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環縣道情皮影藝術的民俗文化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皮影藝術最早出現在漢朝,在明朝得到廣泛傳播,是我國的古老民間藝術類型之一。而其中的典型則是環縣道情皮影,它與其它民間藝術的特征基本相似,在形成之初就具有顯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多樣化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突出。
關鍵詞:環縣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特色研究
環縣道情皮影是側重于表演的民俗活動,從演出到制作都融入了顯著的民俗文化特征,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包含著民俗與信仰的內容。對于這類民間藝術來說,其存在的意義不止是藝術本身,而是一種特有的精神與氣質,其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貴性也說明了環縣道情皮影的教化功能,對其民俗文化特色的研究工作也應該有序展開。
一、環縣道情皮影的文化發展歷程
1.皮影藝術皮影戲是我國戲劇中的一門獨特藝術,歷史發展久遠,使用燈光將不同的人物形象照射在淺色的薄幕之上,觀眾可以在薄幕之后觀看演出的內容。從其范圍來看,皮影戲流行于我國的各個地區,類型眾多。但發展至今,面臨了現代科技與文化娛樂形式的沖擊,無論是皮影戲的受眾群體還是演出場所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皮影戲這門傳統藝術也面臨了消亡的危險,需要進一步得到保護。
2.道情皮影藝術道情皮影藝術起源于唐朝的道觀音樂,在融合社會群體上流行的曲牌之后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道家知情是無情之情,所傳達的是一種脫離塵世的無欲無求思想。一般情況下道情分化為兩系,一種是流傳于南方的詩贊體,一種是流傳于北方的樂曲系。在不同地區發展而來的戲曲形式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藝術風格,在題材上也突破了傳統的宗教內容,以皮影表演作為主要形式,而甘肅環縣的道情皮影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支分支。
3.環縣道情皮影藝術環縣道情皮影是甘肅地區土生土長的民族傳統藝術,融合本地民歌、陜西皮影、內蒙民樂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將曲折婉轉的歷史事件表達在精雕細琢的皮影道具當中,也是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成為了當地各項民俗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藝術表達形式。從其形式與性質上看,它不僅是道家思想的一種宣傳手段,也是道情與皮影的一種完美融合,經過解長春大師的創新之后,時至今日,已成為了現代曲藝界的文化瑰寶之一。環縣道情皮影不僅保留了我國原始的圖騰文化和民俗文化,也完美地說明了我國傳統藝術中包含的哲學、美學內容。在前人的研究與總結基礎之上,作為現代研究者,也需要針對其民俗文化特色入手,重點分析其造型、特點、演戲模式等,讓傳統皮影能夠在當下的存續狀態中得到穩定發展,對傳統藝術進行合理保護。
二、環縣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特色
1.環縣道情皮影的風格特征皮影不僅僅只是一種表演道具,它更是一種具有藝術性和觀賞價值的雕刻藝術,成為了具有顯著藝術觀賞價值的雕刻藝術品。我們可以將皮影與傳統藝術中的剪紙進行對比,兩者在表現手法和造型設計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相比于剪紙藝術,皮影藝術體現出更加明顯的民俗文化特征。從表演者的角度來看,只有一人在前臺負責所有的演出,且使用的樂器多為民間古老樂器,包括嗩吶、簡板、漁鼓等,具有傳統特色與地方文化特征,體現出道情音樂所蘊含的深刻內涵。雖然其樂器古樸,但音樂內容豐富,可以抒情,可以歡快,表現出多樣化的道情內容,道教文化在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它作為民間藝術,也承擔了重要的社會作用,使其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空間和生存空間。環縣從古至今的自然環境較差,農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也充滿了對于自然的敬畏。他們信仰神靈,希望通過祭祀活動來換取風調雨順的生活,是他們對于社會需求的一種表現。所以皮影戲的內容也更多體現的是因果觀念,從歷史事件與民間傳說中融合一定的神話內容,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意義寓于皮影戲之中,成為了當地人們重要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娛樂方式。
