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狀況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倫理與文明》2017年第0期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道德建設成效顯著,大學生群體的道德水準和道德風貌呈現良好態勢。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普遍擁有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意愿和積極的道德踐行,高度認可雷鋒精神,向往成為道德模范或英雄、做志愿者、扶跌倒老人的意愿強烈,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對道德建設舉措的了解、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開展道德建設實踐活動的情況、網絡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影響大學生道德發展的主要因素,可嘗試從落實道德建設舉措、解答現實道德難題、拓展道德教育途徑、創新道德教育載體等方面推動大學生道德發展,完善大學生道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意愿;道德踐行
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指導下,高校積極落實國家道德建設有關舉措,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等主題教育或道德實踐來完善和改進大學生道德教育,從而促進大學生群體道德水準的升華和校園道德狀況的提升。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考察和分析當前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發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并嘗試對調查中所反映的突出問題進行初步探索。
一、總體狀況
課題組通過考察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意愿和道德踐行狀況,對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發展以及高校道德建設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和相對客觀的判斷。當代大學生普遍擁有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意愿和積極的道德踐行,高度認可雷鋒精神,向往成為道德模范、做志愿者的意愿強烈,大學生日常行為、參與公益活動等道德踐行狀況良好。
1.大學生群體擁有正確的道德認知,但道德建設舉措知曉度有待提升
雷鋒精神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上世紀60年代掀起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熱潮一直延續到今天,這場全民參與的學雷鋒活動源自道德榜樣的力量,源自全社會崇德向善的價值追求。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雷鋒精神表示高度認可和熱切推崇,高校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的效果值得肯定。關于如何看待雷鋒精神問題,有95.2%的大學生表示雷鋒精神“并未過時,仍值得發揚”。近幾年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可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如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有92.4%、93.6%、95.1%的大學生對雷鋒精神表示認可。在學雷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曾涌現出千千萬萬個“活雷鋒”,他們或許是150位“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或許是278位“全國道德模范”之一,或許是各級各類的“最美人物”之一。調查表明,大學生對于這些人物事跡的知曉程度相對較低,“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等國家道德建設舉措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近幾年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2014年)、“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2015年)、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2016年)、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2017年)的知曉度(“完全了解”+“大部分了解”+“了解其中幾位”)依次是56.3%、81.6%、67.1%、80.9%,這也就意味著,分別有43.7%和32.9%的大學生“完全不了解”第四屆、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18.4%和19.1%的大學生“完全不了解”“感動中國”2014年度、2016年度人物,甚至有大學生“不知道此事”。
2.大學生群體擁有自覺的道德意愿,但道德意愿的影響因素有待重視
“心既向往之,身便篤行之。”自覺的道德意愿是推動大學生將正確道德認知轉化為積極道德踐行、提升自身道德素養的內生動力。調查表明,大學生群體擁有自覺的道德意愿,多數學生向往成為道德模范、愿意做志愿者。道德模范或英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格化身,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大學生對道德模范或英雄的向往,實質上也表達了大學生對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美好生活的向往。數據顯示,表示“非常向往”和“比較向往”成為社會道德模范或英雄的大學生比例分別是18.1%、49.0%,有20.5%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清楚”,另有11.0%的大學生表示“不太向往”,1.4%的大學生表示“很不向往”。2015年、2016年、2017年的調查顯示,明確向往成為社會道德模范或英雄的大學生比例依次是62.6%、62.9%、67.1%,呈緩慢上升趨勢。隨著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的不斷發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愈發完善,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方式和途徑更加豐富。調查顯示,93.1%的大學生愿意做山區支教、環境保護等相關活動的志愿者。從近幾年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做志愿者的意愿十分強烈,比例穩定在九成以上,其中2014年為91.7%、2015年為91.1%、2016年為93.4%。由于個別老人假摔“碰瓷”,或是個別家屬訛人事件的出現,給助人為樂的道德常態抹上了陰影。一時間,“老人摔倒扶不扶”話題被推向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進而引發了人們對社會信任問題的深刻反思。面對“老人摔倒扶不扶”問題,表示“會”向跌倒老人伸出援手的大學生比例為68.4%,表示“不確定”的大學生占28.5%,有3.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會”向跌倒老人伸出援手。進一步詢問發現,近三成大學生在扶跌倒老人問題上態度模糊的最主要原因是“借此訛人的事件很多,防人之心不可無”,選擇該選項的大學生比例高達80.3%。可見,假摔“碰瓷”或訛人等信任問題成為影響大學生道德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關于社會信任狀況評價的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群體的信任感缺失問題略顯突出,僅六成大學生對“大多數人是可以信任的”表示贊同。其中,對“大多數人是可以信任的”表示“非常贊同”和“比較贊同”的大學生比例分別是11.8%、53.9%。
