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屈原詩歌中蘊含的人文精神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情感十分豐富、有很強的寓意,始終傳達著他的政治理想以及人生哲學,展現(xiàn)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追尋自我的精神,是屈原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屈原生在楚國,從小便博學多識、飽讀詩書,入朝作官后注重人民生計、推舉能人賢士,可再后來受到壓迫排擠,沒能實現(xiàn)自己對國家的一腔抱負還被逐放江南。屈原將沒能舒展的情懷全部融入到了詩歌中去,蘊含深刻的人文主義精神。
關鍵詞:屈原;人文精神;愛國精神
自我意識《楚辭》是我國文學的起源,是我國文學發(fā)展的開始,屈原的作品充滿了人物感情、環(huán)境氣氛以及自我情懷,彰顯了南楚的文學傳統(tǒng)。同時,屈原又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中,反應了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并對楚國的黑暗政治進行了揭露。雖然屈原的《楚辭》與《詩經(jīng)》并稱“騷體”,但是屈原作品的風貌與《詩經(jīng)》有很大的差異,其的詩歌以長篇為主,突破了《詩經(jīng)》的局限,靈活錯落,層次不齊,起伏回蕩,具有非常大的創(chuàng)造性。此外屈原的詩歌中充滿了浪漫主義,彰顯了對理想的熱愛和追求,以及對藝術的想象。屈原的詩歌集中了愛國情懷、憂民情懷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具有非常多的人文精神。本文主要從民主意識、愛國情況、自我意識、死亡意識等方面論述了屈原的人文精神[1]。
一.屈原詩歌中的民主意識
實際上民主意識從春秋時代就開始興起,諸子百家的代表,對此進行了多方的闡述,這其中以儒家的論述最為深刻。而屈原是文學的代表人物,對于文字非常的鐘情,其的思想長期受到民主意識的影響,因此屈原的詩歌多體現(xiàn)出愛國以及憂民的情懷。屈原對于百姓的生活非常的關注,看到百姓受苦,心中十分的悲痛,但是自身卻無能為力,為此屈原深深的悲傷,一度想遠走他鄉(xiāng),但是對百姓的難以割舍,強迫自己保持鎮(zhèn)靜,其《離騷》中所述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作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等詩句,處處體現(xiàn)了屈原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情懷。屈原與時代不入流的情懷,受到了當時貴族的排擠,被先后流放兩次,更深入的接觸了難民的生活,每日都沉浸在悲傷之中,感嘆國主不體察民情。而站在政治的角度來說,屈原提倡“美政”,實質(zhì)上就是指一種美好且和諧的政治現(xiàn)實,執(zhí)政者可以做到敬德愛民、重視人民生計、嚴明法制、穩(wěn)定秩序、舉薦賢能人才,而人民百姓就在這種所謂的“美政”的管理之下安然生活。因為,屈原深深理解百姓的疾苦,并目睹過殘暴統(tǒng)治對民眾造成的影響,因此其重視百姓的生活,主張以仁德治天下、在內(nèi)舉賢任能,并對法度進行修整,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是一種以“仁德”治天下的政策。而屈原所主張的法度修整不只是針對下層的民主,同時也針對了上層的統(tǒng)治,他認為包括君主在內(nèi)的所有執(zhí)政階層都應該以史為鑒,做到嚴明法制,可以任人唯賢,從而來穩(wěn)定以德治天下的基礎,但也由此受到了貴族派系的仇視[2]。
二.屈原詩歌中的愛國情懷
屈原在早年深受楚懷王的信任,滿腹的愛國情懷和一心為國效力的抱負,也正是因為自己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始終懷揣著“美政”的美好理想對楚懷王忠心耿耿,希望自己的建議能夠被君主采納,使楚國可以實現(xiàn)民強國富的目的。也因此其為楚國的發(fā)展勞心盡力,對楚國居民的疾苦,而傷心落淚,對楚國的滅亡心如刀絞,這些無處不表現(xiàn)其愛國的情懷。在屈原愛國情懷的支持下,其堅持實施“美政”不怕奸佞的阻撓,多次向君主進言,即使屢次碰壁,也還是盼望著楚王可以看清民生發(fā)展,接受建議,帶領楚國走向富強。在屈原的詩歌中他曾無數(shù)次在向“美人”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意和追求心切,這之中所說的“美人”實質(zhì)上就是指楚國的君主,而在詩歌中展現(xiàn)出來對美人的愛慕之心其實是在暗指自己對楚國君王忠心耿耿的決心。這一點在屈原的詩歌《思美人》的詩句中就有所體現(xiàn),但是,不幸的是,楚王昏暈無道,治國無能,自我意識較差,容易聽信讒言,受小人挑唆,將屈原先后放逐多次。這對屈原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愛護國家,忠于君主的他,衷心的希望楚王能幡然醒悟,理解自己的心境。屈原在詩歌中寫到“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的詩句,充分表達自己對故土的難分難舍,對家鄉(xiāng)土地的熱愛。楚國發(fā)展至頃襄王時代,受到了秦國的打壓,俯首稱臣,唯命是從,屈原對此非常的悲痛,只能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愛國、憂民的情懷,也就此屈原開始意識到楚國的危及,也嘗試著用自己的力量救民救國,并向楚王進言,但是以楚王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并不在意,屈原也因此被再次放逐。屈原再次見到國土淪喪、民不聊生的慘狀,在詩中不僅表達了自身的悲憤,還對君王進行了批判,讓其早日認清現(xiàn)實。可以說屈原的詩歌中處處表達了對民生的悲痛,對國土的熱愛,對君主的忠心[3]。
