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綠色科技要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方法,從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統一性論證綠色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從綠色科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具體作用分析綠色科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要素與核心動能;最后從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中探討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綠色科技之路的實踐機制。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科技;綠色發展;科技創新
作為與人類歷史相生相伴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總和——文明,與科技的關系密不可分,每一次文明的進步都是以科技表征生產力的巨大飛躍為動力,推動著整個世界發生變革。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史上,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時期,雖然生產力也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但是科技的創新與運用相對于近現代社會速度緩慢,物質生活水平較低,對自然的敬畏以及人對自然的適應性發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主要態度。進入大機器工業文明以來,經歷了蒸汽機、電力、信息技術、空間原子能技術等幾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人類世界的面貌呈現出日新月異式的變革。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當代世界雖然創造出了史無前例地物質文明,但是,人對自然的態度也由敬畏轉成了操縱控制,人類的發展更多地是以利用或者消耗自然為代價,引發了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環境的對抗成了現代人類面臨的頭號問題,如何解決困境,使人與自然走向和諧有序的井然之道,重塑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境界,成為了全球性共識,中國也不例外。生態文明不是讓人類讓位于自然,退回到被動保守的發展狀態,而是人類在經歷了對自然掠奪式開采之后,飽嘗生態危機之苦的生存感悟,體現著人類對自我的革命性認識,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摯訴求。馬克思曾經深入解讀過工業文明的發展方式是“物的世界的增殖”[1]51。雖然我國與西方國家的社會性質不同,但是工業化生產生活、消費方式以及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相似。因此,用綠色科技引領新發展,在全社會推進生態化生產生活方式轉型,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勢在必行。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治本之策,而綠色發展關鍵著力點在于科技創新,用創新驅動發展。黨的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2]25。新時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社會形態,綠色科技是必然選擇的道路。
1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統一
1.1綠色科技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合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每一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都集中代表了發展過程與發展階段的物質生產力水平,體現了人類智識與認識水平的能力,表征人類的自然性向社會性生成的程度。科學技術是逐步發現自然的過程,是人類在已有基礎上對自然力有目的改造。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居于主導地位的核心科技引領該時期科技向全面與縱深發展。從石器、青銅器、鐵器到蒸汽機、電氣自動化以及信息網絡空間核能技術,科學技術都是對客觀自然規律綜合運用、深度加工、創新發展的結果。進入21世紀,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入、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科學技術也日益呈現出了新的面貌。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和質量,持續改善環境,倡導人與自然有序共存,提升“綠色國內生產總值”的綠色經濟成為了改革創新的坐標[3]100。以降低與減少碳排放量、污染防治、促進人與自然共生發展的科學技術體系綠色科技成為了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核心驅動力。綠色科技產生于工業文明的母體之中,是在對傳統生產方式創新發展,以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將環境保護、生態節能、共享發展納入目標體系的技術創新,它不是某一特定領域的科學技術,而是促進綠色發展的核心動能,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走向。
1.2綠色科技是人類發展的應然選擇目前,人類的發展遭遇了生態危機的嚴峻挑戰。危機,是危險與機遇并存,為了解決危險尋找新的發展機遇,綠色科技革命拉開了全球謀求新發展方式的帷幕。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中,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4],新發展理念在全社會的有效落實,必須以科技為驅動,引領產業模式變革,實現發展方式、發展動能的升級轉型。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引起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5]。綠色科技的發明應用成為了新科技革命競爭的核心力量,決定著國家未來的優勢地位,更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困境的主導力量,重塑人類文明之光的利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始終是變革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占生產力的比重越來越高,優勢明顯,可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了人類的普遍共識。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轉型,需要依靠科技力量,實現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邁進,建立新型的生態化產業模式與生產生活方式,改變過去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學者Benyus提出,與可持續發展相匹配的科技應是效法自然的技術,并歸納出了九大特征:①只使用自身發展必需的能量;②靠太陽能運行;③讓形式與功能相匹配;④循環式發展;⑤共生協作;⑥多樣化模式;⑦具有地域專業性;⑧控制過多攝入;⑨注入不足的能量[6]3。用科技帶動生態文明建設,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踐行生態文明的生態化生產生活模式,在全社會的各個行業領域用技術創新推動發展,更新傳統生產方式,研究新能源的使用與推廣,踐行綠色生活。