3.大學生群體擁有積極的道德踐行,但道德實踐的參與程度有待加強
校園道德狀況反映的是當代大學生群體的道德風貌,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整個社會的文明風尚。課題組對幾種校園不文明行為存在程度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踐行情況。總的來看,當前高校校園道德狀況的整體態勢令人滿意,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素養良好。數據顯示,認為“對‘長明燈、長流水’現象視而不見”、“考試作弊行為”、“抄襲剽竊、實驗湊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意插隊等行為”在校園中并不普遍的大學生比例依次為47.7%、51.8%、59.5%、47.6%,這意味著半數左右的大學生認為上述四種校園不文明行為的存在程度較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數左右(45.5%)的大學生認為“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等行為”在大學校園中普遍存在。采用均值分析,將“非常普遍”、“比較普遍”、“一般”、“個別現象”、“不存在”分別賦值5、4、3、2、1,數值越低表示校園道德狀況越好,結果如下圖所示,除“考試作弊行為”外,其他四種校園不文明行為的均值得分均呈逐年遞減趨勢,說明高校校園道德狀況正在逐漸改善。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當前我國社會公益活動空前繁盛,既傳遞著奉獻愛心、幫助他人的美好愿景,又彰顯著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的公益力量。參與志愿服務或公益活動,也是大學生道德踐行的重要路徑。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群體熱心公益,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86.7%的大學生參加過志愿服務或公益活動。但是,就公益活動的參與頻率而言,多數大學生每年參與志愿服務或公益活動的次數有限:57.2%的大學生平均每年參與志愿服務或公益活動1-2次,平均每年參與3-4次公益活動的大學生比例為17.1%,平均每年參與次數達5次以上的大學生比例為12.4%。
二、影響因素分析
課題組采用交互分析、均值比較、相關分析等方法,著重考察了大學生道德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對道德建設舉措的了解、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開展道德建設實踐活動的情況、網絡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均會對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意愿、道德行為和道德素養等產生一定影響,需予以重點關注。
1.對道德建設舉措的了解影響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意愿
交互分析發現,道德建設舉措知曉情況不同的大學生,其道德發展狀況存在顯著差異。一方面,道德建設舉措知曉情況對大學生道德認知產生正向影響。調查顯示,了解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大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可度明顯高于不了解相關舉措的大學生,了解“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事跡的大學生群體中認為雷鋒精神“并未過時,仍值得發揚”的比例為96.4%,而在不了解人物事跡的大學生群體中這一比例為90.4%。另一方面,道德建設舉措知曉情況對大學生道德意愿產生正向影響。第一,了解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大學生向往成為道德模范或英雄的意愿更強烈;了解、不了解“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事跡的大學生群體中分別有71.8%和47.9%明確表示向往成為道德模范或英雄那樣的人,二者相差23.9%。第二,了解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大學生做志愿者的意愿更強烈;了解“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事跡的大學生群體中愿意做志愿者的比例(72.1%)比不了解人物事跡的大學生群體中做志愿者的比例(52.6%)高19.5%。第三,了解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大學生扶跌倒老人的意愿更強烈;了解“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事跡的大學生群體中愿意扶跌倒老人的比例為94.9%,而在不了解人物事跡的大學生群體中這一比例為86.0%。
2.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影響大學生道德的知、意、行
信任感是建立社會關系的前提條件,信任感的獲得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意義重大。交互分析和相關分析發現,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正向影響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意愿和道德行為,即對“大多數人是可以信任的”越贊同,大學生的道德狀況越好。其一,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越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越正確;對社會信任狀況持肯定、否定評價的大學生群體中認可雷鋒精神的比例分別是95.7%和92.3%(x2=8.440,P<0.01)。其二,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越高,大學生的道德意愿越強烈;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與大學生向往成為道德模范或英雄、做志愿者的意愿均呈顯著相關關系,即對“大多數人是可以信任的”越贊同,大學生的道德意愿越強烈。其三,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越高,大學生的道德踐行越積極;對社會信任狀況的評價與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次數呈顯著相關關系,即對“大多數人是可以信任的”越贊同,大學生每年參與公益活動的次數越多。
