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社會主義價值主體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研究》2008年第1期
摘要: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這種價值主體,既是一般意義上的主體,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口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哲學意義上的主體,而且主要是社會主體,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群眾實踐的結果,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需要和利益而產生的。把人民群眾視作社會主義價值主體,跟他的個體心理、社會主義的性質、歷史發展的動力、社會創造活力有關。社會主義的各級官員(或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與勤務員,是為人民服務的。從官員的社會作用、工作表現、雙重身份等方面考慮,可將官員視作社會主義價值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人民群眾;價值主體;社會主義價值主體
認為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是消滅社會差別,實現社會平等。那么,由什么人通過什么途徑去達到這一目標呢?簡單地說,“由什么人”是一個價值主體問題,“通過什么途徑”是一個價值實現的手段問題。后者除了要涉及價值問題外,主要關涉真理問題。本文討論價值主體問題。討論的邏輯順序是:首先,扼要地說明價值主體;其次,依據的相關論述,論證為什么只有人民群眾才是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再次,說明與人民群眾相對應的官員是否社會主義價值主體的復雜性。下面分別論述之。
一、價值主體
價值是一個標識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的范疇,是“客體的屬性、結構與主體的需要之間的肯定或否定的關系,即客體的屬性、結構滿足主體的需要和主體的需要被客體滿足的一種效用關系。”“價值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產生的,是主體和客體的一種特定關系?!保?]從這里可以看出,價值具有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腕w方面就是價值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即價值客體。就我們的論題而言,價值客體是指社會主義制度。主體方面就是價值活動的承擔者,即價值主體。就我們的論題而言,價值主體是指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廣大人民群眾。主體是個多義詞,按《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解釋,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例如:“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是國家的主體?!薄爸醒氲氖畬哟髲B是這個建筑群的主體?!闭軐W上指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與客體相對應。哲學上的客體指主體以外的客觀事物,是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法人或國家。從哲學角度說,主體是指處于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其基本形式有:第一,個體主體,指在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下,從事相對獨立的實踐活動的個人。第二,群體主體,指按照一定的利益、目的、信仰和規范而組織起來,共同從事實踐活動的集團,如民族、階級、政黨、科學共同體等。第三,社會主體,指活動著的個人和集團的總和,但它不是個體和集團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以社會關系維系的社會力量整體。作為價值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既是一般意義上的主體,因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這個事物在人口組成方面的主要部分;又是哲學意義上的主體,而且主要是社會主體,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群眾實踐的結果,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需要和根本利益而產生的。離開了人民群眾及其實踐活動,也就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存在,從而也就構不成主體客體的關系。
二、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
何謂人民群眾?按《辭?!?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解釋,“人民”一詞有三種意思:人類;百姓;與“敵人”相對。這個意義上的“人民”,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其主體是勞動者。《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將“人民”解釋為“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群眾”有三個意思:泛指人民大眾,如“深入群眾”、“聽取群眾的意見”;指沒有加入共產黨、共青團組織的人;指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與“人民”“群眾”有密切聯系的一個詞是“百姓”,其意為“軍人和官員以外的人”,如“平民百姓”?!鞍傩铡痹诳谡Z里叫“老百姓”,其意為“人民;居民(區別于軍人和政府工作人員)”。從這些規定與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群眾”是與“領導”“干部”“官員”等相對應的一個名詞,其主體是勞動群眾,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是社會大眾。做如此理解,從我黨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里可以得到印證。群眾路線是我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其基本內容有: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爭中,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并組織群眾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求領導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誰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并組織群眾,誰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顯然是領導。始終將人民群眾視為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個體心理看,將廣大人民群眾視作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跟早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深厚的民眾情結有關。
