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上市民營企業財務問題及規范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珞珈管理評論》2017年第4期
[摘要]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及股票發行制度的改革,企業發行上市已成為企業決策者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決策者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財務核算不規范的情況,如何進行財務規范以使企業符合上市審核的要求,對于許多擬上市民營企業來說,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本文根據中國證監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中涉及的對擬上市企業財務和會計的相關要求,針對目前民營企業上市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財務問題,提出對應的規范建議,為擬上市民營企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營企業;上市;財務;規范;內部控制
近年來,中國證監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穩步推進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積極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2004年5月設立了中小企業板,2009年10月設立了創業板,2012年9月設立了全國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截至2016年12月31日,境內滬、深交所上市公司數(A、B股)共計3052家,其中民營企業1747家,占57.24%,全國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掛牌數共計10163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高達96%。企業發行上市不僅可以籌集大量資金,提高企業凈資產,降低負債率,改善資本結構,提高抗風險能力,而且可以通過發行上市促使公司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為公司長遠發展提供制度基礎。此外,企業上市可以實現股東權益的證券化,使股東財富快速增加。既然企業上市能帶給企業及其股東如此多的好處,為什么現在很多企業決策者對企業是否上市還是猶豫不決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目前我國首次發行股票采取的是核準制,對企業上市的審核較為嚴格,特別是對企業財務核算的規范性要求較高,這點正好戳中了大部分民營企業的軟肋。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經營環境相對其他類型的企業更加嚴峻,民營企業的決策者比較注重自身業務的發展,經營決策過程中對財務管理的意識相對較為薄弱,財務核算更多的只是為了符合外部監管和納稅服務的需要,造成財務核算管理流于形式甚至出現混亂的局面。
1企業上市對財務核算的相關要求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發行條件中關于財務和會計的相關要求,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財務核算的規范性、內控制度的有效性和財務核算的獨立性。
1.1財務核算的規范性
財務核算的規范性是企業上市最基本的要求。財務核算的規范性要求財務報表的編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由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企業編制財務報表應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對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濟業務,應選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
1.2內控制度的有效性
內控制度的有效性是財務核算規范性的保證。內控制度的有效性要求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并對制定的相關管理制度進行有效執行。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生產經營的合法性、營運的效率與效果。
1.3財務核算的獨立性
財務核算的獨立性是防止財務信息失真的有效手段。企業應當建立獨立的財務核算體系,能夠獨立作出財務決策,具有規范的財務會計制度和對分公司、子公司的財務管理制度;企業不得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共用銀行賬戶。
2民營企業上市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財務問題及規范建議
2.1關聯方資金占用
