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煤炭企業綠色發展戰略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程度的加深,煤炭企業轉型升級,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重要。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煤炭企業只有積極作為,制定綠色發展戰略,通過提高生產效益、依法誠信經營、提升安全水平、構建生態和諧發展機制等途徑,才能減少發展的障礙,在踐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保障綠色發展戰略的實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社會責任;綠色發展;煤炭企業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社會探討的焦點。作為煤炭生產商,煤炭企業應當肩負起社會責任,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明確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并將其融入到綠色發展戰略中,是實現煤炭企業與生態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路徑。
1煤炭企業綠色發展轉型的必然性
1.1綠色發展的涵義
近年來,綠色發展成為社會討論的重點議題。綠色發展的內涵學術界并沒有給出統一的認定,各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綠色發展。黃志斌[1]等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認為“綠色發展是建立在資源承載力與生態環境容量的約束條件下,通過‘綠色化’‘生態化’的實踐,達到人與自然日趨和諧、綠色資產不斷增值、人的綠色福利不斷提升,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過程。”由此可以得知,綠色發展是在一定條件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是可持續、高效率、協調發展的。
1.2煤炭企業綠色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粗放型的發展道路資源消耗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已嚴重背離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的轉變需求迫切。而煤炭是我國的主要消費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起主導作用。煤炭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將對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
1.3煤炭企業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主動
作為我國煤炭企業正在試圖突破發展瓶頸,走向新的發展輝煌階段。許多中小型煤炭企業在煤炭行業改革的過程中難以支撐,有的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得以繼續存在,有的則是直接破產倒閉,退出煤炭市場。煤炭行業的發展避免不了資源的有限性,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通過減少浪費,實現煤炭資源價值最大化。這就需要煤炭企業主動采取措施實現煤炭開采和利用技術的轉型升級,依法依規生產,對自身存在發展的物質環境加以保護,減少安全事故對煤炭企業生產造成的負外部性,實現煤炭企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2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界定
2.1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自19世紀初被提出以來,學術界對其概念的研究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個別研究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廣泛關注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全球發展階段(21世紀至今)[2]。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出發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解釋,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美國學者卡羅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寄希望于企業履行的義務,社會不僅要求企業實現其經濟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夠遵法度,重倫理,行公益”,并構建了CSP三維模型,認為社會企業責任是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之和[3]。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多學者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我國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不同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進行闡述。袁家方[4]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為獲得發展必須承擔的義務;周祖成[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應該承擔的,與利益相關者(如市場、消費者等)有關的綜合責任;劉俊海[6]從法學角度出發,認為企業應“最大限度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社會利益”。盧代富[7]綜合國外學者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公益的義務”。綜上,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爭論不盡相同。筆者認為,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界定應具備3點要素:一是企業應該盡的義務;二是企業對相關者的利益做出的行為選擇;三是企業責任的體現。
2.2煤炭企業的社會責任內涵
煤炭企業作為我國能源供給的支柱型產業,其生產過程具有高風險和高強度等特點,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承擔的責任有其特殊性。結合卡羅爾的企業社會責任定義及煤炭企業的生產過程,煤炭企業的社會責任可以細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安全責任和生態責任。經濟責任是煤炭企業作為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的重要責任,只有經濟效益好,煤炭企業才能持續發展,創造豐富的就業崗位,繳納相應的稅收,創造大量的社會財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良好運行。法律責任是所有企業都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煤炭企業在經濟活動全生命周期過程中應該遵守法律。法律不但對煤炭企業的行為進行約束,也對煤炭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利進行保護。煤炭企業只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積極履行相關的義務,才能夠確保煤炭經濟的合法運行,避免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呈現,確保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安全責任是煤炭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社會責任。煤炭行業既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又是高危行業,煤炭資源的生產過程充滿危險因素,尤其是作業環境的特殊性,不但容易發生安全事故,而且容易引起坍塌、滑坡等次生災害,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率較高。確保作業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是煤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與動力。生態責任是煤炭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的核心責任。作為資源開發企業,煤炭企業的生產活動不可避免的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排放“三廢”、破壞地質環境都是常見的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煤炭企業生態責任的實踐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只有切實承擔生態責任,煤炭企業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發展。煤炭企業的4個社會責任相互作用,共同推進煤炭企業社會責任在綠色發展過程中的發揮,實現自身發展轉型升級的同時推進國家經濟結構的轉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煤炭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情況
3.1經濟責任壓力加大
