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訴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貴州是多民族地區,在這片熱土上孕育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中共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實施‘百姓富,生態美’多彩貴州新未來”,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開發利用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資源。然而,在利用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中存在利用效率不高、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力不大、對其加工創新力度不夠等問題。解決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存在的利用問題,對發揮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文化功能,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貴州;生態倫理;少數民族;人神獸共祖
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危機的重要思想資源,它是少數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自發、樸素、感性、由經驗出發的認識和理解,其本質是一種對物質生存狀態的道德體驗。它將生態系統視為一個整體,是屬于少數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民族心理、民族精神。
一、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概述
了解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必須把握其本質。要想深入了解其本質內涵,一方面,要將它與其他思想意識進行對比分析。它與現代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同,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是從人與自然關系視角上切入。人與自然地位是平等的,人依賴自然,這是在當時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的情況,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下產生的思想,因而它充滿了神秘性和人格性。貴州少數民族將這一思想納入了民族精神之內,變成了少數民族內部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道德規范,甚至上升到民族鄉規民約當中。另一方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它是一種集體的無意識,正如宗教人士對教規、教約的遵從一般,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撐,將環保上升為一種信仰,就會滲入人的各個方面。信仰相對于意識來說,更加虔誠,對行為的約束力更強。最關鍵的是它不會因為物質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它已經成為民族基因,能夠世代相傳,具有一些宗教因素。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人神獸共祖。很多少數民族都認為他們和一些神、動物都是一天出生,是共生共死的關系。比如,貴州的苗族認為人、神、獸共祖,但是人略高神、獸,認為很多動物還有天神,地上的人,都是同一個早上出生,并且還是一個母親所生。另一方面,萬物有靈是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中最具典型的表現。為什么貴州少數民族能夠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呢?是因為他們認為花草樹木、動物與人一般,都具有靈性,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因而,苗族、侗族都有崇拜自然的現象,比如,從江縣岜沙苗族就崇拜樹,把樹奉為樹神,常年祭拜,并且還把保護樹木寫進了村規民約當中。從上文可知,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零散的、自發的,它不是完備的理論體系,是一種樸素直觀的認知。它產生于遠古時代,與當前的社會環境相距甚遠。因此,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能否更好地保存和利用受到了巨大的挑戰。由于人民生活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生產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產方式也產生了質的變化,當前的實際社會環境已經不能同遠古時代相提并論。由于時空的巨大差距,少數民族思想明顯已經脫離現實。另外,現代思潮也不斷地滲入到少數民族群眾中。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民眾已經走出大山,進入了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過上了現代生活,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逐漸由遠古的“強勢生態文化”向“弱勢生態文化”轉變,其影響力在飛速下降[1]。
二、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利用的現實問題
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一種可利用的思想資源,任何一種思想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本身不具有科學依據,這使得在利用過程之中產生很多矛盾。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影響力被大大削弱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根植于貴州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之中。在遠古時代,萬物有靈、人神獸共祖等生態倫理思想是他們的信仰,還被納入鄉規民約當中。例如,《水族鄉禁碑》中云:“一議我等地方不準毀田伐地,如有敷重、傷者,傳齊人眾相幫,出錢上致,無許私致和實磕之人,如私和者罰銀二兩四錢八分。”[2]無故地毀田伐地,會有明確的懲罰措施,并充滿了人文關懷,說明水族人對田地的重視。另外,貴州省從江縣岜沙苗寨,岜沙是世界上最后一個部落,岜沙在苗語中是樹木茂盛的意思,就在這樣一個還保持著原始生活的地方,他們保留了原有的裝扮,包括發髻、服飾,但最讓人震驚的是他們對樹的崇拜。在岜沙,每一個出生的人,都會種一棵樹,人死后的墓穴里也有伐下的樹,他們每年都會祭拜樹木,把樹奉為神靈[3]。這種獨特的喪葬方式,體現了岜沙苗族人民熱愛自然,親近樹木,師法自然,歸順自然的思想。保護樹木已成為岜沙苗族人民精神世界中不可動搖的部分,生態倫理由精神理念化為實踐的價值標準。從上文的具體例子來看,幾乎所有的生態倫理思想,都是因對自然、對自身的認知水平低下而產生的,當自然科學知識,例如,在生物、物理、化學等知識沒有普及時,只能用少數民族對自然神話般、人格化的解釋作為指導思想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然而,反觀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自然科學知識普及,大多數少數民族群眾已經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他們認知水平已經大大上升,這導致了生態倫理傳統正在慢慢地消失。通過走訪貴州省從江縣岜沙村寨發現,王家寨差不多有百分之七十的青壯年外出打工,隨著他們的外出,他們的服飾、頭飾發生了改變。不僅如此,他們對于樹崇拜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年輕人認為那是一種民族傳統,并不具備科學依據。不光是岜沙村寨,從貴州村寨總體來說,青壯年外出打工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在這樣背景下,以前封閉的少數民族村寨已經被打破,更多的現代思潮滲入到他們的觀念當中,傳統的生態倫理思想影響力被大大削弱。