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荊楚學刊》2017年第3期
摘要:隨著我國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作為新興的信息消費和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目前已經成為亟待研究的問題。因此,以我國城鎮居民的信息消費和產業結構為研究對象,通過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支出和產業結構變動的測度,選取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支出和產業結構系數2個變量,運用協整模型分析了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支出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結果顯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信息消費支出每增加1元,產業結構系數將提升0.0361個百分點,信息消費和產業結構系數存在均衡的長期正向影響關系,對產業結構升級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信息消費;產業結構系數;協整檢驗
1引言
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一直以來被看作是拉動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轉型升級,曾經作為經濟發展主要推動因素的房地產和汽車消費經過超高速發展作用已不如從前,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
2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變動的測度
2.1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支出的測度
目前我國對于信息消費支出沒有進行官方統計,因此目前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和統計方法。本文采用了學術界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統計方法,即將“通訊和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作為信息消費支出,對城鎮居民信息消費進行測度。因此本文的信息消費支出計算公式為:城鎮居民消息消費支出sti=城鎮居民人均通信支出+城鎮居民人均娛樂文化教育支出。隨著時間推移,總體呈上升趨勢,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支出從1995年的400.68元上升至2015年的3400.43元,增幅為7.43倍。
2.2產業結構的測度
對于產業結構變化的測度,目前學術界有多種測度方法,但多數測度方法主要基于這樣的視角:即從國民經濟收入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GDP構成中二三次產業的比重會不斷的升高。本文對于產業結構的升級衡量采用傳統產業結構系數的方法來進行測度,即用第二、第三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
3分析指標和方法
3.1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為分析城鎮居民信息消費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考慮到信息消費的測度以及統計年鑒中指標的變化,選取1995-2015年作為分析的樣本期,以sti和icc作為分析變量,對兩個變量取自然對數,分別用lnsti和lnicc表示,數據均取自《中國統計年鑒》(1995-2015)。
3.2分析方法
對于分析我國的產業結構系數與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支出之間的作用關系,采用E-G兩步法,對于兩變量做協整分析,首先對變量做單位根檢驗,在得到兩變量為同階單位根基礎上,采用OLS回歸;然后對于OLS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如果殘差項的單位根檢驗結果是平穩的,則可以認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均衡的長期協整關系。
4信息消費對于產業結構影響的理論模型
4.1回歸模型設定
根據上文對于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支出和產業結構的測度,根據收集的數據,建立如下回歸模型lnsti=α+βlnicc+ε采用全對數模型的方式以消除異方差,其中,α為截距項,ε為隨機誤差項。sti表示我國的二、三次產業增長值占GDP增長值比例,即產業結構系數。icc表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信息消費支出。
4.2平穩性檢驗
E-G兩步法的前提是兩變量存在同階單位根,對于單位根檢驗有LLC、ISP、ADF和PP檢驗等方法,本文將通過Eviews9軟件利用最常用的ADF法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
51995-2015年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根據上文對我國的產業結構系數lnsti和城鎮居民信息消費支出lnicc進行的平穩性檢驗,兩個序列同為一階差分穩定序列,不會產生偽回歸,因此可以進行OLS回歸。
6結論
本文基于1995-2015年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和產業結構的樣本數據,對城鎮居民信息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1995-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信息消費支出lnsti和產業結構系數lnicc存在均衡的長期協整關系,城鎮居民人均信息消費支出對產業結構系數影響效度為0.0361,即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信息消費支出增加1元,產業結構系數將提升0.0361%,城鎮居民人均信息消費的增長對于產業結構系數有正向拉動作用,加大我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可以有效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鐘玲玲,徐春燕,王戰平.2002-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6,(11):80-85.
[2]唐天偉,歐陽瑾.我國城鄉居民信息消費與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03):81-85.
[3]鄭麗.我國居民信息消費及對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4.
[4]朱曉銘.我國居民信息消費結構對產業結構影響分析[D].合肥:安徽財經大學,2012.
作者:師豪豪1;楊鋒林1;唐鈺茹2 單位:1.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重慶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