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方不同科技發展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西方哲學和具體科學關系的不同成為影響其不同科技發展道路的主要因素
哲學是關于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與具體科學是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的。哲學以具體科學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一部分,同時為具體科學的發展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具體科學的發展也為哲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在中西方不同科技發展道路的眾多因素的探析中,我們不得不承認哲學是影響其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中西方在哲學的詞源上有著極為相似的理解,都有使人增長智慧,使人明理之意。然而在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上卻相去甚遠。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始終保持著一種緊密依存的關系,而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卻呈現出與具體科學相分離的態勢,愈是發展,排斥、分離的趨勢愈嚴重,致使自然科學遲遲難以在中國生根發芽。古希臘、古羅馬人有較多的關于自然和自然觀問題的思索。希臘最初的哲學家都是自然哲學家,他們特別注重于對宇宙根源的探討。古希臘自然哲學的顯著特點是從整體上對自然現象作直觀的考察,并提出了元素論、原子論和宇宙論等等。這些探索對后來的科技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德謨克利特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一生從事過多方面的研究,被馬克思和恩格斯譽為“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思想對后來的哲學、物理學、倫理學、教育學都有很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創立的對后世的物理學影響重大的原子論。英國自然科學史家丹皮爾認為,原子論在科學上“要比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學說都更接近于現代觀點”。西方的自然觀經歷了古希臘、中世紀的漫漫長夜之后,引發了文藝復興的自然科學革命,自然科學自此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發展的學問。但哲學與具體科學始終保持了一種不離不棄,相輔相成的緊密依存關系。相比之下,中國哲學和具體科學的發展卻呈現出與西方迥然不同的發展路徑。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發源于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是為改進生產技術的一種經驗積累和提升。在中國哲學和自然科學是并行獨立,互不相干的。二千多年來,中國傳統哲學始終把人們的思維定向在人生的范疇之內,而以政治倫理和道德修養為立身之道。另外,中國古代以儒學為主的教學內容與越來越殘酷的文化專制統治使中國古代科技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微乎其微,普遍不被重視,也缺乏足夠的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加之儒家哲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統治地位,使得科學常常成為哲學的附庸。這種情況下科學得不到應有的充分發展甚至出現科學與哲學的嚴重脫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2中西方哲學關于“天人關系”不同的價值取向對其科技發展道路的不同影響
中國哲學強調天人和諧,注重人際關系;西方哲學重視天人相爭,突顯個人英雄主義。以“陰陽”學說和“五行”觀念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是中國正統哲學儒家哲學思想的核心和基礎。它突出強調了主體要與客體相融合,人要遵循自然規律而行,它具體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某種程度上,這一觀念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但這一理念的形成卻是建立在生產力低下,人類還無法掌控自然的基礎上的。因而這種“天人合一”是出于對自然界的畏懼不得已而為之的,是一種消極應對自然的反應。由于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內含著人對自然的絕對敬畏和順從傾向,相應也就制約了人自身能力的發展,它對人的理解是保守的而非奮發進取的。人對自然絕對的順從、依附,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宿命的意識。這種價值取向和科學發展所需要的探索和創新是格格不入的,是科學的大敵。相比而言,西方哲學是以“天人相分”作為其天人關系的核心的,它正視人與自然的矛盾與差別。雖然他們也認為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但卻看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強調利用和改造自然,相信人的力量,注意研究自然科學[7]。科學主義原則體現于天人關系具體化為主體更有效的駕馭控制自然,導致人天對立的局面。它使人擺脫了對“自在之物”的依附意識,并促使人努力地掌握自身的命運從而增強了人的主體意識和人對自然的積極進取意識。在中國古代雖然哲學和具體科學是嚴重脫節的,但由于儒家哲學的特殊統治地位,致使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由于儒家天人合一觀念的局限性,致使其對中國科技發展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中西方哲學不同的價值取向對其科技發展道路的影響也就迥然不同了。
3結語
恩格斯曾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實踐證明,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人類思想不斷解放的歷史。在實施科教興國、科教強國戰略的今天,我們在發展高端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發達國家的同時,只有高度重視哲學思維方式、思維重點的科技傾向,領悟自然哲學的方法論,才能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科技大的發展。
作者:李潔明王栓萌單位: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