從早年的生活經歷看,他出身農民,親眼目睹了廣大的社會底層人民尤其是農民在封建社會里所受的苦難與壓迫,深深同情人民;他從早年所讀的書籍中發現社會上層與下層的不平等,由是形成了深厚的民眾(平民)情結。這種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始終關注廣大的人民群眾,特別是社會底層的農民與工人。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必須有助于人民的幸福、平等、富裕,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必須始終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尤其是勞動的農工。如果新的社會依然是一部分上層人、富人的社會,那么,這是有悖于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的。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生活經歷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他的這種平民情結。正如英國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知名學者迪克•威爾遜所指出的那樣:“毛當時是位引人譏笑且無足輕重的人物,……他意識到了自己不為中國精英、中國傳統、中國社會制度所接受,他決心在它們的歧視中和農民打成一片?!保?]當然,的有些做法不一定科學,有的甚至過火,但無論如何不能說一點正面的積極的意義都沒有。時代的相對清廉與今日的腐敗之風盛行已成鮮明對照。這恐怕多少說明了的視人民為社會主義價值主體的思想以及在這一思想支配下的某些實際做法的積極意義吧。的平民情結是貫穿其一生的。他“自幼養成山區農家子弟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畏艱難,就靠雙手。母親的慈祥和樂于助人,更影響兒子同情貧弱,兼愛眾生。同農民的這種天然關系,促使他一生了解農民,尊重農民,不失農民本色?!保?]早年的閱讀經歷使他發現中國舊小說和故事里面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因為這些人是人民的統治者,他們不必種田,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制,農民不得不替他們種田。[4]也就是說,他發現了人間的不平等,深深同情下層的勞動人民———農民。17歲那年,湖南發生了嚴重饑荒,饑民們派代表到撫臺衙門請求救濟。撫臺無理回答:“為什么你們沒有飯吃?城里有的是。我就總是吃得飽飽的?!边@使大家非常憤怒,于是游行示威,攻打衙門,砍斷了作為官府標志的旗桿,趕走了撫臺。后來,新來的撫臺下令逮捕鬧事領袖,其中許多人被斬首示眾,以作警告。后來在延安還回憶了這件事①。這種對下層人民的同情以及為下層所受冤屈鳴不平的情感,終其一生也未曾改變,直至晚年,這種平民觀念的影子②還隱約可見,盡管時代、社會條件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從后來的有關批語③中,可以尋出他早年認為舊小說等沒有以勞動人民為主人公的思想的軌跡來。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文藝工作者“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5]848,在思想感情上應該與工農兵大眾打成一片;文藝作品應該寫給工農兵以及革命的干部們看;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遺產可以也必須繼承,“但是目的仍然是為了人民大眾”。“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保?]855-856應該說,這種思想認識與他小時候發現沒有社會底層的人民作為文學藝術中的主人公的閱讀經驗有關,與他的母親的同情貧弱、兼愛眾生的影響有關,與他的農民家庭生活的影響有關。其次,從社會性質看,將廣大人民群眾視作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與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了其價值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有關。群眾就是人民大眾。群眾還可以指同領導、官員相對應的普通百姓。何謂人民?人民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不同時代,其內涵與外延會有變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6]“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分子,愛國的知識分子,愛國的資本家和其他愛國的民主人士,這些人占了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這些人,……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保?]26-27合起來就是“人民群眾”。其內涵與外延無論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社會主義制度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同以往社會的剝削制度比較,有三個方面的本質區別。從經濟方面說,以往的社會制度是以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為基礎的,是以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從其本義來說,是建立在生產力的高度發達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的,社會財富的分配是以“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為原則的,剔除了人剝削人的現象,從而也就消除了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能夠共同富裕。也就是說,從經濟方面考慮,社會主義社會是為著全社會的大多數人服務的,為大多數人的利益著想的。與以往社會只為少數社會上層著想與服務成鮮明對比,這凸現了人民群眾的價值主體地位。從政治方面說,社會主義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人民群眾當家做主,從以往處于被奴役的無權地位上升為統治階級,對少數人專政。社會主義民主具有廣泛的社會性與群眾基礎,而以往社會則是極少數人對社會大眾的專政,是精英掌權。社會主義真正體現主權在民的原則。
“主權在民”本是資產階級的理論,但是,由于對“民”的諸多限制(諸如居住地年限、種族、信仰、文化程度乃至性別等方面的限制),使“主權在民”在實行時往往大打折扣。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首先就在憲法層面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在我國,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的形式行使國家權力。人民有權監督政府、選舉政府;各級官員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用來為人民服務,否則予以撤銷?!爸挥凶屓嗣駚肀O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保?]各項政治制度保證了“主權在民”的充分實現,從而使社會主義民主具有廣泛性與真實性。由此,人民群眾的價值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從文化方面說,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新的社會,與此相適應,必須有新的文化。這是社會主義建設任務之一。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了建設新文化、新思想的任務:“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成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9]這種新文化必須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也就是說,人民必須是新文化的主體。此處的主體至少有兩重意義:文化服務的對象必須以人民大眾為主體;文化的內容必須以表現、反映人民大眾生活為主體。我們的文化必須是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文化。其大眾性,強調的是大眾的方向。特別強調文藝(文化之一部分)必須為工農兵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而人民大眾在舊社會是受剝削受壓迫的社會底層,他們沒有科學文化知識。在新的社會,如何使這些底層人民能夠盡快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呢?基本的辦法就是大力發展各級各類學校,從掃盲開始,不斷增長其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我們的文學藝術家們不斷深入生活實際,以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與民族語言,寫出反映老百姓生活內容的好作品來。所有這些都體現出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價值主體的思想。再從歷史動力看,將廣大人民群眾視作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與人民群眾的創造歷史的活動表明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價值主體有關。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5]這種創造性表現在:人民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人民的實踐活動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物質手段、精神內容與發展動力;人民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種創造作用在以往剝削社會也有表現。為什么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群眾才能成為價值主體呢?這是因為,在以往社會制度里,勞動是異化勞動,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越多,他們就越貧窮。