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管理創新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許多新問題,需要政府不斷創新調整現行政策以便對文化產業進行有效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創新的核心問題是怎樣將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處理好,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新管理理念,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法規政策,豐富文化管理手段,改革文化管理機構,提高文化管理效率。文章主要對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管理職能的創新進行理論分析,同時還對政府文化管理職能的創新提出一些見解。
[關鍵詞]文化產業;政府管理;創新應用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新興產業,相對于五千年文明史來說,文化產業是全新的產業,文化產業的含義是生產的產品中融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服務理念,因而文化產業是一種創新型的產業。文化產業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多種屬性,文化產業的產品既具有經濟價值,同時又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意識形態。在不是典型的市場經濟中,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的管理和扶持政策起到了天然的制約性和引導性,但是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人們的精神需求,政府的文化管理往往顯得過于僵化,這就需要不斷改革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在理念、政策、措施和機構等方面,對政府的文化管理不斷進行創新。
1文化產業的含義
“文化產業”最早是在1947年提出的。文化產業的含義是:在工業化、信息化和商品化的生產方式中加入文化性產品和優質的文化服務理念,再進行生產、傳播或者交換。這其中包括很多行業,比如,文學藝術造型、影視錄像制作、科學研究技術、新聞出版等。文化產業大體上可以理解為:文化產業是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行業,其產品或者服務的使用價值體現在能夠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產業各國之間競爭實力的重要內容,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有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標準,還是國際社會普遍的戰略選擇和國際戰略競爭的新趨勢。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有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的文化特性和創新特性、文化產品滿足人民不斷變化的精神需求的特性,可以說文化產業的核心理念是創意設計理念,是在生產方式中融進生產者的奇思妙想和工藝創新,是以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去滿足人民不斷變化著的精神需求。因而,文化生產是具有社會資源消耗小、環境污染程度低、科技含量高等特點的新興產業。我們發展文化產業的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以進一步滿足人們群眾不斷變化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轉變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發展轉變為高效型發展以全面實現科學發展觀,從資源型發展轉變為創新型發展以促進新動能轉化。
2政府管理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
政府文化管理是指由政府相關機構制定文化產業法規政策、由政府特定機構負責依據文化產業法規政策對文化產業進行統一的指導和管理,以此來領導和組織精神文明方面建設工作,保證文化產業的社會主義方向,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產業管理還是國家行政管理中最為古老和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文化產業管理的方式和內容也是不同的。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引導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二是規定教育事業具體導向;三是規范文化事業發展內容;四是促進衛生體育全面提升。我國制定了加大力度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政策,明確指出經營性和公益性文化的不同特點以后,對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進行了相應的分類指導和管理。
3文化產業政府管理的創新
(1)推進文化法制建設。適應電影產業發展的要求,2017年3月1日,文化產業首部大法《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電影產業促進法》放寬了拍攝電影的資質要求,降低了拍攝電影主體的準入門檻,這些措施有力地激發了各界的電影創作熱情,對促進電影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電影產業促進法》與電影審查制度及劇本備案制度相結合,因此制片單位在立項及選擇合作伙伴時就應做好背景調查、風險評估,對拍攝內容進行嚴格把控,形成了政府、企業協力把關的局面,創新了電影產業管理的方式。(2)加大傳統文化保護力度。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化,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中外文化大交匯。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組織實施到保障措施都做出了具體的部署。文化產業政策向“非遺”的活化傳承投注了加倍的心血,拓展了文化傳承的現實內涵。指導意見的創新之處在于針對具體的文化產業領域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標志著文化管理政策向可操作性政策的轉化。(3)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文化產業中,中央文化企業占據著較大比例,中央文化企業仍然存在資本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向不清晰、考核方法不科學等問題,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環境。2017出臺了《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等三項政策,從資本結構、經營方向、考核權重等方面對中央文化企業進行規范和調整,創新了中央文化企業的管理方法。(4)強化行業管理。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文化領域行業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主要內容有:不斷強化文化行業組織建設,明確行業組織的職能定位,做好行業組織的培育發展工作,強化行業組織的角色和任務。《關于加強文化領域行業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對文化產業的管理進行了創新,作為來自社會的第三方力量,行業組織將成為我國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進一步創新政府文化產業管理的措施
(1)文化產業發展理念創新。文化發展伴隨著不斷的創新,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原動力。世界范圍內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和發展越來越頻繁表現為明顯的競爭融合,我們國家文化發展的經濟基礎、社會環境、社會條件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文化自覺,強化文化自信,加大文化創新力度,以此促進我們國家的文化持續發展。政府應該進一步創新管理理念,深刻認識到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管理的規律,發揮市場經濟在文化管理中的作用。(2)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創新。從我國現階段來看,我們的一直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政府文化管理中仍舊殘存著計劃經濟的痕跡,政府管理過細過死,部分職能部門干預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甚至政府取代市場經濟主體直接參與文化產業活動。在國有文化企業中,在生產什么文化產品、怎樣生產、為誰生產的決策中,政府行政命令取代企業決策,使得國有文化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企業運行機制僵硬,這是目前大量國有文化企業自我生存能力不足、依靠政府補貼或者國有資產變現等才能生存的重要原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應該轉變文化管理的職能,把市場活動交給市場主體決策,政府在宏觀上把控,推出負面清單制度,負面清單外的行為由市場主體自主決策。(3)文化產業管理的機構創新。黨的后,我國政府掀起了新一輪機構改革,在機構改革過程中,應該適應文化管理創新的要求,對文化管理機構進行創新型改革,把一些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管理要求的部門裁撤掉,增加網絡文化管理、文化金融服務等職能部門,更好地發揮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
參考文獻:
[1]孟書魁.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新西部,2017(24):55-57,75.
[2]麻書豪.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政府管理探討[J].管理世界,2017(2):180-181.
[3]謝煊,趙珍.新時期新疆文化發展中的政府職能探討[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6(4):54-60.
[4]祖令.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管理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2015(9):146.
作者:顏士鋒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