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語言的商務語用能力對比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梳理了跨語言的商務語用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圍繞商務語用能力界定、日常語用能力的跨語種研究和基于VOICE語料庫的商務語用能力的言語行為研究三方面展開。通過對VOICE語料庫中請求、拒絕和抱怨三種言語行為的英語通用語語用能力分析及對不同言語行為的外語語用能力相關研究的歸納整理,本文發現商務環境中商務語用能力的構建與日常語用能力有本質上區別。
[關鍵詞]跨語言;日常語用能力;商務語用能力
1.0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同語種的外語語用能力研究成為熱點研究問題,特別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高層次外語專業人才,具備恰當和得體的商務語用能力是開展貿易往來和實現商務目標的敲門磚,因此,商務語用能力研究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了。商務語用能力(BusinessPragmaticCompetence)是由日常語用能力(EverydayPragmaticCompetence)發展而來。國內外文獻多數研究單一外語語言(以英語為主)語用習得的過程或與英語為母語的英、美人士作對比,較少研究進行三種以上國家或語言的對比研究。語用能力的獲得過程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具體實證研究,同時將母語和外語或是不同語言背景的外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發展路徑和特點作對比也非常有利于語用的教學和研究,因此,對語用能力的研究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增長點。近年來,隨著商務英語學科越來越得到學界的認可,商務語用學已經成為研究商務英語的重要理論基礎;商務語用能力也成為衡量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商務英語專業能力”的構成內容(王立非等,2015);而商務英語作為商務環境的通用語,其作用越來越凸顯,因而,商務語用能力的研究也是商務英語學科建設的需求。本文從商務語用能力界定、語用能力的跨語種研究與商務語用能力的言語行為研究三方面探討商務語用能力的對比問題,找出日常語用能力與商務語用能力的差別。
2.0商務語用能力界定
目前為止,商務語用能力的界定沒有明確的定義。Trosborg&Shaw(2005/2014、Shawetal.(2005/2014)、BargielaChiappinietal.(2007/2014)和Daniushina(2010)是最早開始探討商務語用能力的國外學者;國內學者翁鳳翔(2009)和王立非、陳香蘭、葛海玲(2013)提出了商務語用的基本理念,基本的認識是商務語用能力主要研究商務環境中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和恰當性,具體指以語用學為核心理論,研究如何在商務語境中通過適當的方式和得體的語言使用實現商務目標,以商務語用能力和商務語境為核心概念,重點研究語用意義的表達與識別、商務語境的制約性、交際者的認知過程。王立非、張斐瑞(2015,2016)又進一步指出商務語用能力是語言產出和理解兩方面的能力。實質上,商務語用能力是日常語用能力的一部分,語用能力的生成要考慮動態語境、多元互動、多維度的因素。商務英語作為國際商務通用語(BusinessLinguaFranca)(王立非、張斐瑞,2015),英語通用語的商務交際策略、英語作為通用語的經濟學闡釋等問題都成為商務語用能力研究主要考慮的因素(Bjrkman,2014;劉艷梅,2015)。商務英語的語用能力研究也要考慮動態語境下、交叉文化下、多元人際關系下商務語用能力的構成(段玲?、徐亞玲,2016)。韓寶成、黃永亮(2018:96)研制出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語用能力的描述框架”,根據此框架,段玲?、張鵬、向莉(2018)構建了英語通用語語用能力的兩大能力或要素:理解和表達能力,具備了這兩大能力就具有了對所要表達和理解的交際意圖的傳遞能力,而要有效傳遞意圖,又必須具備三大分支能力:第一,構建語言變體知識的能力;第二,構建動態語境的能力;第三,構建交叉文化交際的能力。基于以上研究,商務語用能力也包含理解和表達能力,以下三個分支能力又是他們的載體:第一,構建商務語言變體知識的能力:商務英語是商場或職場的通用語,商務英語與普通英語在語音、詞匯上有很多的不同;語言交際雙方必須了解商務環境下的語言變體,具備辨析商務的語言變體能力,交流才能暢通;第二,構建動態語境的能力:商務英語作為國際商務通用語的語境具有動態性、臨時性,有時雙方為了達到理解各自話語的目的,不得不臨時形成一些特殊語境,即一旦離開二人的交流環境便失去意義的語境,所以構建臨時語境的能力尤為重要,而且這種能力還需要雙方的合作,因此合作意愿是構建此能力的前提;第三,構建交叉文化交際的能力:商務英語作為國際商務通用語,交流的雙方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要達到理解和表達各自的意圖,雙方都必須了解并能包容對方的文化,否則交流會失敗。因此,交際雙方的交際態度、適應性等取決于雙方對交叉文化的接受度、理解度,同時,對英語的本土化理解是雙方交流成功的前提。
3.0日常語用能力的跨語種研究