3.開展道德建設實踐活動的情況影響
大學生道德素養學雷鋒、志愿服務等道德建設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群體主要的道德踐行途徑,這些道德實踐活動對于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調查顯示,學校開展道德建設實踐活動情況不同,大學生的道德素養狀況差異顯著。所在學校開展過道德建設實踐活動的大學生群體擁有更好的道德素養,其奉獻精神(F=37.603,P<0.001)、集體觀念(F=37.206,P<0.001)、紀律觀念(F=21.622,P<0.001)、誠信意識(F=39.868,P<0.001)、人文素養(F=46.265,P<0.001)、勤儉節約(F=35.473,P<0.001)、文明禮貌(F=43.176,P<0.001)、責任意識(F=34.539,P<0.001)的均值得分明顯高于所在高校沒有開展過相關活動的大學生。
4.網絡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雙向影響
大學生道德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道德發展中尤為關鍵,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學校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公眾平臺對大學生的道德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受網絡影響程度與大學生的道德發展存在負相關關系。具體來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進大學生對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了解,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向往成為道德模范、扶跌倒老人的意愿。其一,大學生對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知曉程度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參與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成效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即瀏覽思想政治教育類主題網站或是學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公眾平臺的頻率越高,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滿意度越高,大學生對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知曉度也越高。其二,大學生向往成為道德模范或英雄的意愿隨瀏覽思想政治教育類主題網站或者學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公眾平臺頻率的提高,以及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滿意度的提高而逐步強化。其三,大學生扶跌倒老人的意愿隨瀏覽思想政治教育類主題網站或者學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公眾平臺頻率的提高,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滿意度的提高而逐步強化。網絡之于大學生道德發展的消極意義主要在于,大學生對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知曉度隨上網時間的延長而逐漸下降,大學生向往成為道德模范或英雄的意愿隨上網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弱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道德成長的影響
課題組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觀念”和“道德素養”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進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運作機制。“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觀念-道德素養”結構方程模型呈現了“道德觀念”潛變量(包括“道德認知”和“道德意愿”兩個觀測變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兩個觀測變量)和“道德素養”之間的完全中介作用,所有觀測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載荷系數幾乎都在0.001水平上顯著,即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道德認知”和“道德意愿”的中介作用影響大學生的道德素養。數據-模型配合優度指標分別為:GFI=0.952,x2/df=6.470,RMSEA=0.041,CFI=0.966,整體模型適配度指標基本達到了適配標準,表明研究假設模型與實際觀察數據擬合情況良好。從“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維度出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別正向顯著影響大學生的“道德意愿”和“道德認知”,即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效果越好,大學生的道德意愿越強烈、道德認知水平越高。較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影響更顯著,其影響“道德意愿”和“道德認知”的標準化系數分別是0.45和0.47。從各潛變量的載荷系數來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資水平”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貢獻度較為相近,標準化系數依次是0.84、0.89、0.88、0.79;“學校后勤服務”和“學生資助工作”對于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貢獻度最低,其次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社團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就業指導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黨團活動”的貢獻度最高,標準化系數為0.79。從“道德觀念”這一維度出發,大學生的“道德意愿”和“道德認知”分別正向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即大學生的道德意愿和道德認知狀況越好,大學生的道德素養越高。從各潛變量的載荷系數來看,“向往成為道德模范”對于提高“道德意愿”效果的貢獻度大于“扶跌倒老人”、“參軍入伍”,“奉獻”、“勤儉”觀念的認同情況對于提高“道德認知”效果的貢獻度小于“友善”、“敬業”、“誠信”觀念的認同情況。從“道德素養”這一維度出發,在各潛變量的載荷系數上,“勤儉節約”對于提高“道德素養”效果的貢獻度最低,其次是“奉獻精神”、“人文素養”、“誠信意識”、“團結協作”和“文明禮貌”,“責任意識”的貢獻度最高,標準化系數為0.81。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調查所呈現的現象與問題,尤其是大學生道德發展的有關影響因素,我們嘗試從國家政策、現實熱點、教育途徑、時代背景四個維度提出有關對策、建議,以進一步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性,促進大學生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積極發展。
