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文化旅游現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介紹了浙江新昌茶文化旅游發展的現狀和優勢,從發展深度、人才、結構等方面分析了新昌茶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促進新昌茶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現狀;對策研究
近年來,隨著國內旅游業和茶產業的迅速發展,茶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旅游項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同于城市里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茶文化旅游帶大家走進茶園,親身參與茶葉制作過程,感受茶文化所蘊含的審美價值,體驗超凡的精神享受[1]。而被譽為“中國名茶之鄉”的浙江新昌,在茶文化旅游建設上一如既往地走在了行業前列。
一、新昌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優勢
1.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新昌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常年云霧繚繞。境內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63.8%,是紹興市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縣。擁有天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縣內人文和自然景觀多達300多處,是唐詩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的精華所在,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茶文化源遠流長新昌古稱“剡東”,是中華茶文化發祥地之一。東晉高僧支遁,入剡建寺,松風月下,品茗參禪,獨創“支公茶風”,是為佛茶濫觴;唐代詩僧皎然,喜飲剡茗,悟得三味,首創中國“茶道”,是為茶道之源。新昌大佛寺既是佛教般若學研究中心,也是中國佛茶弘道中心。寺內曾設茶寮,有專職茶頭管理,供養菩薩和舉行各種茶事都離不開茶。新昌佛教與茶關系密切,新昌名茶以“大佛”命名有其淵源。
3.茶產業發展穩健據記載,新昌在1500多年前就栽培茶樹。新中國成立后,新昌成為全國三大珠茶出口基地縣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新昌積極調整茶類結構,大力開發名茶生產,形成了一條包括茶苗繁育、茶樹種植、茶葉加工、銷售,一直延伸到茶機、茶包裝、茶保鮮、茶市場、茶文化、茶旅游的完整茶產業鏈,產業鏈年總產值超28億元。目前,全縣茶園面積超過8000hm2,2017年茶葉總產量4814t,一產產值達8.65億元。新昌已連續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重點產茶縣”,先后獲得“中國名茶之鄉”“全國三綠工程示范縣”“全國十大茶葉產業示范縣”“全國茶葉科技創新示范縣”“全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十大最美茶鄉”等榮譽稱號。盛產的大佛龍井相繼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著名品牌”“全國農業名牌產品”“浙江省十大名茶”,連續9年穩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十強,品牌價值高達38.23億元。
二、茶文化旅游發展迅猛
1.禪茶之旅大佛寺始建于公元345年,是全國AAAA級景區。寺內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彌勒像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在江南僅存的偉績,也是目前全市最古老的室內石鑿大佛。寺內以大佛寺開山祖師曇光為代表的歷代高僧都擅飲茶,以品茶、參禪為修持生涯的重要內容。已故大和尚悟道法師嗜茶,在彌勒大殿廂房專門設立了“大佛龍井”茶座,內設佛茶現場炒制點。游客可以喝上1杯從古寺茶園中采摘的現炒龍井茶,細品茶禪一味。2016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為新昌頒發了國內首個“中國禪茶文化之鄉”牌匾,新昌的禪茶文化之旅也上升為全國茶旅游的標桿和樣板,“禪茶之旅”成為了新昌旅游的又一張金名片。
2.茶鄉休閑游新昌縣下巖貝村,擁有連片茶園超過70hm2,毗鄰“穿巖十九峰”景區,是十九峰的最佳觀景點和攝影地。同時,由于村建巖上,形成了層疊蜿蜒的丘陵梯田景觀,獨具特色。在這里,游客白天可以欣賞山水風光,與村民一起背起茶簍到茶園體驗采茶的樂趣,晚上則住在民宿,品嘗農家新鮮佳肴,盡享鄉村寧靜夜晚。2017年下巖貝村接待游客10萬人次,并先后榮獲“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浙江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鄉鎮”和“2017年度美麗景區村”稱號。
3.中國茶市中國茶市是全國最大的龍井茶交易市場、農業部定點市場、商務部“雙百市場”、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市場占地15.3hm2,是中國第一個集茶產品交易、茶文化交流、茶知識傳播、茶科學研究和茶休閑養生于一體的茶產業綜合體。茶市專設了近15萬m2的茶文化風情街,配套新昌茶文化展覽館、茶文化公園和大佛龍井祭壇主題公園,綜合呈現了新昌的飲茶習俗、茶食餐飲、茶葉品類、茶具等內容。中國茶市是新昌茶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學習教育、休閑體驗的絕佳旅游目的地。
