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和諧社會視域下大學生感恩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才智雜志》2014年第二十期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感恩教育密不可分。社會如同一片海,每個人都是海里的一滴水,只有當所有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風平浪靜。大學生是當今社會的骨干力量,所以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當大學生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貴的品質,有了責任擔當意識和甘愿奉獻的精神,才能在今后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增加重要籌碼,才能在未來的競爭和挑戰中占據有利位置,這樣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國夢的實現才大有希望。(四)創建文明和諧校園和感恩教育密切相關。和諧校園是對大學生來說一種莫大的力量,如潛在的優秀課程。它像潤物無聲的春雨,對大學生的心智成熟和個人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和諧校園的建設是高校重要的目標任務。而感恩教育能強化大學生回饋社會、感謝他人的社會擔當責任感。一些學生享受了助學貸款和助學金,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和個人學習壓力,甚至一些得到社會其他途徑的資助完成了學業,可是,部分學生畢業若干年后仍部償還助學貸款,通過多種形式也聯系不上其本人。多種現象表明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應成為學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課程,這種道德上的支撐將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唯有良好的和諧校園環境,才會有利于每個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大學生感恩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感恩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和民族美德,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價值觀和傳統美德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弱化,高校學生的感恩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應引起廣泛關注和重視。近年來,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在校生對于國家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充分使用,解決家庭暫時困難,在校期間努力學習,珍惜難得的讀書機會,在實際行動中感恩這些社會和他人的給予。不過,在部分大學生中存在感恩意識淡薄、感恩行為缺失等現象,主要體現在:第一,親情冷漠,恩情報答少。小時候,作為孩子總把父母對我們的關愛當作理所當然,不知父母的艱辛付出。當代大學生大多已是成年人,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理解父母,應擔起照顧孝敬自己父母的責任。而現在的部分大學生在對父母的恩情理解和感恩行動上很令人擔憂,對父母的各種要求總是無休止,花錢總是大手腳,他們認為父母養育自己、給予物質支持是天經地義,更有過分者家庭經濟本來就很困難,在學校卻消費高水平、盲目攀比,毫不心疼父母的辛苦,除了接受家長的經濟支持外,這些孩子很少與父母溝通交流,更不用提發自內心的感激了,以至于出現父母不能滿足其要求時虐待暴力對待父母親的行為。第二,師生情淡薄,交往交流少。師者,偉岸而正直,光明而磊落,坦蕩胸懷,不求人回報,吃苦耐勞堅守崗位。老師、恩師、導師,如人生的設計者與導航者。有人把他比做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當今社會尊重老師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之一,尊師重教歷來就是我國的優良美德。在新的歷史時期,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患有師生情感冷漠癥。尊敬自己的老師有時候竟成了學生達到某種意圖的方式和手段,如一些學生動機不純,為了入黨或者得到評獎評優的機會,在事前對老師畢恭畢敬,而事后卻看見老師連招呼都不打,確實讓人心寒。第三,目光短淺,社會責任感缺失。社會責任感,一般來說就是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他們對這種責任的一種自覺認識和崇高的情感和意志,對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自覺認同。當前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感,主要體現在對國家的命運的關注、思考,對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的關注與參與。然而,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得失看得很重,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好處,只關心個人的發展和利益,在很多方面表現出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如認為當學生干部的原因是為了評優評先加分,入黨為了好找工作,內心里真正為集體做貢獻的并不多。
三、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幾點思考
針對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筆者試提出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以下幾點建議:
(一)強化大學生感恩知識教育,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對當代青年學生而言,感恩除了反饋父母的養育之恩,還要回饋社會。近年來,為解決家庭困難學生的實際難處,政府下了很大功夫,在社會公益基金、國家貸款和勤工儉學和招考錄取做了大量工作。對于接受幫助的學生,要感恩這些雪中送炭的支持,更要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強學習,學本領為社會服務。基于此,學校要多措并舉,運用各種宣傳載體,開展主題鮮明的感恩教育活動,將大學生感恩教育活動融入思政課程和校園日常管理工作中,進行系統的感恩知識普及教育,強化學生的感恩觀念,努力構建文明和諧校園。
(二)構建高校、社會和家庭為一體的感恩教育體系,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大學生感恩教育不僅是思政工作者的事,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密切合作,共同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環境。父母作為重要的家庭成員,要以身作則,積極示范,在感恩的言行方面為學生做好榜樣,認真承擔社會責任;高校要深化細化感恩教育改革,創新形式營造全方位的感恩教育氛圍;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應在感恩教育和制度規范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政府和各部門要要倡導明確的主流價值觀和責任觀,積極開發利用道德教育資源,為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提供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素材
(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升大學生的感恩素養。在大學生中開展感恩教育,應重視強化感恩實踐活動。其一是將感恩教育和學校公益活動密切結合。公益實踐活動如青年志愿者系列活動和學習雷鋒活動、獻愛心活動等。其二是將感恩教育活動和大學生社會實踐相互結合起來。要精心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調查、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利用好假期時間,引導學生主動走出校園,到基層和群眾中去,讓大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感受恩情,努力成為高品格高素養人才。高校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為高校思政工作者帶來嚴峻的挑戰。我們應認真反思并積極改進,校園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不要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上,還應結合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校園日常管理和成長成才指導服務等方面來進行,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建設校園感恩文化,使廣大青年學生德才兼備,并最終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力軍。
作者:李昶彤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