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針對近年來我院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重視其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應用實踐研究,帶動和促進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群的發展,提升行業和區域服務能力,為其他高職院校的專業內涵建設和深度改革提供有效幫助和借鑒,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關鍵詞: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能力培養
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更新發展快速,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各企事業單位對測繪地理信息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對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和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測繪地理信息行業面臨著嚴峻的人才挑戰。因此,全面推進以能力為目標的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成果的應用,進行專業建設深度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專業內涵發展,培養出滿足人才社會需求和職業能力要求的畢業生,進而推動專業的發展和行業的進步[1-2]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本文主要探討應用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成果如何在當前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提升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1專業內涵建設成果
我院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經過近年的立項建設,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對專業進行了全面的內涵建設和深度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建設成果: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調研為基礎,參照有關職業資格標準,構建了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基于測繪地理信息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開展實踐專家研討和人才培養方案論證,融教育教學活動為一體,形成了“3.5+1.5+1”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2)重構課程體系和內容。在由測繪、地勘及國土行業參與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修訂課程標準和課程整體設計,編寫實訓教材,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庫,較好地滿足了當前教學和對外培訓的需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將生產項目和任務融入教學中,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完善實踐性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實踐教學效果良好。3)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通過校企雙向兼職,實現專兼職教師的教學與生產實踐相融合,教師的企業生產經驗、實驗實訓指導水平、科研和技術服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4)實驗實訓條件不斷完善。新擴建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購置具有高精度和高技術含量的儀器設備和軟件,與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同步;與企業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實習過程企業化管理,學生的綜合技能和職業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實訓效果良好。5)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以冠名班和訂單班為切入點,加強大學生技能競賽,激發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成績顯著,畢業生深受企業的青睞。
2當前主要面臨的問題
建設成果的應用主要是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具體體現在:1)人才培養與行業崗位需求脫節。2)課程體系和職業能力要求不符。3)不重視人才培養的內涵發展。4)教學團隊的行業經驗欠缺,實踐教學能力不足。5)實訓基地建設偏滯后,實踐性教學效果較弱。6)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果欠佳。7)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不高。
3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成果應用
主要是為了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教學問題,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有:1)進行專業調研,加強校企深度融合。加大專業調研的力度,充分了解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的需求,充分利用省級特色專業的優勢和特色,逐步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通過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密切學院與企業的聯系,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緊跟市場,面向社會,以市場需求和社會服務為導向,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才是專業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出路和突破口[3]。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測繪地理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上貼合當前的產業要求,與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相適應[4]。通過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過程的分析,實現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換,再按照教育教學的規律把學習領域分解設計成相對獨立的學習情境模塊,以項目和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突出工學結合、項目教學特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突出能力本位,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3)加大實訓基地建設,改革考核方式。打造建設與測繪地理信息生產相適應的實訓基地,在實訓項目的設計和項目的管理上做到與測繪地理信息生產相適應,配置市場上最新的生產軟件和工具,滿足教學和對外服務的基本要求。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同時改革學生的課程考核方式,借助完備的實訓條件進行技能考核,強調實踐技能的操作過程考核和項目任務的完成質量考核,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4)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保證教學質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進行專業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通過學歷提升、技術培訓和企業頂崗鍛煉提升教學團隊的職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引進企業高技術人才,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將教師打造成專業上的“能工巧匠”,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5)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狠抓學風、考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校園風氣。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調整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把學生的精力引導到對知識和技能的追求中。
4成果應用研究
取得的成效將專業建設的成果應用于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在校學生的人才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實踐實訓環節和師資隊伍建設,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表現為校內成效和社會成效兩部分。
4.1成果實踐應用取得的校內成效
1)培養了滿足行業需求的測繪地理信息專業人才。通過全面推進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專業內涵建設,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明顯的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9%以上,對口就業率達到85%以上,就業質量穩步提高,畢業生在省內就業達到77%,達到了服務地方產業的目標。隨著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社會影響力逐年提升,在生源整體下滑的形勢下我校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保持穩定的規模,并與本科院校合作開展專升本。2)專業內涵建設得到了提升與發展。專業建設成果的應用,促進了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的內涵發展,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提升,效果評價較好,受到校內外專家和學生的認可。3)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成績斐然。近年獲得國家和省級各項大賽獎項10余個,先后參加省教育廳主辦的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測繪”賽項,分別獲得了二等獎和一等獎。2017年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二等水準測量”賽項三等獎。這些獎項的獲得充分體現了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專業內涵建設成果的實踐推廣和應用取得了現實效果。4)教師水平得到發展,社會服務成效顯著。專業內涵建設對于提升教師的行業經驗起到了顯著作用,通過校企融合和項目教學,使教師積累了行業經驗,提高了專業技能,社會服務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專業建設團隊成員教師近年來成果豐碩,主編參編了高職教材6部;發表了專業論文25篇,參加國家級、省級和校級教研項目6個,承擔對外技術服務11項,社會服務成效顯著。5)成果在校內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推廣,發揮了示范作用。專業建設成果對于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該成果在校內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專業、地籍管理與土地信息技術、礦山測量以及國土測繪與規劃專業等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得到了推廣,發揮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4.2成果實踐應用取得的社會應用效果
1)人才培養得到行業和企業的好評。全面推進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行業和企業的好評,校企合作單位不斷增加,有多家行業知名企業與我校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開展訂單班和冠名班,近年以來陸續開展了正元冠名班、武漢瑞得訂單班、武大吉奧訂單班等聯合訂單式培養人才,社會反響良好。2)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與好評。經過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能夠直接勝任崗位工作,畢業生受到眾多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每年都有大量用人單位提前預定。3)口碑相傳,得到高職同行好評。全面推進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成效顯著,人才培養理念不斷更新,培養模式不斷創新,相關行業的院校紛紛前來交流,我校與來訪的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的相近專業教師進行了深度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推動專業的內涵建設,致力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5結語
針對近年來我院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內涵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在應用過程中分析了當前人才質量培養存在的問題,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實踐結果表明,重視已有成果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應用實踐研究,不僅全面提升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而且帶動和促進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群的發展,對于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猷,周會利,楊德全.高職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7(7):68-69
[2]張立今.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推進高職院校內涵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8(27):23-25
[3]李猷,劉仁釗,楊德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改革研究——以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4):75-77
[4]孔維華,曹俊茹,王殷行.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改革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1):73-75
[5]王利軍,張曉東,韓立欽,等.高職高專類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專業建設研究[J].礦山測量,2012(1):89-91
[6]徐良驥,張坤,張國卿,等.提高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改進實踐教學[J].礦山測量,2015(5):95-96
[7]馬莉,郭蕊欣,王斌.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五個對接”的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5):63-66
作者:李猷 劉仁釗 單位: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