自從煤炭行業施行市場化改革以來,煤炭生產條件和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改進和提高,煤炭資源的供給情況得到了大幅改善,煤炭企業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起到了能源穩定器的作用。然而,大規模、高強度的開發導致了煤炭產能嚴重過剩,煤炭企業經過了“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后,步入了持續低迷期。伴隨著“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的施行,部分大型煤礦尚能正常運行,但許多中小煤礦則已被迫倒閉,煤炭經濟發展變得異常艱難。2018年年初,國家部委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煤炭行業整體結構將得到優化升級,一批中低水平的煤礦將在兼并重組中退出。許多煤炭企業通過裁減人員以降低生產成本,但這種措施導致了社會失業人員的增加,加劇社會的不穩定性。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開采率低、利用率低一直是煤炭企業的發展障礙。長期以來,許多煤炭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發展意識,使用開采效率低的技術生產煤炭,造成煤炭資源的極大浪費。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政策約束下,煤炭企業效益增長壓力增大。
3.2法律責任日漸趨緊
煤炭企業的法律責任內涵豐富,如繳納稅賦、發放薪酬、社會保障、能源節約等,其中能源節約是煤炭企業的重要社會法律責任。經過多年的發展,煤炭企業越來越重視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煤炭利用率,以實現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此外,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推出已久,近幾年隨著環境惡化對人類身體健康的負效應顯現,該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2014年,我國出臺了《煤炭經營監管辦法》,煤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了有效監管,但仍有許多的煤炭企業沒有意識到自身擔負的法律責任,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不斷擴大,出現了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隨著我國法治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推進,煤炭企業受到的法律約束越來越嚴格,承擔的法律責任也越來越重。
3.3安全責任更加牢固
煤炭生產多是井下作業,環境比較閉塞,一旦發生事故,人員很容易被困,救援過程也耗時耗力十分艱難,為煤炭企業造成重大的人力和財產損失。因此,煤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將安全作為頭等大事。目前,許多煤炭企業的安全管理仍然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安全責任仍存在缺失。很多決策者沒有將企業的經營決策與生產活動、礦工的生命安全結合起來,忽視了礦工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僅生產作業環境惡劣,甚至超負荷生產,對礦工的身體做成了不可恢復的損傷。嚴重的礦難更是引起了地質破壞和次生災害,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損害。有的煤炭企業甚至因礦難事故的發生而一蹶不振,瀕臨破產,引發大批員工被迫下崗,對當地的社會穩定產生了沖擊。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煤炭生產作業過程中的應用,各級政府在煤礦安全管理方面采取實質性舉措,建立健全煤礦監管體制[8],對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治理辦法,重特大煤炭安全事故呈逐漸減少趨勢。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加強,領導者現代化管理意識的提高和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煤炭企業的安全責任、安全意識將更加牢固。
3.4生態責任日益強化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煤炭行業的開采大多時候是“大量采掘、大量遺棄、大量消費、大量污染”的粗放模式,煤炭企業則是“快速擴建、過度開采、廢物排放、先采后治”的發展模式[9]。政府監管不到位、企業短期利益取向、公共政策缺位或存在漏洞、違法成本過低等都使得這些不合理的現象在一段時間里存在,并最終導致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河水污染,地面坍塌,植被破壞等。很多城市由于煤炭資源而得以集聚發展,但環境的破壞讓當地居民生活在惡劣的環境當中,生命健康受到了嚴重威脅。很多煤炭企業意識到了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承擔生態責任,決定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通過不斷創新生態環保方式、采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生產技術、不斷改善生產環境狀況、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將生態文明建設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依照國家環保政策要求安裝節能環保生產設備,減少碳排放,研發綠色環保生產技術和煤炭綠色使用技術,主動加強承擔生態責任。
4社會責任在綠色發展戰略中的作用
4.1提高生產效益,奠定綠色發展
經濟基礎煤炭企業不但對員工有支付薪酬的經濟責任,也要承擔當地經濟稅收的責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煤炭企業制定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必然需要良好的經濟基礎來保駕護航。因此,煤炭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發展目標,并以此為內生發展動力,在制定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時將生產效益的發展放在首位。只有提高生產效益,才能為綠色發展戰略提供經濟支撐,才能在綠色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確保社會經濟平穩運行,社會穩定不產生大波動。
4.2依法誠信經營,用法律保障綠色發展
依法誠信經營,合理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既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環境的正當行為,也是企業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煤炭企業的綠色發展戰略必須要依據正確導向,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制定,否則將會承擔嚴重的法律風險和法律后果。依法誠信經營,在強化行政主管部門監管的同時,不僅需要加強煤炭企業的自律,也應強化社會對煤炭企業的監督。要應用法律法規賦予社會的監督權,去幫助煤炭企業糾正不利于綠色發展的行為,推動煤炭企業的綠色發展戰略在合法合規下運行,減少承擔法律后果的附加支出,保障綠色發展戰略有效實施。
4.3提高安全水平,用安全保衛綠色發展
煤炭企業的綠色發展戰略繞不開安全生產。煤炭企業的生產過程中一旦出現安全生產事故,其他事項將會暫停或放緩,把關注點聚焦到安全事故的處理上來,從而影響綠色發展戰略的實施。煤炭企業可以通過改善經營管理、嚴格落實規章制度、建立安全生產績效、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改進安全生產技術、改善作業環境等手段來加強對安全生產的管控,排除生產安全隱患,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煤炭企業良好運行,保障綠色發展戰略順利實施。
4.4突出生態重任,構建和諧發展機制
煤炭企業的綠色發展戰略核心是綠色,關鍵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生產效益的和諧發展。煤炭企業應構建和諧發展機制,將綠色發展意識貫穿于煤炭企業生產經營全生命周期。在開采階段,以綠色發展意識為指導,應用綠色開采方式環保采煤,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在銷售運輸階段,要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環保的消費方式,積極引導消費者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意識;采用綠色運輸管理,選用污染物和碳排放低的運輸工具,盡可能使用清潔能源,提高運輸效率的同時也避免對環境造成二次傷害。
5結語
無論是從環境發展的迫切性還是從煤炭資源的有限性來看,煤炭企業制定綠色發展戰略,走綠色發展之路,既是主動作為也是客觀要求,是煤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煤炭企業在制定綠色發展戰略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自身所承擔的經濟、法律、安全、生態等社會責任,把社會責任融入到綠色發展戰略中,才能確保煤炭企業的綠色發展方向,實現煤炭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志斌,姚燦,王新.綠色發展理論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辨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31(8):108-113.
[2]李偉陽,肖紅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探究[J].經濟管理,2008(Z2):177-185.
[3]陳留彬.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06(2):99-101.
[4]袁家方.企業社會責任[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5]周祖成.企業倫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6]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盧代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界說述評[J].現代法學,2001(3):137-144.
[8]李翕然,王波.煤礦企業的安全社會責任探討[J].經濟導刊,2011,No.15809:58-59.
[9]姜俊偉.煤炭企業的環境成本與社會責任[J].中國市場,2015(22):259-260.
作者:劉鵬單位: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