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影響力削弱是顯而易見的,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根基受到動搖。從前文可知,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本身就是一種樸素、自發的道德體驗,不具有科學依據,缺乏科學論證基礎,在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下,必然會淪為傳說。對于現代人來說,它只是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旅游文化娛樂功能。因此,在人們意識中,沒有將它與生態文明建設聯系在一起。二是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受眾在逐漸減少。不僅是青壯年外出打工,受到發達地區文化影響,而且在貴州農村當地的青少年,也對本地民族的文化知之不多,對生態倫理思想接受程度大不如從前。農村正在走向空心化,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成為了主要居住人群,少數民族村落也走向空心,留守問題成為當下農村突出問題。由于生產方式變化,傳統的男耕女織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正所謂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傳統的物質生活環境誕生了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傳統的改變必將導致人們對這一思想認識的變化,這是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影響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二)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加工創新不足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在當前的研究中,主要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的神話、碑文、傳說、歌詞中總結、描述、分析、評述,來概述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特征、區別等。對于生態倫理思想與當前生態文明見識的關聯、與當前生態建設的功能及作用研究不夠深入和細致。由于研究和重視不夠,直接導致了對生態倫理思想的加工創新不夠,制約了該思想發揮其應有的效能。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立足于貴州本土文化,是貴州大部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表達形式,它也是少數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一個少數民族老百姓深藏于心的民族情懷。然而,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沒有有效進行加工,所以,不能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形式、內容上的啟示。實踐中,生態文明宣傳中很少用到該思想方面的要素,比如,宣傳標語、宣傳冊等都沒有將一些特有民族元素加工進去。但是完全照搬原有的內容也是不行的。從前文可知,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沒有完備科學依據的。因此,如果照搬原有的思想內容肯定是不合理的。具體來說,對思想加工創新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宣傳思想方式上單一,缺乏多樣化。目前對于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宣傳力度不夠,但是更為主要的原因是宣傳方式不夠創新。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在宣傳過程當中,不應該拘泥于原本單一的新聞報道、專題報道方式。另一方面,宣傳思想的內容上不夠吸引人,不夠生動有趣。關于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宣傳內容上,特別是對外宣傳上,主要是以神話故事、碑文、歌詞原本的文字呈現出來。但是很多神話帶有當地民族特色,方言味道濃厚,有自己的專有名詞和語法,其他非該民族的人不一定能夠領會其內涵。如果不在宣傳內容上加工改進,必然會導致內容可讀性降低,不能使更多的本民族或非本民族的人了解其思想內涵,并認識到其重要性。此外,宣傳內容趣味不足,只是干巴巴地把神話、歌詞摘抄出來,沒有對摘抄出來的內容進行形象化。如果用配圖、動態圖、插入視頻等方式對內容進行加工,便會使內容閱讀率提高。可見,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在加工創新上明顯滯后,特別是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滯后。如果能將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內容進行加工優化,用大家喜歡而易接受的方式呈現,讓保護環境宣傳受到全民的認可,變成一種文化和思想上的雙重洗禮,這便可以有效地提升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利用水平。
(三)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利用效率低下從目前情況來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很少會把少數民族思想納入其中,本應有聯系的兩個方面,在實際操作中,卻毫無關系。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只把生態文明建設看成制度層面、操作層面的工作,往往忽視其文化引導作用。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屬于文化范疇,生態文明建設是可以將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發揮其效能,打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條新路徑。這條路徑能更加深入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把生態與當地文化聯系在一起,能密切聯系群眾,拉近與群眾的情感距離,喚醒他們保護自然的民族基因的意識。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利用率低下,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對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挖掘不夠深入。利用生態倫理思想的過程浮于表面、過于簡單。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資源是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但這一資源經常被人忽視,因而對它的挖掘還處于低級階段,沒有對其精華進行提取,也沒有在挖掘后做進一步加工處理,導致了在利用過程中效率不高,產生的影響力小。另一方面,在利用生態倫理思想過程中沒有合理規劃。目前對于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利用,沒有出臺相應的方案、政策、規劃。因而,對該思想的利用處于無序狀態。正確的意識對物質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利用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涉及眾多領域,需要有一個全方位的規劃路線圖,這樣才能在利用過程當中,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提高利用效率。
三、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利用的路徑
選擇問題提出,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關于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利用過程中,出現思想影響力不強、加工創新不足、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探究問題來龍去脈、剖析其原因,從而找到未來工作的方向,把握病因,對癥下藥,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為利用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提供一些啟示。這對于現今貴州生態文明建設來說,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
