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博物館地域文化建筑設計的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10期
1引言
地域文化是指與一個地區密切相關的,諸如可以看作是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和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總特征。博物館作為最具文化特征的一類建筑類型,地域文化的表達是其建筑創作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當今各國都很重視發展博物館事業,普遍地強調博物館為社會和社會的發展服務,發展中國家還把建設博物館作為傳播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的重要手段。地域文化博物館作為公共建筑,展示的不僅是古跡文物,更是地域文化的再現,對維系地域文化的多樣性產生著重要影響。因此,如何設計出地域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博物館成為當代建筑師面臨的挑戰。
2地域文化建筑表達的要素分析
2.1設計理念-哲理觀念的契合
哲理觀念造就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形成了人們的建筑觀,指導建筑的構思和營造。一切建造活動,都是以某種哲理觀念為基礎的。生活在相同地區的人群有一部分共享的地域哲理觀念,他們的哲理觀念揭示了博物館建筑獨特氣質的形成背景,體現在博物館建筑色彩、材質的形象塑造等各個方面。在環境心理學中,這種思維方式的契合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對地域感的認同。同時非當地居民游客也可以通過設計受到哲理觀念的潛移默化,進一步了解當地的地域文化。
2.2建筑形態-適應周邊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自然環境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博物館建筑的地域文化建筑表達對于地理環境因素不可忽視。不同地形地貌的環境特質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場所的性格,建立在建筑與基地所在的地形地貌環境之間的對話應該是協調一致的,使得基地所處的自然環境特色非常鮮明,建筑與場地的特質相呼應,更表現出人與土地的質樸關系。在地理環境與博物館建筑之間求解,應充分發揮博物館建筑空間、界面特點,因地制宜地與周邊地理環境建立對話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是一致整體的,也可以是對比反襯的。任何出于人文角度考慮的地域文化表達都應以適應周邊地理環境、適合博物館建筑功能為基礎。
2.3人文環境-歷史文脈的延伸
地域文化的發展隨著時間的積淀和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歷史文脈的延伸強化了地域文化的親和性和凝聚力,它是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博物館建筑如何反映地域歷史和記憶中的形式與寓意,如何從地域文化中吸取的靈感和激情,如何既要對歷史上的文化傳統進行必要的繼承,又要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步伐,是建筑師在地域文化建筑表達過程中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2.4材料質感-利用地域物質資源
在建筑的發展史中,地域物質資源為地域性建筑提供了限制更提供了條件,作為造就地域建筑風格的重要物質因素之一。充分利用地方材料的博物館建筑往往能夠更大程度上激發人們的文化歸屬感,充分利用地域物質資源更是博物館建筑地域文化表達的重要途徑。博物館建筑對于材質的選擇要求較高,材料的質感作為地域文化元素的重要轉換途徑之一,可以沿用傳統地方材料,也可以利用現代材料。傳統建筑材料如石塊、木材、粘土磚等在當代亦可演繹“時髦”的現代地域建筑形態。
2.5符號轉換-建筑文化的傳承
博物館建筑與傳統建筑有不解之緣,最初的博物館就誕生于傳統建筑之中,一些保護建筑也往往以博物館的身份找到其新的歷史地位。建筑文化遺存為新時期的博物館創作提供了極具大眾認同性的創作途徑。熟悉的建筑符號影響下,新的建筑更容易成為地區社會的心理寄托和情感歸宿。
3丹麥TIRPITZ博物館的地域文化表達
3.1總體介紹
TIRPITZ博物館位于丹麥的西海岸,有2,800平方米,每年可以吸引大約10萬名游客。項目于2014年立項,由BIG建筑事務所設計,A.P.MølerandChastineMc-KinneyMøler基金會、Nordea基金會、Augutinus基金會和Varde市政府共同出資建設。它是包括西日德蘭半島的歷史、大西洋壁壘、丹麥特產琥珀的奇幻世界,以及該處改造后的德國二戰戰壕遺址等文化主題的開創性文化綜合體。BIG設計團隊用一個單獨的結構整合了四間展廳,低調地嵌入位于丹麥西部的Blåvand海岸保護區,隱于沙丘地貌之中,令人印象深刻。
