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戰爭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歷史境遇
(一)戰爭實踐與哲學思想的形成
哲學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個理論形態。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極端艱苦曲折的革命斗爭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般原理認識和思考中國革命實踐問題,從而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1.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原則的確立20世紀20至40年代的中國,其社會矛盾的尖銳性、復雜性十分罕見。中國社會變革在經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國革命將何去何從?中國革命應該按照什么樣的道路模式繼續走下去?這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最緊迫、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黨內批判了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后,黨內一部分同志卻在反右傾的時候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犯了“左”的錯誤,照抄照搬蘇聯革命的戰爭經驗。總結建黨和建軍初期革命斗爭屢遭挫折和失敗的教訓,為了反對黨內存在的本本主義,在1930年5月寫作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這篇文章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中的貢獻在于提出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基本原則,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等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長期實踐過程中,開始逐漸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2.軍事辯證法思想的中國特色和理論特征中國社會變革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實踐形式是戰爭實踐。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社會歷史現狀決定了中國革命實踐的主要形式是軍事斗爭。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實踐過程中,合理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經驗,闡明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特點及其根本規律,形成了完整的人民戰爭理論,創造了完整的軍事辯證法體系,著重說明了中國革命戰爭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關于一般與特殊相互關系的原理;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方面充分運用唯物辯證法中矛盾對立統一的基本原理,制定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戰爭的全局和局部關系,豐富了關于整體與部分關系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從而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理論特征。
3.“兩論”對中國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經驗的哲學總結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告訴人們,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書本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是不可能解決中國現實實踐和革命問題的。因此,如何解決中國革命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和中國社會現實矛盾問題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人遇到的兩個最重要的哲學問題。將中國革命豐富的實踐經驗加以概括、提煉上升到哲學高度,需要一個過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主要是通過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分析中國革命的特點,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從哲學高度對此前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所經歷的豐富實踐經驗與教訓逐步地上升到哲學理論,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應該說,在1937年寫出《實踐論》和《矛盾論》,是世界歷史和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是對中國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經驗教訓的哲學概括和總結。它以自己的特點和新鮮內容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性的理論成果。
(二)哲學思想的理論貢獻和歷史地位
在這一時期,中國現實實踐的主要特征是以戰爭實踐為主體,馬克思主義哲學則運用唯物史觀、認識論以及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來揭示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的社會根源,用其基本理論來指導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方向、對象、步驟等一系列事關中國革命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時期生成了哲學思想,哲學思想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歐洲、蘇聯形態轉化為中國形態。
1.哲學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和發展由于各國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不同,這就需要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使之能夠解決本國的具體實踐問題。在中國革命的特定環境中,哲學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于中國革命的產物,同時又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的哲學概括。因此,哲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貢獻在于,它在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實踐過程中,不只是單純地局限于已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論,而是經過艱苦的理論探索,得出許多符合中國社會歷史背景和現實實踐現狀的新的理論結論,揭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特殊規律,對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經驗進行了正確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了生命活力,提供了在落后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范例。
2.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集中體現縱觀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國社會發展受到了來自西方思想文化上的重大沖擊,始終沒有找到解救中國的真正出路。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才使中國人民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因此,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救中國的歷史必然選擇。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集中體現和核心內容。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個理論形態的哲學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又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理論概括,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中最大的貢獻就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并在長期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堅持從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出發,不斷探索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結晶。
3.哲學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對黨所領導的偉大實踐的最高理論概括,又是黨帶領人民進一步實踐的行動指南。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中國國情的分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原理和原則指導中國革命,在實踐中對黨的歷史上的勝利和失敗進行哲學反思,在尋求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而在思想上為中國革命提供理論保障,最終使中國共產黨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因此,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中國共產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哲學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運用和發展,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思想保證,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二、建設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范式轉換
當理論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發生變化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也需要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和具體實踐的不斷變化而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現實國情發生了重大轉變,這就使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性實踐形態開始由以革命斗爭為主的戰爭實踐轉換為以社會主義建設為主的建設實踐。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實踐基礎
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心理狀態等等都發生了巨大改變。這些變化,既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基礎,也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1.斗爭哲學對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理論偏誤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進入了全面、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一時期,黨對國內主要矛盾雖已有了正確認識,然而,發生在東歐的“波匈事件”引發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聯想和對現實的沉重思考。提出,雖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基本完成,但是被推翻的地主買辦階級和資產階級還存在。因此,階級斗爭還將長期存在。由于黨內對階級斗爭形勢的錯誤估量,動搖了黨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判斷。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重提階級斗爭,使斗爭哲學在中國社會的哲學思考中占據主導地位。建設時期的斗爭哲學,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脫離了社會主義建設客觀實際的實踐軌道。
