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黨外女干部成長路徑的現狀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黨外女性干部已成為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并逐漸發展壯大和成熟。然而目前黨外女干部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本文運用文獻法、歸納法及演繹法,分析了黨外女干部成長路徑的現狀即所占比例與人數不成比例,職位晉升的“天花板現象”,分布結構不合理,晉升周期不合理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黨外女干部的培養、選拔、任用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黨外女干部;成長路徑;天花板效應;晉升
隨著社會進步和時展,大批優秀的黨外女性人才步入政壇,許多杰出的黨外女性以其獨特領導魅力和卓越工作成就構筑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不同領域發揮重要作用[1]。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人士擔任各級國家機關領導職務”。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培養選拔黨外女干部的工作,在80多年歷史進程中,女性逐步由家庭走向社會,與男性一起參政議政,實現了政治上的解放。黨的十七大以來,黨外干部和女干部日益受到關注,2015年9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為黨外干部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掃清了黨外女干部的成長壁壘;同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在“四類”干部座談會強調年輕干部、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黨外干部是整個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干部成長路徑事關干部隊伍良性發展。據統計,目前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有8位女性,15位正副女部長,230多位省部級女性領導,670多位女市長,女干部隊伍達到1500多萬人。當前,傳統的封建思想觀念和禮教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或行為,與龐大的男性領導者群體相比,黨外女性領導者仍然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所占的數量比例較低,參政諸多不利因素還未能從根本上消除[2]。與“世婦會”召開后許多國家婦女參政比例不斷上升的狀況相比,我國女性的參政進程仍顯緩慢,雖然黨外女性參政權在法律上得到普遍認可,但其并非能真正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力。現任的黨外女干部,也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種種阻力和壓力。因此,本研究聚焦于黨外女干部成長路徑現狀研究,旨在分析我國黨外女干部成長過程的障礙并提出對策,以期為黨外女干部的培養、選拔、任用提供有益參考。
一、黨外女干部成長路徑的現狀
(一)黨外女干部崗位任職概況
截至2010年,中國黨政機關人數為3890多萬人,其中女干部1500多萬人,約占干部總數的38.5%,黨外女干部約700萬人,約占干部總數的18%。從婦聯干部隊伍體系視角看,截至2012全國數據統計,黨外女干部總人數為15516人,占婦聯干部比例的19.9%,同比1990年的黨外女干部38469人,占比39.4%,基數和所占比例上都呈現較大下幅。為了解中國地廳級女市長、女副市長在職人數和職位的現狀,本研究對中國地市級政府領導班子構成情況進行了梳理。據騰訊網資料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3月,全國地廳級政府3194位市長、副市長中共有437位女市長、女副市長,占比13.68%,男女比例為6.31:1,即中國地市級政府領導班子中,大約6-7名男性干部與1位女性干部組成,而這些市長、副市長在年齡、學歷、工作內容上也存在顯著特征(如表2所示)。而據中組部2009年數據表明,全國地廳級干部中,女性占比13.7%,這其中包括在地市級黨委中擔任要職的女性干部,相較于2014年女市長、女副市長占比13.68%,波動較小,歷經5年,地級政府女性領導干部的選拔和任用處于基本穩定的狀態,增長較為緩慢。
(二)黨外女干部崗位任職現狀分析
據新華社報道,各國議會聯盟和聯合國婦女署2014年報告顯示,全世界各國政府部門中女部長的比例為17.2%,各國女議長共有40位,女議員比例為21.8%,女性參政水平有所提高。近年來,我國黨外女干部在人數和所占比例上都有所提升,但和國際水平相比,還存在的一定的差距,這大概源于黨外女干部任職中存在的難題尚未得到解決。
