諸多文件,例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這一政策的實施就是根據學校的困難程度給鄉村教師實行差別化補助,堅決不搞“一刀切”,讓每一筆經費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用。通過這些政策的,不難看出,為實現教育公平,我國的教育經費使用已經不再是最初的“大水漫灌”模式,開始向“精準滴灌”轉變。陳寶生部長也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部將針對教育經費的精準使用,出臺提高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確保教育經費既能精準投入,同時也能精細管理。由此可見,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教育經費的精準使用必將是大勢所趨。再者我國的教育規模是世界第一,因此教育經費投入自然不是一筆小數目,只有堅持精準原則,才能確保有限的教育經費是用在能實現它最大價值的地方。況且,自然和社會隨機因素往往會嚴重影響到教育資源的初始配置,尤其是學生家庭背景的影響,常常在教育機會上就會顯現出明顯的不公平性。就自然因素而言,由于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使得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與發達地區特別是大城市中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不論在入學機會上,還是在所能享受到的教育條件、質量上,都存在著懸殊的差距。就社會因素而言,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一些地區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落后與貧困,不發達地區的落后與貧困導致知識差距,知識差距又加劇了貧困差距,越是貧困的地方,人們受教育的機會就越少,因此落后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本就處于不公平狀態。再加上家庭背景的影響,優勢階層子女更容易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精準使用教育經費正是人為的在改變這一情況,讓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學生能夠享受公平的入學機會以及良好的教育質量,幫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阻斷原生家庭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教育經費精準使用是我國實現教育公平的資源配置基礎。
二、教師教育全面加強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力人才支撐
教師作為教育者,他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受過良好培訓,忠于職守的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所在,更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幸運。在2013年教師節之際,將教師比作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描述的恰如其分。2014年9月,他在北京師范大學視察工作時,發表了重要講話,鼓勵所有教師都應爭做“四有”好老師,并專門強調“好老師一定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教育公平最直觀的感受主要來自于教師的言行,若教師在對待學生時沒有一視同仁,將會造成最直接的教育不公平,因此這就要求所有教師在教書育人的時候必須秉持公正無私的原則,不偏不倚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而保證每位教師能夠不受一切因素的干擾平等的對待每位學生實現教育公平,全面加強教師教育將是一個有力的人才支撐。教師教育是指讓教師轉換成學生的身份,接受培訓與培養,不僅是要培養教師的能力素質,還要加強他們的師德教育。2018年1月,黨中央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一政策的出臺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它是自1949年以來由黨中央的第一個專門針對教師的文件,對于教師而言,在收獲這份史無前例的殊榮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也是一份重大的責任。同年4月,教育部等部門又出臺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計劃中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教師素質的培養,努力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質專業化水平的創新型教師隊伍,助力于教育公平的實現。除了上述這兩個文件的實施,國家還出臺過諸多針對教師素質提升的政策。根據這一系列舉措,不難看出,國家對教師教育十分看重,教師教育將會是現階段以及將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大命題。自古以來,教師都承擔著為國家建設發展培養人才的重大使命,言傳身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還要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的養成,并有效解決他們在學習中以及生活上所產生的疑惑。教師要想做好這份工作,自己首先得有豐富的學識以及高尚的情操,方能不誤人子弟。正如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提到的那樣,“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教師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最直接的影響者,只有通過改變教師,提升教育者的能力素質,教育公平才能收獲更直接的效益,受教育者的質量也會隨之提升。況且自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不再僅限于物質上的滿足,開始向往美好的生活,這也反映出人們對高質量的教育公平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用更全面的知識、更專業的素養、更高尚的師德為國家建設發展培養接班人。因此,加強教師教育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需要,只有讓教師真正做到德才兼備,才能使我國的高質量教育公平之路走的既平穩又順暢。
三、優質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優質教育是相較于普通教育和應試教育的一種教育模式,類似于素質教育,它著重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長期以來,由于學生家庭背景的影響,優質教育資源的獲得表現出顯著的階層差距,優勢階層子女主要集中在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的學生則主要由弱勢階層子女構成。而隨著社會進步以及觀念的轉變,人們對教育公平的要求已經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因此,為改變這一不公平的現狀,回應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期盼,當務之急是要努力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2015年5月,為慶祝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勝利開幕,致信祝賀,他指出要“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針對教育發展提出了“優質”、“公平”這兩大命題。同年10月,在報告中再次提出要“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自十八大以來,我國走的是高質量的教育公平之路,有質量就代表要優質,這表明人民群眾所需要的不再是單純的“學有所教”,而是“學有優教”,同時也意味著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將持續不斷的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確保所有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能夠平等地獲得并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從而助力教育公平的實現。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文件明確指出要加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它從布局、辦學條件、師資、經費、組織領導等幾方面入手,旨在解決鄉村小規模和鄉鎮寄宿制這兩類學校當前存在的落后問題,努力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補齊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短板,讓農村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此外,國家教育部還在2016年了以教育信息化為有效手段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政策文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它的出臺旨在讓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信息化這一技術手段傳播到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逐步實現我國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由此看來,現階段我國的教育改革事業是“優質”與“公平”相伴而行,并不是說實現了教育公平就忽略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這二者對于我國走高質量的教育公平之路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只一昧注重數量上的公平,而忽視了質量上的公平,那這種教育公平絕不是新時代我國人民所追求的。因此在實現教育公平的同時,也要堅持擴大優質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均衡發展并不是“劫富濟貧”,讓優質去填補薄弱,而是讓薄弱學校在優質教育的帶動下能夠真正補齊自身短板、發展壯大,最終走上共同優質的發展道路,這才是新時代我國教育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四、結語
教育公平不但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而且它之所以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是因為教育具有促進社會平等、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等諸多社會功能,甚至關乎我國“雙百目標”的實現。在新的起點上、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深入學習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全面的理解其教育公平思想,同時對我們實現教育公平,完成新時代中國教育的新使命提供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快報.
[2]薛二勇.教育經費精準使用助力教育公平.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6日.
[3].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
[4].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作者:鄭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