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物傳記寫作中檔案的收集與整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陸小曼生于1903年,是江蘇常州人,系著名詩人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她出身名門,父親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曾擔任北洋政府財政部司長;母親擅長工筆畫。陸小曼自小聰慧,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英文、法文,后成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她晚年與趙家璧一起收集整理徐志摩文集,該文集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前后,以徐志摩第一任夫人張幼儀口述資料《小腳與西服》為藍本的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在海峽兩岸播出,該劇對張幼儀過度褒揚、對陸小曼進行貶抑的情節讓陸小曼的親屬朋友大為不滿,也引起筆者對陸小曼的關注。于是筆者開始收集陸小曼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和傳記寫作,至今出版陸小曼系列傳記7部,其中2002年的《陸小曼傳》(百花文藝版)成為國內外首部陸小曼傳記,出版后多次加印;2004年的《一代才女,曠世佳人——圖說陸小曼》分別在大陸和臺灣出版,通過影像展示陸小曼的一生;2012年的《眉軒香影陸小曼》(人民文學版)補充了新發現的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出版后社會反響良好,于2017年再版發 行。筆者在陸小曼傳記寫作中深感檔案資料的重要性,因此一直注重收集和整理陸小曼檔案資料,并運用于傳記中,使陸小曼生平和事跡鑿鑿可據。筆者以陸小曼傳記寫作為例,談一談在人物傳記寫作中如何收集與整理人物檔案。
一、檔案資料的收集
收集陸小曼的檔案資料比較困難,一是她和首任丈夫王賡、第二任丈夫徐志摩均無生育,所以她的畫作、資料散失比較嚴重;二是研究者一直未把陸小曼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進行研究和收集資料,只把她視作徐志摩的夫人,對其研究往往與徐志摩聯系在一起,且更多關注他們的戀愛婚姻經歷,對陸小曼個人取得的成就缺乏足夠重視。三是陸小曼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沒有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上海文史研究館任館員,但這只是個名譽性職務,不用上班;在上海中國畫院任專業畫師時不用坐班,每年向畫院交幾幅畫作即可。基于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向收集檔案資料。一是收集陸小曼親屬及陸家后人留存下來的檔案資料。陸小曼沒有子女,因此只能從她的親屬處了解情況、收集資料;由于很難從檔案保存者處直接收集原件,因此可采取拍攝檔案資料的方式進行收集。陸小曼與表妹吳錦一直關系密切,兩人晚年生活在一起,所以吳錦處留有陸小曼的一些物品,如創作的字畫、生活用品及泰戈爾贈送的金絲發鐲、頭巾等。徐志摩去世后陸小曼與堂侄女陸宗麟一起生活,直到1947年陸宗麟結婚,因此陸宗麟后人家里存有數量較大的陸小曼遺物,包括陸小曼的照片、字畫、手稿、書信等。常州郊區樟村陸小曼族人存有陸氏族譜、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擬出版《志摩詩選》時寫給陸小曼請求借徐志摩肖像照的信和寄給陸小曼翻譯《泰戈爾短篇小說集》的稿酬清單等檔案資料。筆者寫作陸小曼傳記時曾多次拜訪陸氏親屬,2000年赴常州采訪吳錦并拍攝她保存的陸小曼畫作和生活用品;2002年赴上海采訪陸宗麟的兒子邱權先生,并拍攝其保存的陸小曼畫作、手稿等;2010年4月赴常州郊區樟村參觀陸氏宗祠,并拍攝當地保存的陸小曼相關資料等。二是收集相關公共機構保存的檔案資料。如國家圖書館藏有陸小曼日記稿本,該稿本在陸小曼生前未發表,一共58篇,篇幅遠超過陸小曼生前出版的日記(只有19篇);且該稿本時間跨度從1925年3月11日至1926年3月7日,比出版的日記日期長了8個月。在農工上海市委、上海文史研究館、上海中國畫院等陸小曼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保存有陸小曼本人填寫的相關資料,包括姓名、年齡、籍貫、參加工作時間、家庭住址、主要經歷等信息。
另外,浙江省博物館藏有陸小曼1931年創作的山水長卷、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存有陸小曼和徐志摩創作的話劇《卞昆岡》劇照、上海華東醫院存有陸小曼住院的治療記錄等,這些都是十分珍貴而真實的檔案資料。這些資料主要通過上門走訪拍攝或查閱獲得,也有一部分為機構提供。三是收集民間機構和個人收藏者的檔案資料。包括陸小曼致詩人卞之琳信件、陸小曼為《志摩詩選》寫的序言(1957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擬出版《志摩詩選》,請陸小曼寫序,后該書因故未能出版)、陸小曼的旗袍、《陸小曼母親訃告》、徐志摩于1926年3至9月間與陸小曼結婚前所寫的《結婚日記》等,以及陸小曼的字畫作品。有一些是陸小曼贈送給友人、由友人的后人保存的,如送給翻譯家洪潔求的扇面由其子洪丕謨留存;還有一些字畫通過不同渠道進入民間機構或個人收藏者手中。