1.黨外女干部職位晉升的“天花板現象”。近期,在對中國自然科學界女性的專門研究中也發現,屬于全國和省級學會的女會員占總會員數的1/4,但女會員獲得的研究項目卻僅占總項目數的1/l0。盡管國家出臺了法律法規,以保護女性權益,“玻璃板效應”有所緩解,但女性在職業生涯中的發展相對于男性面臨著更多的障礙,大多數女性止步于基層管理崗位,向上發展空間嚴重被壓縮和排擠[3]。可見“玻璃天花板”依舊是女性職業發展中的一道不容忽視的屏障。據“推動中國婦女參政”的一份項目文件顯示,在農村,女性占農村勞動力的65%,但在村委會成員比例中僅占21.4%,僅有1%~2%在決策性崗位上。從全國范圍來看,女官員尤其是女高官仍處于稀缺狀態,女性在中國正職省長中的比例,30年來維持在約3%水平。《2010年國際婦女參政主要狀況》報告也顯示,1997年-2011年間,中國女性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的比例,與其他國家女性在議會中的位置相比,從世界第16位跌至第55位。可見,當前黨外女干部從政及晉升壓力巨大,困難重重。
2.黨外女干部分布結構不合理。在男性主導政治領域的傳統格局中,我國黨外女干部在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結構問題,即基層多高層少,虛職多實職少,邊緣部門多主要部門少。具體內容為:(1)低層領導多,高層領導少,職務等級越高,女性所占比例越少。在437位女市長、女副市長中,擔任政府“一把手(正職)”僅為30人,僅占地級市政府部門一把手總數的7.7%左右,而黨外女干部占比更低。從更高職位上看,我國沒有正國級女性領導人,現任的副國級領導人中僅有6位是女性,其中只有2位是黨外人士,僅占副國級人數的2.78%。(2)輔助性崗位多,重要崗位少[4]。在行政辦事類崗位,女性占26.2%,相對而言,比例較高;在服務勤務類崗位,女性僅占12.5%;在領導管理類崗位,女性比例僅占12.0%;在專業技術崗位,女性僅占11.4%。(3)做本職多、兼職少。調查對象中,擔任人大代表的,黨外女性僅占0.6%;擔任政協委員的,黨外女性僅占0.4%;在“兩院”院士中,黨外女性比例為0%。
3.黨外女干部晉升周期不合理。黨外女干部選拔任用先快后慢。女性和男性進入辦事員和科員級的年齡基本一致,女性提升副科的年齡略早于男性,集中在24-26歲,而男性集中在26-28歲。此后女性就與男性逐漸拉開差距,而且年齡差距越來越大。提升正科,男性集中在28-30歲,女性集中在27-33歲;提升副處,男性集中在32-34歲,女性集中在35-40歲;提升正處,男性集中在35-42歲,女性集中在38-47歲;提升副局,男性集中在39-44歲,女性集中在43-53歲;提升正局,男性集中在46-48歲,女性集中在51-55歲。另外,女性在職務晉升歷程中有較高的滯留率。在50-59歲停留于正科級的,女性占10.7%,男性占7.6%;停留于副處級的,女性占18.2%,男性占14.7%;停留于正處級的,女性占33.9%,男性占37.6%;停留于副局級的,女性占21.3%,男性占19.9%;晉升到正局級的,女性占11.0%,男性則為14.7%。女性較多地停留在中層和副職,成為高級干部的比率較低。
二、優化黨外女干部成長路徑對策
為了促進黨外女性領導干部的成長,本文從以下六個方面提出對策。
(一)做好黨外女干部人才儲備工作,消除天花板效應
打破黨外女性職業發展天花板效應,不僅要從女性自身著手,還要從組織角度考慮。許多女性生育返崗后就會面臨這個問題,幾個月的產假后,許多女性因此錯過了新的發展、培訓和網絡機會后無法重新融入工作環境[5]。組織機關需要在組織中樹立對女性更友好、更支持的文化,組織和部門領導要定期與黨外女性工作者進行會面和交流,了解她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尤其是她們對近期工作和組織重大問題的見解和看法。在職位晉升方面,構建完善的人員流動和監督機制,確保女性有機會參與晉升競爭,提高對所有男性與女性的實踐。
(二)加強社會輿論宣傳,營造良好的參政氛圍
具體做法有三點:一要在制度上遏制歧視、貶抑女性的媒介行為,正確宣傳優秀黨外女性領導干部的形象,消除黨外女性刻板印象。要建立傳媒監督機制,通過建立傳媒監督網絡,設置科學的指標體系,加強對媒體的監督和約束,減少媒介對傳統性別成見的建構與影響。同時還要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和從業者素質教育,促進黨外女性報道的客觀性。二要加強黨外女性參政競選的社會宣傳力度,傳播黨外女干部正能量。通過選前重點宣傳女干部、女能人、黨外人等先進典型事跡,推出有競爭力的黨外女性人選;競選成功后,再次進行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激發廣大黨外婦女群眾參選參政的熱情和自信。此外,各地還可以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單位的黑板報、宣傳欄等各種渠道,營造支持婦女民主參與的社會氛圍,提高黨外女干部的知名度和聲望。三要大力宣傳黨的精神,用“中國夢”匯聚婦女促進改革發展的正能量。要大力宣傳黨的的主題主線和精神實質,以及“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實現途徑,進一步增強我國廣大婦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三)構建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
