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差異下詞義的變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語言的形成與發展受到文化的約束和影響。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文化詞匯在顏色、社交禮節、日常生活、稱呼等方面的差異,說明不同的文化對語言尤其是詞匯方面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深刻了解文化差異,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更有效地運用語言,提高語言交流能力。
關鍵詞:
文化;語言;詞匯
社會的產物為語言,同時它也是承載文化的物質,是濃文化信息的濃縮,它反映著一個國家在文化方面的發展與進步。每個社會都在使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和角度來進行自我觀察,這些方式必然是由語言來表達的,而詞語又是組成語句的基本單位,人們所表達的語言一般都是由不同的詞語來組成的。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有不同的的表現形式,同樣能夠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本文通過對比詞匯在中、英兩種語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顏色、社交禮節、日常生活、稱呼等方面的差異,來表現不同的文化對語言尤其是詞匯方面會產生哪些不同的影響。
1.顏色
英文中“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人們在產生忌妒或羨慕等情緒時臉色真的會變成綠色嗎?又例如:英語中說paulwasinbluemood;paul(保爾)的情緒是什么?開心、興奮、憂傷、或是其他情緒?在上面兩句話中,green(綠)和blue(蘭)并不是代表顏色,而是具有其他的含義。在詞典中,green這個詞具有“(臉色)變綠”的意思,但greenwithenvy是個固定的詞組,所表示的含義為“十分妒忌”,代表妒忌的情緒達到一定程度。而blue這個詞與mood之類的詞進行搭配時用來形容某種情緒,例如“沮喪的”、“憂郁的”,第二句話的含義為保爾情緒憂郁。上述兩個例子就分別反應了詞語的字面含義及內部含義,這也是語言在文化上的差異。在西方國家中,紅色(red)主要是指鮮血(blood)的顏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人體內奔騰的生命之液,它與生命具有極大的關聯性,一旦鮮血流盡,生命之花也就同時凋謝。因此在西方國家中,“red”很容易與“暴力”或“恐怖”等詞語聯系在一起。著名漢學家霍克斯在對"紅樓夢"這一名著進行翻譯時,提前就意識到使用red可能會使歐美閱讀者聯想到“恐怖”、“血腥”等畫面,因此還是采用原著書名《石頭記》來進行翻譯,譯為Thestoryofthestone。但是中國歷經了數千年封建思想的洗禮及教育水平的落后,在中國文化中,每一種顏色都具有不同的神秘感,它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
2.社交禮節
中國人歷來認為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中國人一切行為的基本原則。其中,“中”是儒家所向往的思想境界,我們在待人接物時必須注意言行舉止方面的溫、良、恭、儉、讓等細節,對待任何事物都應表現出虛心與謙虛的態度。因此,中國文化的精髓之處在于不提倡個人價值超出集體價值。西方國家更傾向于個體文化,他們高度崇尚個人價值,并超出一切集體利益。對某些單詞所具備的褒義含義,中西文化就持有不同的態度。例如ambitious一詞,本身就有褒義與貶義兩種含義。中國人取其貶義,用來表示“野心”,而歐美人則認為它是褒義詞,代表“雄心”;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常用來表示“挑釁”,而美國人則取其褒義用來形容“上進”。由此可見,文化不同會造成一詞多義,并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例如old一詞,由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倡導“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老”在中文里代表尊敬的意思,例如老專家、老前輩等。“老張”“老王”也代表尊敬。中國人往往認為越老越應被尊敬,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年齡越大就越容易得到對方的尊敬。但是在西方國家中,很少有人愿意將“old”一詞用在自己身上,在他們嚴重,“old”并不代表“資格老”,而是代表著“懦弱無能”的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
3.日常
生活中國人常常在用餐前后使用“吃了嗎”作為見面語,而美國人則習慣于使用“Hello”或“Hi”。若對此處的含義不理解,美國人會將“吃了嗎”理解為:“你如果還沒吃飯的話,就到我家去吃吧。”總而言之,在美國人眼中,這種招呼語代表著邀請的含義。又如,中國人常說的“上哪去啊?到哪兒去啊?”這些中文若直接譯為英文是Whereareyougoing?和Wherehaveyoubeen?當美國人聽到這兩句招呼語時,內心會產生不愉悅的想法,他們的第一反應多數為:這并不管你的事。由此可見,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徑庭。
4.稱呼
英文中中“brother”這個詞匯所包含的意思十分廣泛,而對于中國人來說,“哥哥”與“弟弟”兩者之間存在根本的區別,而對于歐美國家的人來說,是否區分“哥哥”與“弟弟”并沒有實質性意義。每個國家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對其語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人英語學習只需要掌握聽、說、讀、寫技能及語法、詞匯的規則,便可以輕松使用英語進行日常交際,而實際上常常會出現由于對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產生的交際誤會。通過對文化差異進行比較,我們學習中真正領悟到詞的含義,并能夠正確使用英語詞匯開展日常交際,從而實現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德春,孫汝劍,姚遠.社會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李焱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