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生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社會主義雜志》2014年第二期
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追求。中國夢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夢,它在整體思想意識和價值目標的基礎上,更加注意個人價值的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提出“八個必須堅持”的基本要求時,專門提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又進一步指出:“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充分說明了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促進和實現公平正義,對于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使每個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實現夢想成真具有重要的意義。公平正義不僅僅體現在收入分配、利益調節等經濟方面,更多地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整個過程。“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所以必須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一是權利公平。這是社會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條件,是每個人夢想成真的重要基礎。權利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所擁有的基本權利是平等的、公平的。這些基本權利是指生存權、發展權、勞動權和受教育權利等。在合乎公平正義的社會中,每個人所擁有的這些基本權利是平等的,并且要保證每個人所擁有的權利不受侵犯,切實保障每個社會成員的權利得以實現。堅持權利公平,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保證了社會主義國家中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只有權利平等才能使改革發展的紅利惠及絕大數人,才能從最底線的意義上體現出作為個體的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能喚起人的內心共同參與實現中國夢的渴望和激情。二是機會公平。即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準則,也是社會成員平等和公平的首要體現。只有機會公平,每個社會成員才能具備平等參與、平等競爭的前提,才能使每個人在共享的成長發展中擁有平等的可能性,才能從總體上保證每個社會成員大致相同的發展機會。但每個人之間的發展機會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這也就是存在著差別機會公平,這就要求還要正確處理好共享機會公平和差別機會公平這兩個層面的關系。堅持機會公平,才會有結果公平。否則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也就會流于口號和形式。三是規則公平。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外在表現,是社會成員開展競爭并能求同存異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其他公平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社會和諧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規則公平實質上是法制建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是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無差別對待,沒有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權。“切實做到紀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紀律沒有特權、執行紀律沒有例外。”要求各種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要能準確、真實地反映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并能體現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這對立法、執法以及制訂規章制度和執行規章制度的人都提出了要堅持把公平正義作為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的重要依據的要求。所以規則公平直接關系到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分配公平的實現程度。四是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是結果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標志,也是具體體現。分配公平不是分配參考的依據,而是分配必須遵循的準則。每個勞動者都有獲得正當利益和正當社會保障的權利,分配的標準、規則和結果能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廣泛認同,是認證分配是不是公平,也是檢驗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判斷全社會的分配是否公平,主要是看社會成員之間收入水平的差距。如果收入差距過小、趨于平均化或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都不可能是公平的。我國當前主要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統籌協調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努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斷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合理、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體系,逐步實現分配公平。在新形勢下構建社會公平體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追求實現中國夢道路上的長期歷史任務。不同歷史條件下,其具體要求不盡相同,要從具體歷史條件和客觀實際出發,奮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只有建立起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解決好人民群眾在民生方面的利益訴求,才能充分保障實現中國夢對公平正義的向往和現實追求。
二、改善民生能夠鞏固黨領導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執政地位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代中國的發展處于改革的深水區,實現中國夢,需要黨的堅強領導,需要在改善民生中不斷釋放正能量。民生問題解決得如何,關系到民心向背,關系到執政黨的成效,決定黨的生死存亡。在8.19講話中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必須堅持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實現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必須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治國治黨理念,其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并將其作為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根本要求。現階段黨領導人民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最終都是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和人民的幸福,說到底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當前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本價值意蘊就是要使全體人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提高。以提高民生質量為根本價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就要圍繞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這一價值中樞來進行。社會和諧,民生為本;民生問題,幸福為本。如果民生問題長期得不到很好地解決,黨的宗旨就會被束之高閣,代表人民利益也就成了空話,再好的執政理念也就成了空談,勢必影響黨的執政基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黨只有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作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改善民生,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使人民利益得到充分重視和體現,真正讓13億中國人民“幸福起來”,才能把黨鍛造成實現中國夢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改善民生能夠堅定實現中國夢的社會主義道路
十八大報告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道路連接過去和未來,道路選擇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攸關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及指向與實現中國夢的目標是一致的、吻合的,它符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是中國夢的實現途徑,只有把這條路走好,才能使這一夢想最終變成偉大而光輝的現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結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夢想。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道路的三大任務,其中改善民生是最終目的。我們一切工作歸根結底就是帶領人民群眾過上小康生活,人人享受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美好成果。一是重視和改善民生可以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動力。指出,“民生一頭連著民利和民心,一頭連著內需和發展,既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發展的有效途徑。”“做好民生工作,不僅可以直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而且能夠擴大內需,增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二是重視和改善民生可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善民生,不僅是世代人民的熱切期盼和希冀,更是關乎人心向背,關乎社會治亂與政權興亡的重大的政治問題。民生要靠機制來保障,這種機制就是民主。改善民生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的具體體現,人民群眾只有真正享有民主,才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同時,廣大人民群眾享有民主權力也是民生改善的政治基礎和政治保證。民主本身的實施過程,也是調節社會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因此,改善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要求,也只有進一步改善民生,才能夠使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推進民主政治的完善。三是重視和改善民生可以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是全面實施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目標,也是改善民生的集中體現。因此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使社會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更好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使全民族文化創造力迸發,明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四是重視和改善民生可以推進和諧社會構建。構建和諧社會與改善民生是愿景與路徑的統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人民群眾架構起了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改善民生可以滿足廣大群眾的實際需要、增進廣大群眾的福祉,可以更加豐富、發展、升華和諧理念,是實現這一共同愿望的根本手段。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和諧社會要求各方面社會關系妥善協調,而目前我國社會整合協調問題需要致力于改善民生,所以改善民生具有目的與手段的統一性。民生工作本就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改善民生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充分的重視和體現,必將有力地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五是關注和改善民生是保障生態文明的客觀需要。生態文明與民生已成為不可分割的有機結合體,民生最根本要求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正是生態文明建設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源泉是民生的承載者———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生,其成果由人民享有,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人類解決民生問題的實踐活動由于改造著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又反作用于生態文明。因此,要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與改善民生的最佳結合,在認識上將其視為一個整體———“生態民生”來統籌規劃,更好地發揮生態為人類生存提供山清水秀自然環境的獨特功效,人類也應積極地與自然和諧,使其在對立統一中相互發展,達到雙贏。改善民生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特征。只有更加關注、重視和改善民生,黨和人民才會在實現中國夢的社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向前。
作者:王婷劉春玲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哈爾濱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