在政治選舉制度中,影響黨外女性參政的主要因素包括:(1)法律環境。憲法或選舉法是否有男女平等參政的原則和相關規定;(2)政黨政策。政黨是否有政策鼓勵黨外人士參政;(3)選舉制度。選舉制度中的比例制、多數制、門檻制度和選區制度等具體的機制等。要促進黨外女性參政就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建立有利于黨外婦女參政法制體系。根據女干部成長特點和規律,制定一套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工作機制,糾正現有政策有失公平的地方,減少黨外女干部成長過程中的不平等因素。二是要切實落實性別配額制[6]。性別配額制主要有三種形式:國家憲法強制規定的配額;國家法規或立法規定的配額;黨政機關設定的一定比例的女性候選人的規則或目標。實施配額制就要求我們對黨外女性參政的比例有著更加明確的數量規定,對黨外女性候選人的數量也要適當考慮,對不符合條件的組織要給與相應的懲罰,以保障和提高女性參政的比例。三是要加大對政策實施的監督力度。首先要求各級政府對現有的黨外女干部選拔、培養工作進行監督。其次還要健全對已有政策執行情況的考察評估標準,將上級對政策的要求和評估指標同群眾的要求相結合,積極推動群眾參與到政策實施情況的監督管理中來。四是發揮婦女組織作用。如推動女性決策者在決策中的合理比例,加強對婦女問題的研究,開展社會性別意識的培訓等,使社會性別意識成為決策層乃至大眾的自覺意識。
(四)建立科學的晉升評價標準體系
首先要堅持科學評價的原則,反對歧視原則,即導向性原則,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科學性原則,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減少主觀隨意性;全面性原則,包括德、能、勤、績、廉各方面內容的考核評價標準;適用性原則,注意層次、性別差異和動態調整:針對性原則,注意評價對象在集體和具體工作中擔負的具體職責、所處的地位和影響,合理確定指標。其次要合理設置評價指標,剔除性別歧視指標。干部評價標準體系就必須包括基本素質、勝任崗位職責能力及使用方向評價三大方面。而每個大項目一般應包括三個評價層次,即評價目標,反映的是評價對象的總體特征;評價內容,反映的是評價目標的具體特征;第三層次是評價指標,反映的是評價內容的具體內容,這三者都是來反映和說明評價對象的特征[7]。再者要完善評價運作機制,透明公開合理。要健全干部崗位職責及任職能力資格體系,并使之具體化、明細化,切實提高操作性和針對性;要完善干部定性與定量分析評價辦法,避免分析不透、評價不作的問題;要建立評價信息收集制度,盡可能多和準確地獲取信息;要建立干部評價修正制度,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評價反饋修正,不斷提高干部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最后要建立高素質的干部評價隊伍,吸納優秀黨外女干部。要注意把那些基本素質好,有發展潛力,有一定實踐經驗,能夠勝任干部評價工作的同志充實到干部評價隊伍中來。要不斷提高干部評價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加強對干部評價人員的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
(五)科學完善黨外女干部的選拔培養體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黨外干部培養、選拔要著眼長遠,及早抓起,把黨外女干部的培養教育納入人才隊伍和干部隊伍教育培訓的總體規劃。首先要提高重視程度,進一步健全黨外女干部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將培養選拔黨外女干部工作作為硬性指標納入年度管理,促進黨外女干部隊伍建設工作規范化與制度化[8]。建立黨外婦女干部人才庫,黨外女后備干部信息庫,逐步壯大黨外女性后備干部隊伍。每年對黨外女干部基本情況進行一次調查摸底,建立檔案,動態追蹤,并提出培養提拔使用的具體建議和措施。其次注重教育培訓。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學歷層次較高、專業與工作實際對口的優秀黨外女大學生,作為女領導干部后備力量進行培養,進一步改善女干部隊伍結構。通過輪崗交流、外出交流、掛職鍛煉等方式,多崗位、多層次、多領域的鍛煉培養優秀年輕黨外女干部。最后堅持擇優任用,進一步加大黨外女干部提拔使用力度。要摒棄年齡、編制、學歷等對黨外女干部培選工作的束縛,以實踐檢驗人才,以實效推薦人才,暢通黨外女性人才成長渠道。要采取適當傾斜政策,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配備黨外女干部,讓黨外女干部“挑大梁”,為女干部成長“搭梯子”。
參考文獻:
[2]鮑躍華.從身份認同到角色認同:黨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現代轉換[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05)76-81.
[3]金陽.女干部職位競爭中如何變負面輿論的“防不勝防”為“攻無所攻”[J].領導科學,2015(28)48-49.
[4]盛國玉.黨外領導干部心理狀態成因及對策分析[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2015(01)33-36.
[5]吳鐳.重視拓展女干部培養選拔渠道[J].領導科學,2013(01)51.
[6]楊素云.女干部提高決策和管理能力的著力點[J].領導科學,2013(27)45-46.
[7]曾文思.女干部如何利用角色優勢改進領導方式[J].領導科學,2017(04)27-31.
[8]鐘睿.加強高校黨外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2)32-33.
作者:劉嫦娥;黃杰 單位:湖南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