4.茶文化節新昌大佛龍井茶文化節是新昌一年一度的茶業盛會,已成功舉辦了12屆。茶文化節秉持“以茶為媒,以節會友”的理念,包含了禮佛儀式、茶王大賽、茶祭大典、斗茶會等多項特色活動,充分展示了新縣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的風采。尤其是其中的“茶祭”活動,已延續了千年,被納入了第六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樸肅穆的茶祭盛典,再現了新昌綿延千年的茶祭傳統風俗,展示出新昌魅力無窮的茶文化和神秘多彩的山城文化。豐富多彩、特色濃厚的茶事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茶商、茶愛好者和游客紛紛慕名而來,有效帶動了新昌縣茶旅游的開展。
5.大佛龍井莊園新昌縣大明有機茶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和開發于一體的科技型企業。公司茶園與大型水庫接壤,遠離工業污染及村莊田舍,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被評為“紹興市美麗茶園”。近幾年,公司以千畝茶園為平臺,周邊蔥郁山野為背景,打造了一個以生態為基礎,體驗為特點,茶葉為主題,集觀光、休閑、旅游、文化展示、科教等功能為一體的大佛龍井莊園。園內建有茶葉采摘休閑炒制體驗區、“禪茶一味”品鑒區、“禪韻美食”品味區等多個特色區塊,內含茶迷宮、健身游步道等功能區及完善的食宿配套設施,并推出多條旅游養生線路和都市茶文化主題活動。公司已獲得“中國茶葉學會茶葉科技示范基地”“清華大學茶文化示范園”等多項榮譽稱號,并受邀中央電視臺的專題拍攝。
三、茶文化旅游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1.茶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大多停留在茶的物質形態上,茶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很多茶文化產品僅停留在研究、保護、塑造企業形象的基礎上,未能真正與旅游市場接軌[2]。現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路線設計上,較多停留在走馬觀花的游覽層次,能夠讓游客靜心領會、參與到茶文化中并達到修身養性的內容較少。
2.專業人才匱乏新昌茶產業從業人員達1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2%,但專業技術人員較少[3]。而茶文化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產業,涉及到茶葉生產加工、茶文化解讀及旅游管理等各個方面,并且地域性極強,需要全方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專業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了新昌縣茶文化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3.茶文化旅游結構單一化新昌縣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在茶文化旅游建設上已初具雛形,但多為以自然觀光與茶園景觀相結合的旅游模式打造的有關采茶、品茶等茶文化的體驗。這種模式結構較單一,缺乏自己獨有的特點,因同質化程度高,無法滿足游客個性化的需求。這也是目前中國茶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茶文化旅游的長足發展。
四、對策
1.做精做深,開發多形式體驗一是做小眾市場,做深茶文化的人文旅游。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為脈絡,塑造“茶境”,讓游客在深刻感受茶歷史的同時,得到一種文化上的啟悟與收獲;二是做大眾市場,做精茶文化的自然旅游。新昌茶園多分布于高地之上,常年云霧環繞,茶蘊含著土地靈氣,自然旅游線路的開發可使游客在游覽大自然中感受茶文化[4]。根據游客的需求不同分層次定位市場,做到小眾與大眾并存。
2.人才引進,培養專業隊伍一是加強與本地院校的合作,在專業設置、培養方案、師資力量、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在招生方面可嘗試定向培養、彈性學制、現代學徒制等多種方式;二是與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提供短期茶種植、茶制作、評茶、茶藝表演等方面的培訓;三是相關企業應對員工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茶文化知識儲備,進一步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茶文化體驗。
3.產業聯動,發展全域旅游未來新昌的茶文化旅游建設應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視角,以茶文化為切入點,深入挖掘茶文化和民俗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5]。通過政府主導與扶持,全區域、全行業共同參與,延伸茶文化產業鏈條,對新昌縣經濟社會資源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將現有的旅游景點、鄉村景觀、茶葉市場、茶葉企業、節慶活動更有機地聯合在一起,合作協同發展。
五、結語
在體驗中品位文化,在體驗中實現休閑,是茶文化旅游的精髓。新昌在茶文化旅游的建設上已小有所成,取得了良好的回報,但仍有漫長的道路要走,相信成熟的茶文化旅游必將對茶經濟的長足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朱俊峰.對于茶文化旅游推動茶產業發展的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17(7):75-76.
[2]陳誠.我國茶文化旅游產業價值拓展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福建茶葉,2017,39(12):106.
[3]甘飛云.全域旅游視角下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探析——以黃山市為例[J].農業考古,2016(5):111-115.
[4]于穎.國內茶文化旅游研究[J].文化學刊,2017(8):95-96.
[5]金仁重.全域旅游視閾下的茶文化旅游開發[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4):49-51.
作者:陳小媛 單位:新昌縣農業局茶葉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