2.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理論意義理論是實踐的總結和概括,理論一旦脫離實踐,就會走向現實生活的反面。1978年,圍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哲學文章展開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立足建設實踐實現范式轉換的“引擎”。這篇文章針對當時在黨內居主導地位的“兩個凡是”的新本本主義錯誤方針,論述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立場。這場大討論,從更深層次探討以什么樣的理論態度來分析歷史和研究現狀,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深化了對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認識。
3.和平與發展背景下的改革開放實踐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鄧小平曾深刻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是在深刻總結中國社會現實實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豐富起來的。為了加快經濟建設步伐、迅速改變貧窮落后的社會面貌,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強調要大力提高生產力,努力改變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從此,一場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的全面性的改革開放大潮勢不可擋的展開了。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場變革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為實踐提供了理論先導,又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發展形成了新的理論形態。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研究范式
哲學的先導作用往往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表現得最為突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改革開放開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理論先導作用,集中表現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思維方式的轉換、實踐探索的批判性思維等方面。改革開放在中國社會整體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使人們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和運用上有了重大轉折,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
1.“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斗爭哲學悖論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理論、矛盾斗爭性理論,在革命戰爭年代因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和革命斗爭的殘酷性而被強調運用,這種思維模式是適應當時的實際需要而形成的,是合理的、必要的、正確的,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客觀需要。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也需要符合當時的現實實踐和客觀規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國家的工作重心已經發生了轉移,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而這時如果我們不能清楚地認清形勢,正確的處理國內的主要矛盾,仍然將階級斗爭作為處理一切事物的總原則,一切事物都被納入階級斗爭的軌道,對一切事物都要作階級分析,都要從階級斗爭的高度去認識和處理,并認為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那么,中國社會的發展將會停滯不前,進而走入斗爭哲學的悖論之中。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建設哲學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所面臨的任務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由階級斗爭開始向經濟建設方向發生轉變。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之后,由鄧小平恢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主題和國內主要矛盾、主要任務有了新的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因此,當前國內的中心任務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發展生產力。從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建設哲學的新思路便取代了革命斗爭時期斗爭哲學的思維模式,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找準了發展方向。
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的新探討改革開放以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彰顯反思精神,對建國后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對斯大林哲學模式進行反思,探索新問題,提出新見解,以科學精神緊密結合當代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實踐理性密切關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研究當代中國社會實踐中提出的重大現實問題,研究人類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如實踐問題、主體性問題、價值問題、發展問題、文化問題、知識經濟問題、全球化問題等。特別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圍繞“實踐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特征和理論形態的討論的基礎上,實踐的觀點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得到強化。從理論成果來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堅持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據現實實踐的不斷變化而及時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形成了鄧小平哲學思想、“三個代表”哲學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思想。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思想的理論地位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實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對歷史經驗和新的實際問題的總結和概括,也是對當代現實實踐的哲學剖析和解答。
1.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哲學的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探索過程,是對當今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不斷豐富和不斷提高的過程。它的開創性和探索性,決定了它必然創新的基本邏輯,同時也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成果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這一理論體系,關于堅持發展生產、共同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理論,是人類發展思想的集大成,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觀。另外,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建設和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論述,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
2.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理論本質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實踐性很強的理論體系,具有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理論本質。它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對人民群眾實踐的創造性經驗的理論總結。它有著鮮明的實踐特色,而不是單純的學理推論,是產生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實踐中,是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其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視野并不囿于中國自身的社會實踐,它也是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理論成果。我們黨對世界上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進行正確分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理論營養。
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階段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根據中國現實實踐發展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這“三大基本問題”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面臨的時代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圍繞探索和回答這三大基本問題展開,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境界。
三、和諧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現實訴求
時代的不斷變化發展需要哲學在理論上提供指導,新的實踐要求哲學作出新的闡釋、新的突破,而哲學理論本身也同樣需要隨著社會實踐的變革不斷發展和創新。當前我國正處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實踐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實踐,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這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理論創新的現實訴求。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時代背景
對時代的發展變化進行新的分析,不斷深化對時代特征、時代主題和中國現實國情的認識,深刻認識社會實踐形式和“世界圖景”的新變化,立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實踐,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探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發展,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使命。
1.全球化成為世界最顯著的時代特征全球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世界歷史進程,它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顯著的時代特征。從本質上說,全球化是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人類交往實踐在全球范圍內的進一步展開,是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的必然趨勢。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大時代背景。因此,對全球化的哲學思考,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時代需要。