民營企業很大部分存在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企業發展初期通過家族內創始人對市場的敏銳的嗅覺和自身的開拓進取,從無到有將企業逐步發展起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受到國內融資環境的限制,民營企業普遍存在企業營運資金短缺的情況,企業的融資更多的通過股東借款或者民間借貸的方式進行解決,這種股東與企業間緊密的資金往來,容易使民營企業的所有者形成法人財產與個人財產混為一談的意識,當企業規模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積累一定留存收益后,就會出現法人財產和個人財產間相互占用和企業與股東間相互擔保的情況。目前,證監會審核擬上市公司過程中,非常關注控股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占用上市主體資金情況。實務中,如果企業上市申報期內存在被控股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資金占用的情況,中介機構一般都會要求公司在股改之前清理完畢,并對報告期內關聯方占用資金計提對應的利息,此外,還需要公司制定相關的內控制度,避免公司利益隨意被股東及其關聯方占用的情況。
2.2收入確認
民營企業在收入確認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收入確認時點的準確性及收入確認的完整性兩個方面。
2.2.1收入確認時點
目前,民營企業中大部分企業忽視了自身所處行業收入特點和各種收入類型,常常直接將銷售發票開票時點作為收入確認時點,這一方面是因為民營企業中部分財會人員專業能力的欠缺,對各種收入類型的收入確認時點缺少認識和判斷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稅務機關稅務征管中普遍存在“以票控稅”的方式,該種方式雖然方便了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納稅行為的監督和管控,也方便了納稅人稅收計算和納稅申報,但卻違背了《企業會計準則》中關于收入確認的原則。目前,企業在上市前,首先需結合自己所處行業的收入特點和各種收入類型,參照同行業已上市公司的收入確認時點,確定適合自身業務類型的收入確認時點,再對申報期內的收入按照確認下來的收入確認時點進行重新梳理。此外,確認收入時點后,企業還需將收入確認時點與稅法中有關流轉稅及其所得稅的納稅時點進行對照,消除因會計收入確認時點與稅法納稅時點的不一致形成的稅務風險。
2.2.2收入確認的完整性
收入確認的完整性除受企業內控制度有效性的影響外,更多的受企業決策者主觀意愿的影響,這種主觀意愿主要體現在決策者對依法納稅的態度上。企業經營過程中因受客戶內部管理及財務核算基礎的影響,時常會出現客戶購買商品和服務后未向企業索取銷售發票的情況,企業決策者出于少繳稅款的目的,將該部分無票業務不確認收入或者在賬外確認收入。這樣做不僅造成收入確認的不完整,而且會造成賬面存貨賬實差異或者賬面收入成本的不配比。此外,金額較大的預收款項容易成為稅務機關核查的目標。企業確定申報期后,需對賬面預收款項及其賬外收入按照收入確認時點進行收入補確認,確保申報期內收入確認的真實、準確和完整。
2.3產品成本核算
民營企業特別是制造業民營企業普遍缺少一套結合自身實物流轉及生產工藝特點的成本核算體系,產品成本核算往往是民營企業上市過程中最花精力,也是最有可能成為企業上市攔路虎的點。民營企業成本核算更多的時候是以稅務機關的行業利率為導向,通過成本倒擠的方式套算每期的營業成本。另有部分企業受制于自身管理方式及內控制度的缺失,產品成本核算缺少應有的核算基礎。無論何種情況,未準確進行產品成本核算的企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存貨的賬實差異。較大的成本差異,往往需要對申報期的產品成本進行重新核算。對于缺少成本核算基礎的企業,往往需要等完善成本核算基礎后再考慮成本重新核算,成本核算基礎的完善及產品成本的計算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職責,更需要企業業務部門的配合,規范時間往往較長,因此企業在確定上市計劃時,建議首先考慮成本核算基礎的完善,并在外部會計師事務所的協助下,建立符合企業產品和生產特點的成本核算體系,進而對申報期內成本進行重新核算。
2.4資金體外循環
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時常會產生賬外的資金收支活動,這種賬外的資金在賬外收支形成平衡或者閉環后,就形成了資金的體外循環。企業一般通過實際控制人或者員工的個人銀行賬戶對體外資金進行收支和核算。體外資金的收入一般主要形成于未開票的賬外收入、供應商返點回扣、供應商質量賠款、往來款資金利息等,體外資金的支出去向一般包括無票采購、賬外工資、賬外費用、股東個人消費,等等。對于上市前體系外資金循環,需要根據資金的總體金額大小及其各類資金收支的性質進行具體區分,確定哪些性質的資金需要納入賬面核算。在對過往體外資金規范后,企業以后實際經營中應避免出現體外資金的收付情況,并對過往用于體外資金收支的個人銀行賬戶進行注銷。
3結語
以上幾點只是目前民營企業上市過程普遍會碰到的幾個問題,實務中,每家企業因各自的管理方式、發展歷程、內控制度等的差異,會有各自的問題,因此企業上市前必須在一定時期對自身的財務核算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對應的規范措施。企業上市更多的時候是自身對公司設立至今各方面管理的一次綜合檢驗,更是企業從不規范的中小企業邁向成熟的規?;髽I的高效手段,只要企業堅定上市的決心,早點準備和籌劃,相信經過完整的上市過程后,無論是財務核算還是公司治理,必將是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
主要參考文獻
[1]徐娜.企業上市前的財務問題及規范方案探討[J].財會學習,2017(6).
[2]黃冰冰,張小有,周曉盼.民營企業IPO審計問題研究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4).
[3]章土根.擬上市公司財務管理問題的探討[J].中國總會計師,2013(3).
[4]陳友梅.對擬上市民營企業財務規范問題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2(3).
作者:葉安杰 單位:浙江長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