1.3綠色科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出路綠色科技是符合當代人類發展趨勢的科技選擇,“它不同于傳統科技,考慮到多種因素的發展,是更高層次的科技,它的要素應是包括規劃、決策、生產、產品、營銷、消費,等等,是從搖籃到墳墓全過程的綠色化。就綠色科技的本質而言,就是人類在生產與消費兩大領域中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協調發展”[7]6。由此可見,綠色科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一致。綠色科技是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平穩落實、有序發展的著力點。我國綠色科技面臨的現實問題是污染環保治理和經濟持續發展。從污染環保治理來看,關閉和廢除高耗能、粗放型、重污染的產業部門,嚴格執行新環保法的相關細節規定,用綠色能源、綠色技術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從經濟持續發展來看,如何在處理污染的過程中又不會造成GDP總量的下跌?綠色科技在強調技術的同時更要提升生產的效率與質量。綠色科技面臨的長遠問題是開發應用更多的新技術造福社會,在綠色科技的推廣應用環節給予更多的政策與平臺支持。用綠色科技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用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科技應用。
2綠色科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具體作用
2.1綠色科技助力新發展理念我國的綠色科技革命首先需要從發展制造業與產業結構升級入手,實現制造業向高效、節能、環保、綠色、清潔的現代化制造業進軍。提升實施低碳發展。降低碳排放量,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實現經濟增長與改善環境的雙重目的。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主要以碳排放為主,生態文明要徹底改變對碳排放的依賴,實施新興的清潔能源,提高產能的利用率,制造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在工業、農業中大力推廣循環發展模式。在工業生產中,推廣循環生產方式,從產業的源頭開始實施清潔生產,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藝和技術裝備,提高能源的加工、回收和再利用。循環農業更是在不同的農業產業園和農產區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建設沼氣集中供應工程,實現廢物的二次利用和優化配置,加強環境保護的作用。
2.2綠色科技筑造經濟新動力從傳統制造業強國發展成科技創新強國。傳統制造業依靠低廉的勞動生產力成本和資源優勢,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中國雖然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但是中國制造與美國制造相比,科技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出口的產品多數都是技術含量低、價格低、附加值低的產品。世界經濟在不斷發展,對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進軍,中國必須通過科技帶動創新,增加產品制造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轉型,努力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實現中國制造2025。比如,某品牌的手機在中國加工制造,從商品的價值分配上看,日本企業占33.6%,德國企業占17.3%,中國企業只占3.6%。因此,提高國內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勢在必行。
3綠色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3.1綠色科技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有效落實新時代是生態文明的時代,呼喚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優化生態管理體制、組織工作,提高生態運行機制,都需要通過綠色科技支撐,確保社會穩態發展。在國際局勢方面,當前許多國家不斷就我國的環境問題發表抨擊,制約我國出口貿易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環境發展治理是一個長效機制,用制度鞏固環境的發展,用科技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技術裝備,升級傳統加工制造業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打破由于環境問題限制發展是當前要緊的任務。
3.2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障綠色科技創新順利開展生態文明制度是一切有利于保障、支持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定和準則的綜合,其表現形式為各種制度、法律、規章和條例等。它對于保證生態文明發展的正確方向、加快生態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3]168。黨的十八屆三種全會《決定》指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3]163將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與綠色科技創新緊緊圍繞在一切,從國土空間、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三個方面有機串聯起來,全方位的推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新時代。現代社會中的制度創新包括強制性制度創新和誘致性制度創新兩種。前者是由政府組織實施,用強制的手段開展,對社會結構造成影響的制度。后者是由社會內部自發產生,為了爭取某種權利或機會而形成的對現行制度做出更改的行為。這兩者之間并不是獨立進行,而往往是相互作用,社會制度的變遷往往是以誘致性為起點,以強制性為最終結果。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也符合這樣一條社會制度變遷的路線,最終在全社會形成完善的社會制度。
目前,我國綠色科技的研發如火如荼,綠色新能源產品的推廣利用率與日俱增,但是,綠色科技在使用上存在雜亂無章的現象。比如,許多家庭選擇新能源汽車,隨著數量的增多,充電難的問題普遍存在。一方面,充電樁的配備數量不夠、覆蓋率不足;另一方面,燃油車占用新能源汽車充電位的情況嚴重,給新能源車主造成極大不便。生態文明的科技是綠色科技,綠色科技在向傳統社會融入的過程中,需要正確地社會制度與嚴格的法律監管,保證事業的平穩展開。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理念是戰略性、關聯性、引領性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跟著也就好定了[8]。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走出一條綠色科技創新之路,在綠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指引下,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綠色科技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用綠色科技創新推動發展,更新傳統生產方式,使美麗中國方案惠及世界、共建生態文明新時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本書編寫組.黨的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3]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建設美麗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EB/OL].[2018-05-19].tml.
[5]王志剛.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精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EB/OL].
作者:王婭1,2 單位:1.內蒙古大學,2.內蒙古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