該部分資料主要由民間機構或收藏者提供。需要注意的是,民間機構和個人收藏者收藏的陸小曼字畫往往存在贗品,需仔細求證方可使用。四是收集口述資料和書信資料。在寫作過程中,筆者采訪了徐志摩表妹蔣谷雨和堂侄徐炎、與徐志摩同時代又是同鄉的海派作家章克標、徐志摩研究專家韓石山、現代文學研究專家陳子善和宋炳輝、海寧蔣氏“衍芬草堂”后人蔣啟霆(系徐志摩表妹夫陳從周的堂侄)等人,訪問了陸小曼晚年好友、作家趙清閣以及余上沅的夫人陳衡粹等人,向他們詳細了解陸小曼的相關事跡,并形成口述資料。筆者還和詩人卞之琳家屬、徐志摩的兒子徐積鍇、陳從周的女兒陳勝吾等人進行通信,征詢陸小曼生前有關事項,由此積累了一批書信資料。筆者在寫作傳記時引用了這些口述資料和書信資料,使陸小曼形象更加豐滿。五是收集陸小曼生活年代登載相關信息的報紙、雜志。陸小曼和徐志摩均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名人,陸小曼并不單純因為徐志摩而出名,婚前她就被譽為“北京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胡適語);和徐志摩結婚后,她的名氣更大了。陸小曼于1926年底到達上海,隨即名滿上海,不僅出席多種交際活動,還出演多部戲劇。當時的報刊經常報道她的活動、刊登她的照片,既有《北洋畫報》《上海畫報》等大報,也有《駱駝畫報》《晶報》《福爾摩斯》等小報,陸小曼的很多照片是通過報刊留存下來的。陸小曼的一些文學作品和書畫作品也發表在《申報》《上海畫報》《南風》《良友》等報刊上,由此我們方能窺見陸小曼的生活細節和作品原貌。獲得這些資料需要到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處查詢,或由友人提供。
二、檔案資料的整理
首先是多方考證檔案資料。考證環節十分重要,不可缺失。筆者在寫作《陸小曼傳》和《陸小曼詩文》時曾有疏忽,對個別資料未能進行準確考證,導致相關信息標注錯誤。此后筆者吸取教訓,對收集來的陸小曼檔案進行廣泛考證,通過詢問相關人員、查閱有關史料等方式,確認每一份檔案的真實性,弄清檔案形成背景與時間,并標明檔案來源。無法考證來源或時間的資料歸在一起,暫不使用。其次是認真整理檔案資料。把經過考證的陸小曼檔案按時間進行排序,列出目錄清單。將檔案資料進行分類,把陸小曼本人的資料歸在一起,再細分為生活照、字畫和文學作品等類別;把陸小曼身邊人的資料歸在一起,再按照不同的人進行細分,如將陸小曼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徐志摩、王賡、翁瑞午(系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朋友,徐志摩去世后陸小曼依其資助度日)的檔案資料分別存放。此外,筆者還聘請了專業攝影師協助翻拍紙質檔案、書畫作品等,確保照片格式和大小滿足書籍出版要求。在此基礎上要合理運用檔案資料。根據陸小曼傳記的框架,把檔案資料穿插到各個章節中去,讓這些檔案資料“說話”。如,陸小曼照片和字畫類檔案可以根據排版美觀要求和內容需要,排在書的最前面、插在相關文字中或放在篇章的最后。2002版《陸小曼傳》和2012版《眉軒香影陸小曼》采用前插圖和文中圖的形式,2017版《眉軒香影陸小曼》(增訂本)采用前插圖和篇章后圖的形式,各有特色。
三、幾點思考
(一)明確檔案資料在人物傳記寫作中的重要性。檔案是再現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而人物傳記寫作最重要的是確保傳記具有真實性,或使傳記盡量接近真實,因此在傳記中應用檔案資料,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佐證作用。第一,檔案資料大多是第一手資料,如傳主本人的手稿或與傳主相熟的同時代人的記錄,都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第二,檔案資料相對客觀,有助于世人了解傳主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傳主的性格、愛好、交友情況及所作出的貢獻。需要注意的是,名人檔案資料可能存在造假現象,有些是傳主在世時自己修改了資料,有些是后人出于某種目的篡改資料甚至偽造檔案,在使用時要謹慎辨別。
(二)耐心收集檔案資料。檔案資料是人物傳記寫作時的基礎性資料,收集時需要有耐心,需要投入時間與精力。如筆者寫作陸小曼傳記時,為了真實、全面地展現陸小曼的一生,充分反映學界對于陸小曼的研究成果,多年來一直注意收集陸小曼檔案及相關資料。要采訪傳主的后人、親朋好友、研究人員,聽取他們的意見或建議,并收集相關口述資料。要深入傳主生活或工作過的地方查找傳主資料,如果傳主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還要收集海外留存的資料。要接觸民間機構和個人收藏者,尋找散落在民間的相關資料。
(三)規范使用檔案資料。使用檔案資料時一定要注明檔案來源,有檔案卷宗的要注明檔案編號、時間和保存機構名稱,是個人提供的要注明提供人姓名,是口述資料的要注明采訪對象、采訪時間、采訪地點等。傳主的檔案資料往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如果一定時期內不宜公開,則要謹慎使用。此外還要注意傳主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期,一般為傳主有生之年及去世后50年,因此要注意傳主的去世時間,如果傳主去世時間超過50年,其作品進入公有領域;如果未滿50年,一般需征得傳主直系親屬或其他版權人的授權方可使用。
作者:柴偉梁單位:海寧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