三.屈原詩歌中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包括了很多內(nèi)容,包括了自己的心理特征、自身的特點以及個性、理想等方面,表現(xiàn)了自信、自愛、自立等高尚的品德以及對自己的不斷完善。屈原是一位自我意識非常強的詩人,他一直深深的認為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他擁有別人沒有的天賦,生辰也與他人不同,所以才有“名余曰正澤兮,字余曰靈均”,以此就可以看出他對自我的審視態(tài)度,東漢王也曾解釋過屈原的名字“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diào)也”,處處表達了屈原對自己品質(zhì)的肯定,以及對其能力的自信。但是,在生活中屈原仍然積極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我的能力,豐富自身的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不因世俗的影響,改變自己對政治的追求,并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將自己的理想深化和擴大,對民族以及國家的責任感非常的強烈。即使遭到同僚排擠、遭到君主的不信,被貶謫、放逐之后仍然堅持著自己抱負和愿望,看到百姓疾苦,進言處處受阻,其也堅持自我,從不放棄,甚至以死來表達自身的堅持。始終堅持自我,希望可以為救國家,救人民貢獻自身的全部力量,即使明明知道自己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行為會給自己到來很大的困境甚至是生命危險,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很難得以成功,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也一如既往,做自己該做的,并沒有自暴自棄,對楚國、對君王的赤誠,這些處處都體現(xiàn)了屈原高尚的品格以及對自己充分的肯定、信任和堅持以及強烈的自我意識。
四.屈原詩歌中的死亡意識
在藝術文學的領域,死亡永遠是最為崇高的境界,而死亡的來源就是對于這一問題深度思考的“死亡意識”,也是大部分文學藝術甲們深度思想的一個象征。死亡意味著自己將成為歷史的永恒,死亡是藝術家思想的深化。而屈原具有崇高的理想,積極、勇敢、自信、樂觀,其認為,死并不可怕,但是必須死有所值。屈原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死亡”進行了多次的思考及探究,他不單單是利用一種新的形式將“死亡”用一種美學的角度加以描述,而是在此基礎上還加入了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對這個命題進行實質(zhì)上的升華和超越,將道德當做是判斷一個人死亡價值的唯一標準,他認為以死明志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道德的詮釋和對生命的延續(xù),在屈原的思想中,死亡所代表的只是肉體上生命的終止,但人的靈魂卻是還可以在人間存活,只不過是一種不一樣的存在形式,進而使生命脫離時空的束縛,進入永恒的境界。所以屈原對于死亡并不害怕,他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個開始,自己的靈魂在死亡后會受到超脫,自己的理想以及信念都會被延續(xù)。經(jīng)過種種挫折后,在世俗的影響下,屈原終于明白,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堅持終究無法實現(xiàn),最終已死亡結束自己。屈曲希望,自己死后,理想可以得到發(fā)揚和傳播,并得到永遠的保存。由此可見,即使是選擇了死亡,屈原仍有著自己的堅持,自己的精神。五.結語屈原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我國古代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歌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詩句優(yōu)美,并且內(nèi)容中體現(xiàn)了具有深刻意義的哲理。他始終堅持著以民為本的思想,一直抱著以德為政、嚴明法制的美好理想,不惜以死明志。他忠君愛國,不怕死亡,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為國獻策。屈原的詩歌中所傳達出來的人文精神,將會永恒存在。
參考文獻
[1]聶欣晗.詩媛屈騷母題的經(jīng)典化傳承與性別內(nèi)涵的拓展[J].云夢學刊,2018,39(05):33-38.
[2]周雅昀.淺談屈原《九歌》的藝術審美價值[J].牡丹,2018(26):72-74.
[3]賈曉慶.再談經(jīng)典《離騷》[J].明日風尚,2018(17):318.
[4]李艷艷.屈原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08):109-111.
[5]鄒旭.屈原文化與湖湘文化的內(nèi)在邏輯探究[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4):44-46+57.
[6]胡文華.以《楚辭》為例談巫文化視閾下“鳳”的文化內(nèi)涵[J].文學教育(下),2018(08):107-109.
[7]孫健,胡師,鄭傳超.探討屈原詩歌中蘊含的人文精神[J].作家,2013(16):129-130.
作者:李奕非 單位:山東省聊城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