2.人物的藝術文化特征環縣道情皮影的表現形式是通過“影人”來完成對于內容的推進。雖然其表現形式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頗為簡陋,只有點亮的燈與薄幕,藝人在薄幕后操作皮影,通過演唱等形式來表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能體現出環縣道情皮影的綜合性藝術效果。實際上,皮影中的“影人”吸收了剪紙藝術、戲曲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風格特征,根據人物本身的性格特點來將其進行描述。例如一些忠厚之人往往有莊重的相貌特點,一些奸佞之人則刻畫地非常丑陋,結合人們的傳統審美習慣進行了區分。
3.傳統民俗文化性環縣道情皮影的本質是民間藝術,它同樣也是一種民俗現象,蘊含著民俗文化價值。民俗文化的產生本身來源于人類對于社會的一種認知。傳統時期下,生產力與社會現狀導致人類需要從自然中獲取資源,也產生了宗教活動與自然崇拜活動,這也是遠古時期的民俗文化。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人們通過勞動發展了自身的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憑借特有的使用工具能力來滿足了自身對于思想感情的要求,各種藝術形式開始出現,如巫術活動、祭祀活動、慶典活動等。它們無不反映著民間習俗的種種特征,皮影也自然蘊含著傳統民俗文化性的特點。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已經將自然看做是一種社會現實的表現,通過廟會、慶典等民俗活動可以達到人與自然間的理解和溝通。環縣道情皮影中的“影人”造型實際上也與民俗文化活動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從全國范圍內的道情皮影類型來看,還沒有其它類型的皮影能夠與環縣道情皮影有著相似的唱腔與藝術表現形式,在藝術表現形式與發展軌跡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與特色。
4.地域性文化特征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環縣道情皮影的特點與傳統宗教文化間緊密聯系,而地域性文化特征也是區別于其它地區與其它道情皮影的最重要參考內容。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地域美術特征,它所蘊含的不僅僅是環縣道情皮影本身的藝術價值,更是一個民族和地區的代表性產物與識別標志,成為了一個區域發展的基礎性內容。同樣,這種藝術價值還體現出宗教文化,地域差異讓人們的意識形態與生活習慣產生了一定的差異,在生活方式與審美方式上也存在著差異,但多樣化的地域特征在發展過程中已然將特色融入了藝術品當中,所表現出的形式與內容深刻體現了地域特性,環縣道情皮影也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在地域文化上符合民俗文化特色所表現出的性質特點。
三、環縣道情皮影的民俗體現
民間藝術本身伴隨著民俗活動而存在,也是一種民俗活動的形象載體。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然崇拜的原始意識,這些民俗信仰也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即便發展至今,各種新型娛樂形式的產生與工業化發展帶來的影響,讓皮影戲的觀眾數量明顯降低,只有在某些祭祀活動或描繪活動時才能看到皮影戲的影子。但這些活動當中的禮節與民俗文化特征卻非常顯著。在此,筆者也將列舉某些具體的活動內容與活動形式,從中分析環縣道情皮影藝術中所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色。
1.神戲、紅白事劇目演出環縣道情皮影按照演出目的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以神戲、紅事與白事的演出居多,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神戲演出本質上是一種廟會形式的藝術表現形式,一些廟宇與道觀每年都有特定的描繪時間來進行演出。演出內容包含神靈戲、平安戲、祈雨戲、打臺戲等多種內容。而紅事即慶賀喜事時所表演的影戲,包括祝壽、嫁娶、生日、科舉等多個方面的內容。以最常見的嫁娶為例,為慶祝婚禮的演出內容居多,劇目包括《牛郎織女》、《龍鳳呈祥》等吉祥色彩的內容,并做好“喜神歸位”工作,旨在為新人祈禱,讓他們得到美滿的婚姻內容。其它喜慶活動的表現形式與嫁娶活動相類似,所表現出的文化特征也象征著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但相比于“紅事”,中國人對于“白事”的重視程度往往更高,所包含的內容不僅有“孝”文化等傳統美德的內容,也包含了對于生命價值的一種認識。所以人們也將白事看做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喜事”,在對于生死方面也會有更加深刻的觀念和認識。人們在法事上會通過歌唱、音樂、戲劇等各種方式來為一個逝去的生命而送行,所表現的也是這樣的民俗文化特征。例如環縣當地的老人去世之后,會按照曲目要求來進行“白事影戲”,影戲一般選擇歌頌功德或頌揚傳統孝心的劇目,包括《孫夫人祭江》、《紫霞宮》、《忠義圖》等內容。即便是表演的影戲班遇見突發白事時,按照其規定也應該共同參與祭奠活動,為逝者送行,反之,在遇見紅事時則繞道而行。按照佛教的輪回觀念與傳統民俗文化的看法,生命的逝去也代表著另一個新生命的誕生,萬物的生與死都是自然安排,無法人為更改。
