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教育中文學作品影視化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影像時代與網絡時代的到來,文學作品影視化為文學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內容。本文試以劇版《紅樓夢》為例,分析文學作品影視化對文學教育產生的積極影響,并進一步思考,如何在文學名著影視化的過程中建構雙向良性的互動影響機制,探索我國文學教育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關鍵詞:紅樓夢;文學教育;影視化
隨著網絡時代和影像時代的到來,影像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構成生存環境中的文化現實,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此大背景下,文學作品影視化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紅樓夢》作為一部人情小說,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代表著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據統計調查,從1924年起,與《紅樓夢》相關的影視作品、歌曲有四十余部,傳播時間長、范圍廣、力度大,值得其它文學作品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鑒。文學教育,狹義上講,是指在全日制小、中、高、大學里正式納入教育體制的文學課程,同時也應該包括成人教育、網絡教育、網絡教育、電視教育等業余性質的文學課程;廣義上講,舞臺的演出、公益性的文學講座、圖書館的讀書輔導、文學刊物的流通和媒體的文學節目、詩歌朗誦會等各類文學活動,只要與文學沾上邊的,都可以納入文學教育的范疇。本文基于廣義上的文學教育,試以2010年劇版《紅樓夢》為例,分析文學作品影視化對文學教育產生的積極影響,并進一步思考,如何在文學名著影視化的過程中建構雙向良性的互動影響機制,探索我國文學教育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一.文學教育的現狀及思考
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小、中、高的學生迫于升學壓力,除了課本上的必讀科目以外,接觸文學作品的時間和范圍都比較小。大學生群體,大學語文這個科目在很多高校已經被取消許多年了。就文科類的學生而言,大學里的文學教育隨著學院化和體制化過程的日益加劇而越來越有走向“知識論”和“制度化”的傾向。老師和學生往往更喜歡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論體系,喜歡建構一個個的知識論視野,但是文學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經驗、個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創力、審美意識、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卻都可能在我們所建構的知識體系和學院化的制度中日漸喪失。文學教育發展的方向正在偏離原來的道路。對于其他接受文學教育的群體而言,“快餐文學”“網絡文學”日益火爆,“碎片化知識”逐漸豐富,“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不看書的人越來越多,喜歡書的人越來越少。以古典小說《紅樓夢》為例:知《紅樓夢》者多,而讀《紅樓夢》者少,知黛玉者多,懂黛玉者少,這種尷尬的現象除了網絡時代和鏡像時代的沖擊以外,文學教育的缺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認為,文學教育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適應社會變化和需要的同時,發展出自己新的內涵。
二.文學作品影視化的必要性
過去數百年,文學與傳媒一直呈現相互依存的關系。文學的出現和存在少不了作者生活的體驗和受眾的支持,而傳媒則為文學吸引了受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如《紅樓夢》《西游記》等古典文學名著、《神雕俠侶》《碧血劍》《陸小鳳傳奇》等武俠小說、《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活著》等現代小說。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普及,網絡小說也異軍突起,《步步驚心》、《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鎮魂》等多本小說的影視化,說明了文學作品的傳播迎來了新的熱潮,這其中的原因和必要性有以下幾點:1.文藝受眾接受方式改變進入新世紀,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碎片化時間增多,完整地接受和欣賞文學作品的時間減少。并且,由于生活壓力的增加,年輕人對文學作品的需求向娛樂化和容易化轉向。在某項調查中,調查結果顯示對于中外文學名著,有60.5%是經由非文字傳播途徑了解的,但其中只有18.5%的受眾會在影視作品的影響下觀看原著。由此看見,在新時代,文藝受眾已經對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文學教育也要求有新的接受方式。相比于閱讀密密麻麻的文字,受眾更喜愛觀看色彩繽紛的動態圖像。