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初中地理教材的變化及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龍門陣》2013年第12期
摘要:20年來中國地理教材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演變,對教材的分析也層出不窮。本文貫穿著教材內容的變化這一主線,旨在發現新舊教材的差異與聯系,從整體出發,參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嚴格對比地理教材。以人教版“歐洲西部”為例,從教材內容的選取、組織和呈現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得到啟示,以期為初中地理教學提供教學策略,優化地理教學。
關鍵詞:歐洲西部;地理教材;內容選取;內容組織;內容呈現
基礎教育是在不斷發展演變的,其核心是課程改革。地理學科的生存和發展也應順應時代的潮流。作為教師與學習者進行地理教學活動主要材料的地理教材也要不斷變化,其表現與組織形式要科學、新穎,內容選擇要合理、可操作性強。近些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教材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一綱一本”到“一綱多本”,形式多元化,而且更具地方特色,滿足多方面需求。文章對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和2012年10月第一版兩套七年級下冊初中地理教材進行比較,分析這兩套教材的異同點,并作出評論。
一、地理教材內容的選取——區域數量明顯減少
從1993年版本教材和2012版本教材在教材內容的選取部分進行對比,發現新舊教材內容的變化。依據不同年代的大綱要求,區域數量有明顯的刪減(如表1),以此對新舊兩版教材內容的選取進行分析,1993年版本地理教材對世界區域展現的多且細,用十章內容來開展區域部分的學習,而且區域選取比較詳細,內容比較豐富。如對于亞洲的學習就分為南亞、中亞、西亞和北非三個章節來陳述,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習者對區域的認知,豐富了知識內容;2012年版本本地理教材刪減了一些區域,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對于世界地理區域的學習要求符合1+4+5模式,即課程標準要求的“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四個地區和五個國家進行教材編寫和教學組織”,強調只列出區域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所選區域為必學區域,數量精簡。2012年版本內容比1993年版本更貼近生活,更有利于學習者終身發展,且其教材內容開放性強,結合現代教學技術,更具時代性,符合現代初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
二、地理教材內容的組織一-教材內容趨向專題
兩版教材在“歐洲西部”這一章節存在很大的差距,教材內容的組織由原有的綜合性知識不斷趨向于專題化。從表2可以看出在1993年版本教材中“歐洲西部”作為一章的內容進行學習,分別學習了“歐洲西部”的自然環境、包括的國家和居民情況而且選取的區域也相對較多,內容細化,且綜合性較強,有利于學習者更清晰地掌握歐洲西部的概況,了解其歷史發展,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也有助于學習者認清歐洲經濟在世界的地位。對比來看,2012年版本明顯是以專題為載體,“歐洲西部”在該教材中只占據一節內容,與其他三章內容組合成第八章,該節主要從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現代化畜牧業,繁榮的旅游業這幾大專題內容進行描述,也將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囊括其中進行學習,內容明顯精簡,所選的區域代表性極強,能夠體現出歐洲西部自然、人文特征。
三、地理教材內容的呈現一教材內容呈現多樣
本文選擇兩版教材“歐洲西部”這一部分,該部分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兩版教材各具特色。1993年版本教材內容的呈現大多以文字結合少量地圖、圖片等,活動設置較為單一,基本上就是讀圖分析。2012年版本教材特點更為凸顯,教材呈現方式多樣,文字精簡優美,圖片色彩鮮明,活動方式多樣,以圖代文,以活動組織教學,很好地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摘取兩版教材“歐洲西部”的重點內容對比,2012年版本教材比1993年版本教材呈現方式明顯優化很多,對學習方式方法、學習技能的培養情況也有所差異,其教材的開放性也得以更好的體現。1993年版本教材符合傳統教育模式,知識系統性強且面面俱到,內容詳細,重點知識不夠突出,停留在知道、記住層面,一些練習和選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習者的主動性和思維發散性,但仍有所欠缺。而2012年版本教材著重強調理解,通過讀圖、對比分析、自己動手、引導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符合當代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注重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多重培養,更好地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注重知識的遷移應用,構建起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習者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習得對生活有用、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四、教材比較分析的啟示