在那樣的社會,人民只是社會價值(包括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價值)的創造主體,而不能成為社會價值的享受主體。社會主義制度是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社會,它克服了勞動的異化,使社會財富的創造與享受統一起來。最后從社會活力看,將廣大人民群眾視作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與克服困難,渡過難關,要靠人民群眾;即使糾正錯誤,也要依靠廣大的人民群眾有關。20世紀60年代初,指出:“我們現在不是有許多困難嗎?不依靠群眾,不發動群眾和干部的積極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難?!保?]21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社會主義事業是千千萬萬人的事業,不是少數精英分子的事業。因此,依靠群眾,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是必然的,也是唯物史觀使然。革命戰爭年代,黨的事業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最終取得勝利。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千千萬萬的群眾踴躍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從和化運動中就看到了這種高漲的熱情。一些非議的人因此就認為喜歡搞群眾運動。是的,的確如此。這是因為,一是社會主義事業必須有人民群眾的參加,否則就不能成功;二是戰爭年代的經驗使很自然想到群眾運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應該說,無論革命還是建設,群眾運動、群眾方法都是必須的,問題在于在戰爭年代與和平建設時期,群眾運動、群眾方法的具體表現形式會有所區別。在這個差別問題上犯過一些錯誤,這是事實。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群眾運動與群眾方法本身。強調群眾運動與群眾方法,恰是他的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價值主體的思想的具體運用與體現,因為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群眾的事業,是靠人民去創造,社會主義建設成果也應該由人民群眾享受。如果社會主義只是少數人的事業,那么,就沒有必要強調人民群眾的參與。三年困難時期,由于天災人禍,整個國家陷于極度困難之中,可是廣大人民群眾毫無怨言地與黨一起共渡難關。說到糾正錯誤,一九七六年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四五”運動就為糾正“”錯誤打下了群眾基礎。離開人民群眾,糾正錯誤也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三、與人民群眾相對應的官員是否社會主義價值主體要具體分析
一個社會從統治或管理的角度看,有官員與民眾(官民、干群)之分。社會主義的各級官員(或領導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公仆與勤務員。從公仆與主人、服務與被服務的角度看,他們不是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認識錯位,使官員成為社會的上層,成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形成各種形式的官僚主義者,那么,這將有違社會主義價值平等原則,也有悖于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是人民大眾這一點。一生都特別痛恨官僚主義①,這可以說與這種價值認同有密切關系。說官員不是社會主義價值主體,有幾重考慮。從“事物的主要部分”意義上說,主體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他們是國家的主體,但不能說官員是主體。一個社會里,官員人數始終占極少數,社會主義也是如此。從哲學意義上說,主體包括個體主體、群體主體、社會主體。廣大人民群眾是哲學意義上的主體,而且主要是社會主體,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群眾實踐的結果,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需要和根本利益而產生的。離開了人民群眾及其實踐活動,也就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存在,從而也就構不成主體客體的關系。官員是為這個價值主體服務的。如果離開了這一宗旨,官員就會走向人民的反面,妨礙人民當家作主,官僚主義就會迅速蔓延并蔚然成風。為了保證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價值主體,對各種形式的官僚主義是十分警惕并堅決反對的。從1951年底開始,中央人民政府在國家工作人員中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到1952年底1953年初的“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新三反”運動②,充分說明了對官僚主義的痛恨,對人民群眾是、而不是官員是社會主義價值主體的原則的堅守。如果將官員當作社會主義價值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官員握有各種權力,要是在思想深處認為自己是主體,忘掉了人民是主人,忘記自己的公仆身份,就容易產生脫離群眾、欺壓百姓的現象。建國以來,我國在這方面有深刻的教訓。美國著名歷史學及政治學者、中國問題專家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認為發動“”的原因之一就是特別不喜歡現存體制,在毛看來,1949年以后的國家機器已經成了壓迫人民的東西,而“”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把壓在人民頭上的官僚機器打碎。[10]
建國后,對此多有論述①。社會主義的價值主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各級官員是人民的公仆,他們必須為人民服務,與群眾打成一片。但是,另一方面,從社會作用與工作表現視角看,“我們黨有成千萬有經驗的干部。我們這些干部,大多數是好的,是土生土長,聯系群眾,經過長期斗爭考驗的。這些干部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產?!保?1]327干部隊伍的本質與主流是好的,他們是“誠心為人民服務、誠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立志改革的人”。[11]他們與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構成了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動力。此外,官員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公仆和參與社會建設的階層,又是具有自身正當物質利益的人民的一部分。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因此,官員顯然屬于人民的范圍。概括地說,基于官員的社會作用、工作表現、雙重身份等,又可以將官員視作社會主義價值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畢志圖.價值與價值觀:主客體的深層關系及規定[J].新華文摘,2000(12):29.
[2]迪克•威爾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498-499.
[3]李銳.直言:李銳六十年的憂與思[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269-270.
[4]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109.
[5].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M]//中共中央文件編輯委員會.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7.
[7].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文稿:第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年譜:中卷[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610.
[9].新民主主義論[M]//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0]林夏.中共黨史專家麥克法夸爾:為何發動“”[N/OL].澎湃新聞網,2015-10-14.
[11].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M]//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作者:帥國文 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