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震發震構造及同震模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收集了相對豐富的GPS、InSAR、強震動等同震觀測數據,借助重新構建的發震斷層模型開展了汶川地震同震位錯分布的反演工作,分析了位錯分布特征及可能的影響因素,并就目前汶川同震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爭議進行了討論分析。
首先,基于汶川余震序列重新定位數據,綜合區域地質剖面、速度成像、大地電磁測深、物探剖面等資料,以地表破裂分布為斷層淺部約束,通過多剖面斷層解譯,我們獲得了相對精細的汶川地震發震斷層3D模型,包含灌縣—江油斷裂F1、北川—映秀斷裂F2(西南段又分南北兩支)以及最北東端一條未知的反傾斷層F3。后續通過反演測試,認為北東端這條反傾斷層F3可能并沒有參與到汶川地震的同震破裂過程中。
其次,考慮三角點、水準等數據可能包含較大震后影響,僅利用GPS、InSAR、強震動等數據反演獲取了相對最優的同震位錯模型ModelⅢ。該模型顯示位錯量最大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虹口—小魚洞和北川—平通附近,最大值達到10m左右,北川—映秀破裂西南段北支、岳家山—清平、南壩東北、漢旺附近也有相當大的滑動量,最大值4—6m左右。此外,深部滑脫帶上也存在幾個最大值4m左右的滑動量高值區,雖受余滑的一定影響,但傾向于認為主要由同震破裂引起。其中北川及漢旺附近的滑動量高值區分布較淺,其他幾個高值區則一直向下延伸到與深部滑脫帶交匯的深度。漢旺—白鹿破裂以逆沖運動為主,北川—映秀破裂則從西南到北東,由逆沖為主逐漸變為以右旋走滑運動為主。反演模型與同震觀測數據吻合程度較高,而且同野外考察獲取的地表破裂數據在整體上也較為吻合,得到的矩震級為MW7.9,與已有研究較為接近。
此外,為了分析與前人研究結果的差異原因,基于前人采用的斷層模型,利用本文使用的觀測數據、反演方法、參數約束等進行反演對比,結果表明斷層模型可能是導致前人不同研究結果中最大位錯量以及滑動分布主要特征顯著差異的重要原因,進一步體現了斷層模型合理構建的重要性。
作者:劉琦;聞學澤;邵志剛 單位: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