教材的發展演變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進行教材編寫必須有理論的支撐。《地理教育國際憲章》要求區域地理的學習堅持按原理進行,要求學習者意識到對國家的認同和國際的合作是區域學習的重要功能。區域地理的學習離不開自然、人文要素的學習,人教版地理教材將二者有機結合,作為中學一線教師,應將教材作為教學的輔助性資料,建構有效的區域認知結構,掌握教材內容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兩大主要特征,建構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習者的地理能力,為其生活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時代的教材獲得如下啟示:
1.注重區域方法學習
對區域部分的學習,新版教材選取的區域數量明顯減少,如果沒有掌握有效學習方法,那么對于區域的認知結構難以搭建,學習者也難以找到學習的樂趣,特別是對自身所在區域的學習都難以建立興趣,這樣的教育很難進行。如對現代化的畜牧業內容進行學習,從生活入手,從歐洲人的飲食結構入手,采用逆推法,讓學習者聯系教材,結合歐洲人飲食結構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圖,說出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并找到其原因和聯系。再分析各種奶制品的生產過程,以邏輯圖及簡易的文字描述,總結出歐洲西部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自動化。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學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在該教學中注重方式方法的學習與掌握,利用逆推法、總結歸納法、邏輯思維推理法等進行區域部分的學習,學習者能更好地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主要特征,利于形成系統的區域知識體系,有助于從被動向主動學習發展,從學會向會學的不斷演變。
2.重視區域問題解決
通過對比新舊兩版教材的教學內容組織來看,其存在明顯差異,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把握不同年代教材存在的異同點對教學有著重要意義。社會需求在變,教材也在不斷演變,教材內容的組織也從原有的綜合性不斷趨向于專題化,專題式教學更好體現了學生為主體。要提高學習者的區域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教師予以高度重視及正確引導,讓學習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人教2012年版本教材“繁榮的旅游業”部分中,活動設置部分有“模擬一次暑假去歐洲旅行”的活動,部分教師將該活動運用得很好,以角色扮演法貫穿整個課時的教學,以“計劃去歐洲西部旅游”為講解歐洲西部內容的主線,學習者做好旅游攻略,從位置、氣候、典型的旅游景點、途經的國家等多方面計劃,再以課堂展示方式看看每個旅游小組的旅游策略,在活動探究中學習,注重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聯系,課前做好安排,對學習者進行分工,保證課堂有序進行,極大地調動了學習者的參與性,增強了教學的實踐性。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習者掌握了外出旅游的一些方式方法,通過自己動手去査找一些資料,策劃旅游路線等實際操作,加深了對所學區域的印象,在教師的指引下了解歐洲西部自然、人文條件的優越性,對歐洲西部有了深刻的記憶^教師也可利用新舊教材的不同點來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構建區域地理組織結構,教師可以結合大綱要求,聯系新舊教材對區域學習的著重點,利用新教材專題式內容,對選取的典型區域進行合理分析,設計有效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習者利用所學知識來更好地認識自己所在區域,解決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培養其家鄉歸屬感和自豪感,為建設自己的家鄉作出應有的貢獻。.
3.建構開放的地理課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具有開放性,建構開放的地理課程也顯得尤為重要。現今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教材版本不一,各版本教材文字系統、圖像系統、活動系統的呈現各具特色。在通榆縣第二中學畢春光老師的教學設計中,從生活人手,很好地將三大系統結合起來,每個部分都收集了詳細資料,并以開放式的問題為引人,配上優美的圖片進行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在現代化的畜牧業部分得以充分體現,問題式引人及圖片展示,提出歐洲西部發達的畜牧業與其自然因素有哪些影響?分小組進行討論并展示,教師課件展示相應圖,及時提醒其他組關注相應圖,可以隨時提出疑問,要求匯報組解答,并給出學習者提問時間,最后教師進行出總結。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利用課外收集的資料結合教材來指導教學,彰顯了地理教材的開放性。教材在一定意義上不是固定的,能更好地指導教學的材料、有用的資源都應為教師所用,配以文字、圖像、活動,用多媒體技術加以整合,把生活引人教學,理論結合實際,更好地建構開放的地理課程。
作者:陳飛飛;張勝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