(一)正視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提升其影響力從前文可知,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影響力不強,究其原因是沒有現代科學知識作為支撐。要提升其影響力,首先必須正視這一問題。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源于古代,其必然會有不可克服的自發性、不合理性。那么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合理定位和擴大受眾面。1.合理定位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不是以科學為依據的理論體系,因而,為了提升其影響力,必須正確定位,承認其的局限性。思想是一種認識,但這一認識不具有理論支撐,然而它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值得繼承的。因此,應積極宣傳其正確積極方面,摒棄消極不合理的方面。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最具價值的思想內涵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認為人與自然是平等的,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不能過度向大自然索取。從現有的科學技術來分析,大自然是一個系統、體系,各個部分之間關系密切,一旦一個環節出現問題,便會引發災害。正如,過度砍伐森林,會導致水土流失;一旦暴雨頻發,便會引起洪水、山體滑坡。2.保護生態倫理傳統,擴大生態倫理思想的受眾面。由于時代變遷,更多少數民族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該思想主要的宣傳者、繼承者沒有留在家鄉,保護、發揚生態倫理傳統、學習生態倫理思想的人越來越少。保護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讓少數民族地區的人能留得住鄉愁,讓這一思想不會因為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4]。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讓生態倫理思想進入青少年課堂,讓后輩們不忘民族根。目前有些少數民族地區,已經將少數民族語言教學搬上課堂,但是有關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的專項課程,還屬于空白,應該大力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特色課程,將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納入學生教育體系。
(二)提高對生態倫理思想的加工創新水平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是貴州少數民族百姓的集體智慧。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利用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而對其進行現代化加工轉化程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其利用效果。因此,加工創新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思想宣傳方式單一;二是加工創新的內容不夠生動有趣。解決此問題,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增強宣傳方式的多樣性。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宣傳上,主要就神話故事、碑文,直接以文字內容記錄,這種方式信息傳輸慢、不方便、刻板。因此,應與時俱進,運用當前新興的傳媒方式,如信息平臺進行宣傳,例如,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微信公眾號、微電影、微視頻等使用客戶很多的終端平臺,可以將生態倫理思想隨時、方便、快捷地宣傳出去,且這些方式使用便利、傳輸信息快、受眾面廣。除了新媒體,在傳統媒體的宣傳上也可以進一步創新,還有像電視公益片、大電影、電視劇等都可以將生態倫理思想因素加進去。另外生態倫理思想最開始的載體便是神話故事、碑文、歌詞,因而可以將其轉化為有聲讀物,將古歌重新編曲創作,將神話故事寫成現代小說、散文、詩歌。2.增強宣傳內容的趣味性、可讀性。目前宣傳生態倫理思想時,沒有從現代視野中對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比如,《苗族史詩打殺蜈蚣》中寫道:“姜央丟開犁,把牛放在田當中,跑上田坎來踩鼓。鼓聲咚咚響,往前跳三步;鼓聲響咚咚,往后跳三步,他會跳不會轉身,會轉身不會轉調,暢游的瓢蟲來教他轉身,飛舞的蜜蜂來教他轉調。”[5]這一段文字描繪了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共生圖景,畫面感很強,并且帶有原生態的樸實的少數民族情趣。如果在宣傳過程中,將這一內容僅僅用文字呈現出來,并不能很好地吸引人們的眼球。所以在宣傳內容上,可以用圖片配文字,或者用現代語言表達方式進行二次加工,激發出更多人的興趣。另外,還可以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動畫片、宣傳冊、小視頻,內容之間阻隔被打破,將遠古生活、生產場景,呈現在現代,將帶來一種入心的震撼。
(三)提高對生態倫理思想的利用效率要提高對生態倫理思想的利用效率,必須解決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效率的提高需要把握問題的根本,做好工作的整體安排部署,對思想充分挖掘分析。具體來說有以下兩個方面。1.充分挖掘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前文分析在利用生態倫理思想過程中,對其挖掘不夠深入細致,特別是沒有明確的目標,毫無目的地收集相關的資料,卻沒有有效提取出合理可用的思想內容。所以,充分挖掘指的是不僅能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到關于該思想各個方面的材料,還要對材料之間的相互聯系用對比、總結、分析、歸納的方法去挖掘,為充分加工創新提供資料。比如,相同的表達有什么不同的內涵,或者是不同的民族之間思想的異同,以及異同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等。2.做好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利用的中長期規劃。利用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不僅可以發揚民族傳統文化,還可以促進貴州生態文明建設,使貴州的發展真正走向“百姓富,生態美”的軌道。因此,貴州的發展必須將生態文化發揚與建設納入到政府工作當中,而且對于生態倫理思想利用的各方面,涉及的單位部門,都要進行合理的分工,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做出工作計劃。
[參考文獻]
[1]王景華,劉東英.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研究述評[J].民族論壇,2013(11):80.
[2]喻見.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與生態問題論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5(3):37.
[3]龍正榮.黔東南苗族宗教生態倫理及其現實意義[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57-61.
[4]李輔敏.生態文明貴州建設視域下的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價值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8,28(4):109-112.
[5]謝仁生.貴州少數民族生態倫理思想探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9):37-40.
作者:周鑫1,2;高潔1 單位:1.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聯合博士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