影視作品在給受他們帶來視覺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聽覺的享受。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下,文學教育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2.網絡時代的沖擊文學創作曾被視為一項神圣的工作,作家也被認為是時代生活的記錄者和引領者。但是,在互聯網文學和文學商業化的普及下,文學創作的門檻降低,人人都能成為創作者,作家的傳統地位受到了質疑和瓦解。現今,越來越少的人愿意花時間閱讀文學名著,更多的人更愿意把時間花在閱讀娛樂性更強的“暢銷書”上。而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視頻化、音像化將靜態的文學閱讀變為了動態的視頻欣賞,通過繪聲繪色的影視普及文學作品,讓受眾感受到文學作品純正的趣味性和本真的天性,是文學教育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3.名利的驅使傳統的文學創作者在作品中主要是抒發自我主張,寄托個人情感,記錄時代變遷,弘揚高尚精神等,他們不追求作品帶來的商業價值。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作品商業化已是必然趨勢,專職的作家無法養活自己。文學作品的影視化,在為作家提高聲譽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三.《紅樓夢》影視化對文學教育的積極影響
自1924年梅蘭芳主演的京劇藝術片《黛玉葬花》(片段)被搬上銀幕以來,《紅樓夢》的影視傳播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不平凡歷程。在這近百年之中,以戲劇、電影、電視劇為代表,涌現出了大批優秀的作品。其中,戲劇以《黛玉葬花》、電影以黃梅調《金玉良緣紅樓夢》、電視劇以1987年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最為出名。這幾個版本都比較好的把握了《紅樓夢》的主體故事和藝術精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10年,李少紅執導的《紅樓夢》上映,該版力求真實還原作品120回的劇情和人物語言,但此劇在人物造型、語言提煉、喋喋不休的旁白等方面刻畫不夠,導致觀眾接受度不高。但是,隨著《紅樓夢》的影視化傳播的趨于完善,它對文學教育的影響也逐漸顯現。87版《紅樓夢》的收視率達90%,10版《紅樓夢》在二十多個衛視播出,平均收視率相對較穩定,達4.46%。雖然10版不如87版《紅樓夢》收視率高,但這其中還有時代背景因素摻雜其中,在此就不贅述。影視化改編對文學教育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直接以影視的方式表現原著,使觀眾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紅樓夢》,或進一步認識、理解《紅樓夢》;其二,文學作品的影視化起到了宣傳廣告的作用,引起讀者對被改編小說的興趣,促進讀者去閱讀援助,是原著更普及化;其三,影視化促進學者對《紅樓夢》小說本身的研究,并使研究成果得到展示、更加普及,為更多普通受眾所關注、理解和接受,而這又能促進小說原著的傳播和普及,以及文學教育的普及作用,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四.結語朱光潛曾說過:“真正的文學教育不在讀過多少書和知道一些文學上的理論和史實,而在培養出純正的趣味。”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選擇的多樣化,人們的趣味越來越豐富,文學如何在這些趣味中脫穎而出,已經不能單純的依賴傳統的紙質書籍和媒體,而是要借用新的傳播方式,使文學教育大眾化、普及化,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學作品以及文學創作的魅力。雖然,在文學作品影視化的過程中,會消解文學作品的嚴肅性,增加其通俗性。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文學作品的創作源于生活,那么最后我們也應該回歸生活,將其反映的社會現實回饋生活。誠然,由于小說和影視的不可相容性,像《紅樓夢》這樣的文學作品改編起來肯定會有困難存在。但是,基于文學教育的發展的整體考慮,仍需我們不斷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平原.新教育與新文學———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J].《學人》第14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2】吳曉東.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5):26-28.
【3】陳思和.文學教育窺探兩題[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38-42+80.
【4】顧曉紅.關于當代小說創作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9-81.
【5】饒道慶.《紅樓夢》影視改編中的阻礙和流失[J].紅樓夢學刊,2009(03):190-208.
【6】HR姚斯(德)、RC霍拉勃(德)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頁.
作者:趙靜 單位:吉林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