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優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荊楚學刊》2017年第3期
[摘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優化是農村經濟發展改善的重要舉措。文章以中捷為例,首先從農業的角度,簡要介紹了中捷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其次根據產業發展現狀找出種植業比重大、經濟作物發展空間小、漁牧業發展緩慢等問題,并加以分析。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發展高效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完善基礎設施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捷;產業結構;農業;農村;農民
中捷在行政區域劃分上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的滄州市渤海新區,地形基本為平原,在這片面積為2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約生活著4.2萬人,區域交通便利,并且地理位置尤為重要。中捷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積大約有40萬畝,尚未被有效利用的土地面積近10萬畝,因此有利于區域內生態農業的開發和推廣。中捷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港口的集疏通道成為開發區強有力的依托。最近幾年,各地區在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助推下,農村的相關產業得到了有力的改善。同時,也逐步出現了一系列必須認真重視和解決的矛盾。特別是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據有關部門預測,我國未來五年將要多出一千五百萬人口,在迎來我國人口峰值之前,農村經濟也將面臨更大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顯得尤為迫切。本文主要運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所學知識,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并加以綜合思考,剖析了農業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分析。[1]并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對中捷的農業產業結構加以調整,使其在現有的生產力條件下,面對資源有限的不利局面,要因地制宜且有效配置資源,實現三大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以此解決農民關心的收入問題。
1中捷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問題及原因分析
1.1中捷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中捷的自然資源總體上講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農業生產的條件受到鹽堿化的限制。中捷耕地面積約10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5。草地面積約為12萬畝,草質良好而且營養價值比較高,適合發展畜牧業。在中捷傳統的耕作方式中種植業一家獨大,然而近年來這一比重在不斷下降。2003年以來,中捷在農業方面的管理體制發生了一定的變革,從原來的農墾經濟轉向了開發區經濟。從2003年到2016年期間,政府稅收由原來的3千多萬元提高到54.2億元。[2]其中農業所貢獻稅收,2003年的時候為1600多萬元,占總體比重的50%以上,然而2015年所產生的稅收為8億元左右,所占比例已不足20%。這說明農業在三大產業中所占比重被逐漸降低(見圖1)。
1.2中捷農場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焦點,經濟收入問題是農民問題的核心。[3]從近幾年經濟的發展狀況看,農民的收入不斷增長,但是這種增加是不穩定的,受太多外在因素的制約,如果不能很好地消除農民擔心的不利因素,那么農民的收入很難得到持續穩定的增長。因此,農民的收入達不到一定水平,就無法更好地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會產生糧食產量下降以及導致農產品供給不足等方面的問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也是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因此,解決農民收入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4]可以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優化產業布局,科學制定產業規劃等措施,讓農民收入實現一定幅度的提高。[5]
1.2.1糧食作物比重大,經濟作物發展空間小
在中捷農作物的產量中,糧食作物占總產量的70%,而相對具有優勢和經濟效益的經濟作物卻僅占30%。盡管冬棗、棉花等經濟作物所占比例已經從最初的9%的份額被進一步提高,政府無論是在政策,還是在農業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上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由于農民傳統的思想觀念很難轉變,對于糧食作物根深蒂固的情有獨鐘,以及農民自身的素質和先進生產技術不匹配等諸多因素,造成了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經濟作物發展空間受限(見圖2)。
1.2.2缺乏優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小
中捷的農村經濟結構雖然已經轉型,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但還是有許多處于獨立經營狀態的個體農戶。中捷傳統的集市經濟促使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的出現,自產自銷的生產模式也推動了農業初期的發展。近幾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條件的改善,中捷逐步實現了產的地轉型及升級,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分散經營的弊端逐漸暴露。分散經營的農戶,對市場供求狀況及新技術知識的了解較少,信息溝通不及時,盲目地競爭,勢必容易產生較高的交易成本,長期來看還會影響服務質量,不利于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樹立良好的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另外,科學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夠,資金和扶持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這些勢必會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
2優化中捷農場產業結構的對策建議
2.1發展現代高效產業,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目前,中捷農業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種植業比重過大,以及經濟作物發展空間受限,還有種植比例較低的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的主要途徑離不開發展高效產業,提高農產品增值轉化率,將初級農產品進行精加工,發揮主要經濟作物的優勢,做成特色品牌。投入更多的技術和資金,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生產,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另外,還應該增強品牌意識,冬棗作為中捷極具特色的農產品,可以充分發揮其潛在的品牌優勢,以獲取現實的經濟利益。擴大冬棗的種植面積,并且在生產中推廣先進的技術,可以有效實現提高冬棗的產量和品質的目的。實現品牌農業一定要以市場為中心,實現從資源優勢到價值優勢的轉化;從產業優勢到市場優勢的轉化;從產品優勢到品牌優勢的轉化,逐漸從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農業并最終實現品牌農業。
2.2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出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被閑置的情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一是農村的勞動力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少系統的技能培訓,思想較為保守,普遍素質偏低。[7]二是勞動力市場存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不足,政府的宏觀調控還有待進一步改善,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具體的措施包括以下三點。⑴增加農業內部就業容量,大力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的經濟作物,發揮勞動力優勢和依靠技術發展農業,增加農民的就業崗位。⑵倡導鄉鎮企業的發展,讓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能夠實現很好的就業。政府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可以吸收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實現下崗工人再就業,并且通過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進一步實現困難群體再就業。⑶使社保體系日趨完善,尤其是重視社會保險的風險分擔功能,加大參保力度,完善職工退休機制。政府要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并且給予改善,實施人才強村和科教興村戰略。
參考文獻:
[1]張曉麗.定西市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8.
[2]趙曉冬,王偉偉,呂愛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體制類型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3(12):56-59.
[3]王龍偉.新形勢下農民經濟利益問題探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4]時圣柱.淺談農民減負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9):48.
[5]葉青華.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收入增長———關于人力資本影響農民收入的假說及其檢驗[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2007.
[6]錢寧剛,楊衛平,杜建輝.云南省農產品品牌發展對策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6):15-20.
[7]王榮.賀州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的實證分析及預測[J].市場論壇,2012(2):49-51.
[8]徐玲,趙艷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社區教育發展研究述評與展望[J].職教論壇,2015(18):56-59.
作者:季依諾;崔瑛;楊賀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