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朱自清散文藝術特點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朱自清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詩人、散文作家和學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他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作為開篇,致力于散文的創作。他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蹤跡》(詩文集)、《背影》、《你我》等,對于“五四”以后以及當代的散文作家幾乎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本文將結合朱自清的作品具體論述其散文在結構上,抒情上、語言方面的藝術風格,以及他散文體現的豐富文化意蘊。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藝術特點;
朱自清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詩人、散文作家和學者。其散文在結構上、抒情上、語言方面的藝術風格頗具特色,并體現了豐富的文化意蘊。朱自清的散文真摯、自然、深秀,在結構上注重“文眼”的安設,線索的貫穿,體現了漂亮縝密的特點;在抒情上善于創造情景交融、以形傳神的藝術境界,追求真摯美、繪畫美和理趣美;在語言上對口語進行大膽的藝術錘煉,追求樸實清新,雅俗共賞的作風。下面我將結合朱自清的散文具體分析其藝術特點。
一.漂亮的構思
朱自清散文的藝術構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設。所謂“文眼”,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它是作者經過藝術的概括與集中,把作品的思想與形象辯證地統一起來的“凝光點”。圍繞這個“焦點”,或者說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機地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朱自清的散文一大藝術特點在于其構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設,例如:《春》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從各個方面表現了春天的美麗,無限的生機和創造力。作品先寫對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畫出春天的輪廓,然后具體地寫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四幅春光圖,最后,從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繪轉到春天中人們的活動的描寫: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圖,作者寫出了人們對春天的希望,對春天的贊頌。一句樸實而似尋常的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詩意的核心。這一“畫龍點睛”之句,沒有雕琢、也沒有粉飾卻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種不露痕跡的自然美感。
二.抒情的藝術
朱自清善于信手拈來司空見慣的景物,大量使用貼切新鮮的比喻,寫到文章里,用活了,見新了。例如:《綠》中的比喻有二十個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綠比作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異。又把梅雨潭的綠比作一塊融化了的蔚藍的天,突出其鮮潤。寫梅雨亭“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寫出亭子凌空欲飛的氣貫長虹之美感。文中還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側面顯示綠的特征,“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從視覺、觸覺、感覺等幾方面形象地再現了綠的柔美、明亮、軟嫩、純凈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具畫面感。
三.語言的藝術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優美流暢,樸素簡潔,清新雋永。其語言風格在早期、中期及后期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景抒情散文,語言絢爛華美,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創辭煉字,努力以生動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后期的議論說理或敘事抒情為主的作品(包括《背影》、《給亡婦》等),風格樸素無華,平易自然,但并不排除著意經營。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著超乎尋常的藝術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國古典詩文的詞匯,吸取西方語言及句式,提煉群眾口頭語言的精華,創造出新鮮活潑、自然樸實的散文語言分不開的。例如:在散文《春》里有這樣一句:“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作者在“園子里”“田野里”后面都加上逗號,形成短句,“瞧去”放在瞧的對象之后,也用逗號斷開,再用“一大片一大片”的重疊表現,把“滿是的”放在最后,這樣,通過句中詞序的倒裝,對“滿是的”起了強調的作用,是歐化句法。因此,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也是非常值得品味的。
參考文獻
1.唐艷玲.精巧、樸實、清麗———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點分析[J].鴨綠江月刊,2016(1).
2.周曉慶.清新雋永•恬淡抒情--淺析朱自清散文藝術特色[J].赤子(上中旬),2015(1):45-45.
3.高友澤.以《荷塘月色》為例看朱自清散文藝術特色[J].好家長,2014(51).
4.郭淑芳.意境美和動態美———朱自清散文藝術特色淺談[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Z1):94-
作者:李蘭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