2.環縣道情皮影的劇目內容與文化特色分析劇目內容一般包括開場戲、正戲與散戲,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劃分。一般來說頭天晚上開演開場戲,第二天晚上開演正戲,最后一天結束時再演出散戲。雖然三種劇目內容的模式不同,但對于某些內容的特殊要求也相對較高。傳統影戲的開場戲更多地是一種引導式的劇目,表達的是一種祝福的象征,然后按照劇目安排確定演出順序、演出任務、唱詞等,分別負責曲牌、景片等。而正戲的內容相對繁多,以本戲為主,從內容上劃分為歷史戲、革命戲、婚姻戲、現代戲、道德倫理戲等。在傳統時代下皮影戲并沒有規定的文學劇本,都是在傳授的過程中不斷地傳承和發揚,戲中所體現的文化特點也正是環縣道情皮影的藝術價值所在。而散戲則是在最后一個晚上的演出結束時開始,以《送神童子》與《王靈官清掃戲臺》為主,戲的結尾則包含一些祝福話語。
四、環縣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特色傳承與發展
環縣道情皮影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備藝術審美和娛樂的社會價值,對于社會發展起到了深刻作用。但我們需要意識到,現代社會的娛樂形式讓皮影藝術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受到了極大阻礙,而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了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開始針對皮影藝術展開了深刻探討,有關于皮影的學術研究內容也變得更多。總體來看,可以從重點方面來展開,即對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的充分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由民俗文化與民間藝術組成,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民間文化通過民族情感與個性來體現。古往今來,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是一種對于生活的向往。也許他們并沒有豐厚的物質生活,但他們在精神層面的追求卻非常顯著。環縣道情皮影在近年來得到的保護和尊重也讓我們對于民俗文化的保護更加充滿希望,我們也樂意看到傳統民俗文化能夠長期流傳,讓其魅力得到展示。
五、結語
環縣道情皮影歷史文化悠久,其文化價值也體現出人類文化的豐富性特征,不同的文化具有其不同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每個區域都有其特殊的造型特點與造型符號,環縣道情皮影所表現出的就是民俗文化的特色,而這些內容應該得到保留,這也是古往今來民眾思想的結晶和智慧的創造,我們對民俗文化特色的研究目的也在于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將其所蘊含的人生哲學與生存信念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何娟娟.談環縣道情皮影的特點、影響及其蘊涵的地方民俗文化[J].語文學刊,2014(23):96-97.
[2]楊靜,郝蘇民.在山溝村民與神靈共娛的藝術世界里思考(一)——甘肅環縣道情皮影表演儀式及其劇目舉隅[J].西北民族研究,2009(2):136-147.
[3]王玨.經驗與反思:環縣道情皮影的學校教育傳承實踐分析[J].新余學院學報,2016,21(5):105-108.
[4]馬沖.新興媒體時代環縣道情皮影的發展困境與突破路徑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16):28-28.
[5]許志彪,袁軍旗,李園英.甘肅環縣皮影:傳承保護結碩果縱深發展遇瓶頸--對金融支持環縣皮影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J].經濟視野,2014(21):35-35.
[6]馬沖.當代環縣道情皮影的時代創新與文化傳承研究[J].黃河之聲,2017(13):127-127.
作者:朱艷君 單位: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