3.2人文環境與地理位置
丹麥主體民族是丹麥族,崇尚自然、尊重傳統。丹麥作為開放式小國經濟,工農業生產都很發達。丹麥地處歐洲國家與中歐國家的貿易交通要塞,最靠近西歐并受其影響最大,擁有北歐地區最適宜的氣候。全境起伏平緩,大部分土地是耕地,其他部分由森林、草地、荒地、沼澤、沙丘和湖泊等覆蓋。這些對建筑設計與城市布局有著直接的決定作用,而當地資源則對建筑材料的選用有重要影響。
3.3設計理念
具有表現力而又豐富的丹麥自然景觀成為建筑師們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丹麥建筑師形成了以人為本、為普通人設計的大眾化思想,這使得其建筑謙虛、樸素;在設計過程中提煉純凈、簡潔的形式,注重建筑質量,講求功能實效,并且將其根植于建筑文化,形成建筑師的一種思維方式。TIRPITZ博物館的設計結合景觀與文化內容,同時保留了場地的自然環境、歷史價值。新建筑與古老的防御工事形成鮮明對比(圖1)。據BjarkeIngels介紹:“TIRPITZ是一座與二戰掩體相對立的建筑。戰爭堡壘沉重、封閉的壓抑感被博物館輕松、開放的氣質平衡。幾個展廳隱藏在沙丘之下,好像沙漠中充滿生機的綠洲,與納粹堡壘的混凝土巨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銘記這段剛剛過去不久的黑暗歷史,我們保留掩體作為空間中的唯一一個標志性建筑。只有深入到場地內部,才能發現這個嶄新的文化空間。”
3.4幾何形式的運用
為了與二戰所使用的沉重地堡形成對比,博物館用一個交匯的十字刻入大地景觀。與場地中炮兵堡壘龐大而具有侵入性的體量不同,新建成的TIRPITZ博物館是一個簡潔、純粹的混凝土體塊,被小心的嵌入岸邊的沙丘,隱匿在景觀下的偽裝中。遠觀映入眼簾的是沙丘上的炮兵堡壘,慢慢靠近,刻入大地的空間才逐漸展開,將游人帶入通向博物館綜合體深處的下沉游廊(圖2)。隨處可看的風車形成丹麥的獨特景觀,因而風車及其形狀也成為丹麥鮮明的文化要素之一。Tirpitz博物館的設計將四個主要展館平面環形排列,總平面上如同一個巨大的風車(圖3)。其形狀尺度與周邊景觀密切結合,既將文化幾何要素融于設計,解決了流線問題,同時又低調和諧而不顯得突兀。中央空間沿風車旋轉方向,與周邊展館旋轉形成一個角度,將充沛的日光帶入四個展廳,6米高的玻璃幕墻面向室外庭院,即使是嵌入地下的空間也能保證自然光照條件。步道從逐漸下降,交匯在中央的公共空間形成十字形的平面。與步道相連的立面使用了全幅的玻璃窗,將日光和空氣帶入綜合體的核心。
3.5地方材料的運用
丹麥的自然資源影響了建筑材料的選用。丹麥擁有大片石灰石礦和博恩霍爾姆島盛產的花崗巖,為建筑提供了豐富的石材;冰川時期的沉積物沙子、砂礫以及石頭又為生產水泥和混凝土提供了原材料;日德蘭半島和菲英島特有的豁土可以用來生產紅色和黃色的磚,利姆海峽地區生產絕緣磚和活性磚,這些磚也都被用來作為建筑材料。TIRPITZ博物館使用了混凝土、鋼、玻璃、木材等四種主要的材料,這些元素都可以在場地現有的結構和景觀中找到。展覽室的墻壁由現場澆筑的混凝土支撐;36米懸挑的屋頂平臺上使用了覆土結構,以延續周邊的沙丘景觀,最重的屋頂平臺重約1.090噸;整個畫廊使用的主要內飾材料是原木;每面隔墻中都使用了鋼材作為支撐。
3.6參觀流線與館陳設計博物館的配景設計
由烏特列茲體驗設計局TinkerImagineers完成。四個展館的展陳設計基于建筑韻律和周邊自然環境,策劃了一場有關西日德蘭半島穿越時空的旅行(圖5)。每個展廳都有自己的旋律,與主題產生共鳴:高潮低潮,黑夜白天,好壞,冷熱,時間的流逝。在“混凝土之軍”不規則的防地堡景象中,游客了解西日德蘭半島大西洋壁壘的前因后果之后,進入“西海岸之金”的鋼鐵森林。伴隨著色彩和聲音的變幻,展館里的氛圍在冷暖中轉換,以展現琥珀的形成過程。由下沉畫廊開始,游客可以一路沿著地下空間進入古老的掩體建筑,這是一處令人印象深刻的戰爭機器。黑暗的環境中,游客可以通過聲光游戲還原地堡的運作方式。“西海岸故事”聚焦于當地的100,000年歷史,每隔一小時都會有一場4D晚間電影。
4結論
伴隨著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在博物館建筑類型不斷完善的同時,針對地域性的創作逐漸成為焦點。博物館的地域文化建筑表達的多樣化,既順應了當代世界文化發展多元化的趨勢,又滿足了當代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本文從契合哲理觀念、適應周邊地理環境、延伸歷史文脈、利用地域物質資源、傳承建筑文化幾方面,提出當代博物館建筑地域文化建筑表達的創作手段,并結合TIRPITZ博物館實例分析,希望能為博物館地域文化創作提供借鑒,同時也期翼能引起大眾對具有地域性博物館的互動與共鳴。
參考文獻:
[2]高原,當代博物館地域文化建筑表達研究[D].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3]高華麗,丹麥建筑地域性研究[D].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4]仲德崑,楊寶,傳統地域文化的現代演繹——廣西崇左壯族博物館設計[J].城市建筑,2008,7:21-23
作者:孫悅添;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