國內外的跨語言日常語用能力對比研究中,分三種研究情況:第一,部分研究基本限于單一語言的語用情況分析,如,沈龍濤(2011)從年齡、性別、身份等社會文化因素入手,對日常生活、職場、跨文化交際等不同情境下德語恭維語的發出和應答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王鵬飛(2015)結合法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實際語用失誤,對中介語語用學視域下語用失誤現象相關研究的發展、分類及成因進行綜述。黃健紅(2011)從對請求、邀請、提供、建議等言語行為的拒絕這4個方面就越南語中拒絕言語行為策略的選擇進行了探討。唐雪梅、馬吉德(2015)認為阿拉伯語的陳述句依據話語核心、外部要素以及上下文或具體的語言情景形成意義,具有贊揚、自豪、哀傷等功效。李文(2014)認為韓語感謝語的使用頻率高、范闈廣。韓語感謝語可分為直接感謝語和間接感謝語,兩者經常搭配使用,目的是為了強化說話人的感謝之情。第二,多數研究主要進行兩種語言的語用能力對比,以英語和不同語言間語用能力對比為主體,如,Lipson(1994)分析了美國英語和意大利語的抱歉語特點,Nelsonetal(2002)對比了阿拉伯語和英語拒絕的情況;Gallaher(2014)通過對美、俄抱怨策略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美俄的不同社會文化使他們對語言禮貌程度的選擇不同。漢語和英語的對比研究起步較早,也有一定研究成果,如,Liao&Bresnahan(1996)、Chen、Ye&Zhang(1995)、王愛華(2001)、孫嘵曦(2009)、Su(2010)、Zhu(2012)等;漢語和其他語種的對比也有不少研究。薛云(2006)以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對比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從委婉語的構成方式和應用領域兩方面對中德兩種語言中的委婉語進行對比分析;丁楠(2013)基于問卷調查對比了中國和西班牙文化中問候語的用法,發現無論是在肢體語言方面還是在問候語的使用方式方面,中國人和西班牙人打招呼的方式的確存在一些相異之處。王琳(2015)主要就外表、能力、親屬、所有物的恭維和應答方式等方面對俄漢恭維語的使用情況進行對比,研究在言語交流中俄漢恭維語的語義和語用特征以及俄漢恭維語的民族文化特色。麗麗(2010)比較了阿拉伯語和漢語在問候語、稱呼語、祝愿語、道歉語方面的差別:阿拉伯語祝愿語受伊斯蘭教文化影響深遠,阿拉伯人祝愿語離不開真主,求真主保佑是阿拉拍人心目的一種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第三,還有一些研究分析了三種語言的語用能力情況,主要對三種以上國家或語言的語用能力進行對比,如,Weizman(1989)比較了英語、法語和希伯來語三種語言的請求暗示語;Olshtain(1989)比較了英語、法語、德語和希伯來語四種語言使用抱歉語的情況以及BlumKulkaetal.(1989)比較了澳大利亞英語、加拿大法語、阿根廷西班牙語、德語和希伯來語五種不同請求行為的情況。Chen,He&Hu(2013)對比了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個國家的請求表達方式,發現在宏觀層面上,三個國家的人選擇請求表達相近,均與自己面對請求對象的拘謹程度相匹配,也都含有請求中心語前語列,包括道歉、核實請求條件、解釋原因等。但在對禮貌程度的感知敏感度上,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比日本人低。此外,之前許多研究都認為直接性是中國人表達請求的典型特征,而此研究否定了這一點。Ogiermann(2009)分析了請求表達在英語、德語、波蘭語及俄語中的異同。波蘭語和俄語中都大量使用規約性間接策略,但它們使用祈使句的頻率比英語高。此外,在俄語中間接請求策略的使用與正式程度有關。研究還得出,從英國、德國、波蘭到俄國,祈使結構使用的越來越多,從聽者角度表達請求的頻率越來越高,使用說明原因的請求策略也越來越多。英語和德語中的請求表達多用疑問結構。此外,盡管四種語言中表達請求時均將面子影響程度降低了,但具體的方式因文化而不同。英語中使用詢問式方法、德語中用低調詞、荷蘭語和俄語中多用語法降級,如時態和否定。綜上所述,外語語用能力的研究在各種語言中均有體現,所涉及的言語行為包括請求、恭維語、拒絕、陳述句、感謝語、抱歉、委婉語、問候語、抱怨、祝愿語等,特別是俄語語用學(周民權,2009)、日語語用學(周林娟、唐千友,2010),朝鮮語語用(樸珉娥、袁毓林,2015)、法語語用(王鵬飛,2015)、西班牙語語用(丁楠,2013)的研究較為充分。隨著漢語在海外的不斷推廣,漢語語用能力的研究也迅速發展(余光武,2014)。
4.0商務語用能力在言語行為中的體現
與日常語用能力的研究比較,跨語言的商務外語語用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涉及到日語、俄語等,主要探討商務日語中的敬語,如,金鏡玉(2006)、蔣曉容(2009)等;丁一(2011)研究商務俄語的語用情況,基于禮貌原則、合作原則和言語行為理論,通過對商務信函單據中的俄語在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其結構上的基本規律。當然,有少量專門探討語用學或語用能力的論文,如,周林娟、潘幼芳(2010)研究商務日語教學中日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培養,探討了新形勢下商務日語的語用內涵,分析了目前商務日語語用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積極引進語義、語境、商境“三位一體”教授法,從教學的角度探索如何提高學生商務日語語用能力的途徑。其他語種對商務外語的研究相對較薄弱,特別是漢語國際化的推廣,使商務漢語語用能力的研究更加迫切(范偉華,2012)。
5.0結語
由以上日常語用能力在各種言語行為的體現可以看出,日常語用能力的體現具有多元性,不同語言因不同文化習俗的不同而差異明顯;商務環境中商務語用能力的構建與日常語用能力有本質上的區別,特別是商務利益的直接性決定了商務話語的語言變體比較直觀,臨時語境的構成也是直接性的體現,同時,語言的本土化也是商務環境中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當然,本文主要基于前人文獻對日常語用能力的分析,而商務語用能力,尤其是跨語言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所得結論會有一定局限性,后續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分類,使商務語用能力的研究更具體化。
作者:段玲;師敏;秦菀癑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