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文本的全媒體傳播及接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含笑花》2017年第2期
摘要:隨著新的媒介形式不斷出現且日漸成熟,社會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文學文本的傳播不再以單一的媒介傳播,多種類多樣式的媒介同時傳播使得文學文本的受眾范圍更加廣泛。經典文學文本《林海雪原》在全媒體大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新興媒介的發展在為文學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對文學發展產生沖擊,要正確運用各種媒介。
一、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經典文學作品對大眾的影響是正面、深刻的,但是以往通過紙質媒介傳播的方式較為單一,受眾群體相對少,影響范圍較小。媒介的不斷發展為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擴大受眾范圍,所以媒介的發展對于文學的發展可謂是錦上添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曾提出一個概念:“全媒體是指一種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與策略,即運用所有媒體手段和平臺來構建大的報道體系。她強調,從總體上看,全媒體不再是單落點、單形態、單平臺的,而是在多平臺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也可以這么說,全媒體已經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電信等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它涵蓋了視覺、聽覺、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在更高的層面上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從而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正在慢慢改變著大眾的生活。
二、一部3D電影帶來了《林海雪原》的再發展
新興媒介的出現為文學作品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促進了審美文化的發展。2014年徐克執導的3D電影《智取威虎山3D》獲得了高達8.81億元的票房。受到《智取威虎山3D》電影高票房的影響,《林海雪原》這一文學作品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受到廣泛關注。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描述了東北民主聯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由偵察英雄楊子榮與威虎山座山雕匪幫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的故事。小說一出版就受到了關注:1958年,上海京劇院據曲波小說《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一段故事改編成同名話劇,引起關注;1960年,劉沛然根據小說執導同名電影《林海雪原》,這部畫質帶有年代感的電影至今在網絡上都有不俗的點擊率;1967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劇組集體改編的京劇劇本《智取威虎山》;1986年由導演朱文順執導的10集影視作品《林海雪原》由吉林電視臺出品,這部電視劇分別以血海深仇、智擒頑敵、奇襲天險、古剎魅影、虎穴龍潭、生死關頭、一箭雙雕、雪夜槍聲、調虎離山、血戰萬年樓作為每一集的名字,截至2016年底,每集在優酷平臺的點擊率都有幾千到幾萬不等,頗受關注;2002年李文岐執導的30集彩色電視劇《林海雪原》于2004年首播,截至2016年底此劇在搜狐視頻平臺上點擊率達到近五百萬且不斷增加;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對小說《林海雪原》進行再版。2006年青山動畫開發了同名動作角色游戲《林海雪原》;2011年由上海美術制片廠等聯合出品的中國動畫電影《智取威虎山》,將這一經典故事帶到兒童的世界散發了新的時代魅力。《林海雪原》這部經典文學作品一直以來以不同的形式傳播著。2014年的電影《智取威虎山3D》將它再次帶回大眾視野,通過新興媒介的傳播將小說所表達的信念與情感帶給了更多的人,作品得到了再一次的發展。
三、大眾審美接受變化
(一)審美接受形式的多樣化
以前,審美活動往往被誤讀。大多數人認為只有去格調精致的大劇院聽一場音樂會或者站在古老的建筑物前鑒賞才是審美,這種觀點在現在看來非常狹隘。就像《林海雪原》一樣,如果僅僅是以紙媒傳播,那么只會被喜歡讀書的人關注,受眾太少。但通過3D電影、游戲等形式進行傳播會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部作品,甚至有些電影和游戲愛好者在觀影和游戲結束后重新回到原著,回味欣賞。全媒體時代為審美活動的進行提供多種多樣的形式,為人們審美活動日常化創造了條件。大眾整體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對藝術品、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的審美已經不是學者所獨有的了,普通大眾也積極參與其中,他們可以在安全的網絡平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審美感言,甚至自己進行藝術創新。這不僅為以后的作品創作留下寶貴的意見,還可以使人們有更強的參與感,成為審美活動的主力軍,為審美活動日常化奠定了基礎。“今天的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經遠遠逸出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全媒體背景下,文字作品、影視作品以及各種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以電子產品傳播,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更為文藝傳播帶來了便利,大眾跟上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潮流,更是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水平的潮流。
(二)新興媒介的正確運用
新興媒介的發展在為文學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的同時,也對文學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改變了文學原有的樣貌。不同于機械印刷媒介時期的只有紙質書本才可以閱讀的情況,網絡使得知識以電子書的形式迅速傳播,只需復制、粘貼或者下載,一本電子書便可以傳遍整個互聯網,大眾就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知識,傳播快、參與廣。但是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文藝閱讀快餐化、評判標準渾濁化等問題日趨嚴重,如何正確的利用全媒體來發展審美文化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有些筆者在網絡上對經典原著胡亂解讀,以牽強的聯系誤導大眾,原著真正的思想和意義被扭曲。比如小說《林海雪原》中有許多都是作家曲波親身血與淚的經歷,真實而感人,但電影《智取威虎山3D》與原著還是有諸多不同。由于表現藝術特色等原因電影對原著需要進行一定的改編,但忠于原著仍是最重要的一點,否則會影響,甚至誤導受眾對原著的判斷。學者張邦衛認為在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下,文學已然沒落。
現在的文學不再局限于紙質的書本傳播,它可以借助于超文本的形式和影視圖像等多種形式傳播,大眾對于圖像的接受能力遠超于文字,畫面優美、音樂動聽的動態影視作品相較于靜態文學作品更易被大眾接受,在促進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同時,也改變了文學原有的樣貌,他指出新興媒介對文學的消解體現在“跟著傳媒走:現代傳媒代表了世界;跟著影像走:同質文化下文字符號的疲軟;跟著消費走:傳媒意識的勃興與詩性精神的滑落。”三個方面。思想的偏差帶來的是毫無審美價值的審美活動,所以提倡讀者應當盡量閱讀原著,對其進行審美感悟,要有自己的觀點,對于不同媒介的傳播有不同的理解和欣賞,更要有界限的區分。真正的審美不是“躲避崇高”的低俗化審美,不是不顧內容的照單全收。再來看評判標準渾濁化的問題。審美是自由的,但這并不等于大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肯定或否定。所謂“三人成虎”,一些并不是真正優秀的作品在被所謂的“專家”推薦后廣泛地進入大眾的視野,模糊了大眾的審美標準,降低了大眾的審美能力。這時候需要權威的學者來引導大家如何用正確的心態進行審美,幫助大眾逐步增強審美能力,提高自身素質,務求達到評判標準的權威化,以期追求更高的審美層次,進一步發展審美文化。
結語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文學文本的傳播與接受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審美方式后,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需引起重視。媒介不斷發展,對文學的影響也不斷變化。抓住時機,正確運用媒介,為文學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為大眾審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彭蘭.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J].青年記者,2009(6).
[2]陶東風.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02(1).
[3]張邦衛.媒介詩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37-242.
作者:姚影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