1.在落實道德建設舉措中提升大學生道德認知
近些年來,國家在推動道德建設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為改善社會道德風尚、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發揮了積極作用。“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全國道德模范等評選表彰活動的長期開展,在全社會掀起了學習道德模范、關愛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爭當道德模范的熱潮;學雷鋒、志愿服務等活動的不斷推進,在全社會營造了人人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氛圍。課題組近幾年的調查結果表明,上述道德建設舉措對于提升大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強化大學生道德意愿發揮著積極作用。高校在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通過對國家道德建設舉措的落實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首先,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大學生群體宣傳和介紹國家有關道德建設舉措,從學校教育層面彌補國家道德建設舉措在大學生群體中知曉度不高的局限。其次,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國家道德建設活動,如通過學校官方媒體轉發“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全國道德模范的評選方式,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評選活動。再次,將國家有關道德建設舉措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題活動,如積極落實國家在學雷鋒、志愿服務等道德建設活動方面的具體要求,引導大學生在參與道德建設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認知。
2.關注社會熱點,在解答現實道德難題中激發大學生道德意愿
在社會道德風尚不斷改善、公民道德素養不斷提升的發展態勢下,也時有道德熱點問題出現,為社會道德建設尤其是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了一定阻力。從多年前的“小悅悅事件”,到“跌倒老人扶不扶”問題,再到前不久的“羅爾救女事件”,每一個社會道德熱點事件都是現實道德難題的凸顯。課題組近幾年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這些道德熱點事件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左右著他們的道德意愿。如何回應道德熱點事件,以及如何引導大學生認識、分析道德熱點事件,成為當前高校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道德熱點問題帶來的嚴重影響之一就是社會信任的缺失,無論是“小悅悅事件”、“跌倒老人扶不扶”,還是“羅爾救女事件”,都關涉著社會信任問題。前者所折射的是大眾由于信任感的缺失而不愿意遵循內心做出相應的道德踐行,后者所折射的是事件主人由于違背社會信任原則而引起大眾的不滿。總之,道德熱點問題總能與社會信任問題產生或多或少的聯系。課題組關于大學生對社會信任狀況評價的調查表明,信任感的獲得對大學生道德的知、意、行有著深刻影響。因此,要努力化解大學生群體的信任危機問題,通過增進大學生的信任感而激發其道德的意愿。因此,在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教育者要積極回應道德熱點問題,幫助學生分析、思考道德問題,引導學生對道德熱點問題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由此來避免大學生因道德熱點問題而產生道德困惑,甚至由道德困惑而導致道德意愿的弱化。
3.優化教育途徑,在拓展道德教育途徑中促進大學生道德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大學生道德發展的重要途徑,理論層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實踐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均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研究表明,較之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對于大學生道德觀念及道德行為的影響更為顯著。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所開展的一系列德育實踐活動,如學雷鋒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等,對于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意愿、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均具有積極正向的顯著影響。此外,學校開展的學雷鋒等道德建設實踐活動對于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素養具有積極意義。所以,開展大學生道德教育要充分發揮理論或實踐類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優化道德教育途徑,重點拓展實踐教育途徑,通過創新、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促進大學生道德發展。
4.順應時代背景,在創新道德教育載體中完善大學生道德教育
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道德教育同樣面臨著適應新教育環境、創新教育載體等時代性鮮明的問題。研究表明,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具有正負雙重性質。單就新媒體本身而言,它們之于大學生道德發展的意義不大,甚至會起到負面作用;而運用新媒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學生道德教育要適時創新教育載體,在順應時代背景中不斷更新、豐富教育載體,以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和大學生道德發展的需要,在切實改進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推動大學生群體的道德發展。
作者:王迎迎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