2.“世界圖景”的新變化和中國發展的新挑戰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今世界,人類的實踐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全新變化。社會主義的中國成功實現了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正在改變必將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中國現代化走到今天,先進落后并存,新舊矛盾交織,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等矛盾突出;人們之間的利益分化日趨明顯,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大量涌現;中國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就業壓力很大;中國社會政治生活日趨活躍,公民基本權利得到較好的維護,但民主法制還不夠健全;社會不公和貪污腐敗等問題依然存在等。如何應對這些矛盾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途和命運,給我國的社會和諧穩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因此,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轉變實踐理念,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合理解決,實現和諧發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新實踐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歷來提倡和諧,信奉“和為貴”,提倡“和而不同”。隨著認識的深入,我國提出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宏圖。最完美的和諧社會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的這個理想也是對和諧社會概念的詮釋。但是,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社會生活中的不和諧,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催生了社會上各種不和諧的問題和現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實踐,從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誤區里解脫出來,不但可以把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活動推向“以人為本”,以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為發展軌道,迎接建設知識經濟的挑戰和機會,而且能夠高度重視文化精神領域的發展,大大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訴求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一直以來都是人類不斷追求的社會理想。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看,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實踐和理想目標,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訴求。
1.和諧社會實踐的理論訴求以人為本的理論訴求。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宗旨。和諧社會的實踐堅持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公平正義的理論訴求。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基石。和諧社會以公平正義為基礎,沒有公平正義,和諧的基石就會受到動搖,和諧社會就建立不起來。人人享有的理論訴求。達到人人享有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終極目標。人人享有發展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實現人人享有發展,也就能達到理想的境界。人人享有發展的社會,自然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2.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就是,認真總結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成果,并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向哲學提出的各種時代性問題和挑戰作出正確的回答。例如天體“大爆炸學說”提出的關于世界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夸克幽禁”學說提出的物質是否無限可分的問題;信息論涉及的信息的本質問題;機器思維、克隆、轉基因、暗物質、反物質等一系列科學技術的前沿問題。這些新的科學技術都需要在哲學層面進行深入思考,并在實踐層面做出相應的回答。這些問題引起了哲學思考的框架性轉移,使得哲學又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科學技術與價值理念、自然與社會、技術與社會、技術與人的發展等更深層次的問題。由此可見,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進行哲學思考、總結和回答,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豐富和發展的實踐要求所在。
3.人與物、人與人關系的哲學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就是關注人的生存和人的解放,把人從受奴役、受壓迫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所創立的理論就是一種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理論,這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自始至終都一直貫穿著“以人為本”的基本精神。回顧人類文明發展史,人類的實踐方式的不斷變革對人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市場經濟與人的生存方式的轉變、可持續發展與人類中心主義、人權問題、以人為本、人的主體性發揮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當代哲學發展必然轉向對人本身的研究。因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應當以人作為自己的主體研究對象來建構自己的理論形式和內容。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構想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實踐的背景和方式也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面對和回答全球化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而且要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的實踐問題進行思考,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
1.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式回答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時代問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在不斷發展,實踐過程中提出的哲學問題促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在不斷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主體性和本土性特征。實踐性。實踐是產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唯一源泉,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動力。實踐性貫穿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只有牢牢把握實踐性,才能夠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向一個更高的新的發展階段。主體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實踐的哲學,又是主體的哲學。這就需要我們著眼于對實踐問題的理論思考,在主體的對象化實踐中思考和回答當今人類社會實踐中出現的許多帶有全球性質的重大現實問題。本土性。本土性是指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和社會主義發展實際,把握時代脈搏與特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所賦有的豐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思想智慧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的結合,構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理論內容。
2.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方法論原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是構建其理論形態的依據。理論上的構想必須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性與當代性、意識形態性與學術理論性、基本原理與理論形態多樣性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邏輯與歷史邏輯相統一的科學理論,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當代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構建,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回答新時代提出的問題,必須堅持歷史性與當代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導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武器,具有意識形態的理論特征。堅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形態性,必須處理好作為國家建設指導思想的哲學研究與作為人類智慧的學術研究之間的關系,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念、理論和方法更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具有普適性和超越性,它的實踐觀點、唯物史觀和辨證方法是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
3.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和理論形態的構建,歸根到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需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理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把人的主體性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哲學思考的出發點,把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作為價值理念,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根源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矛盾的社會歷史的實踐問題,是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狀況和目前中國關于人的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現實問題。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價值原則、價值標準和價值目標來協調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和思想理念統一人們的思想意志和利益期待,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理論主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理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必須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標準;必須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都是人,和諧社會哲學理論的主體內容是現實實踐中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以及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把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的理性生活與社會的感性生活統一起來,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現實訴求。
作者:劉丹單位:西安政治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