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人口的性別結構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結果與分析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體育人口性別結構的比例關系直接反映了該地區不同性別的人口對于體育運動的認知和參與度。[4]本研究將體育人口定格為每周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不低于2次,且每次的鍛煉的時間不低于30min,具有與自身的體質相符或從事的該體育項目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負荷強度的人群。由廈門市的體育人口的性別年齡的趨勢圖中可知:廈門市的體育人口集中在21~40歲之間,20歲以下的體育人口的比重相對不大,主要體現在學校體育課上,60歲以上的人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甚少。呈現兩頭比重小、中間比重大的正態分布趨勢,即“馬鞍形”分布與實際狀況相符,故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通過對廈門市各個年齡段的體育人口的性別結構的深入分析與探討,試圖得出廈門市的體育結構出現“異步”的緣故。廈門市體育人口的性別比為156.03%(上表),與廈門市目前總人口的性別比99.50%,高出了56.53個百分點,高于人口學界所規定的總人口性別比的平衡區間96~106這一標準。男性體育人口高于女性體育人口,且波動較大。性別比最高的為41~60歲該年齡組,為342.86%,女性體育人口很大程度上低于男性。說明年齡段的婦女,很少參與體育鍛煉,一方面,自身原因,未能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另外,外部因素,該年齡組的人口大致處于中年階段,處于事業的平穩期,大多的婦女將精力投放在了家庭與工作之上,孩子的成長成為該段女性任務的重中之重。此外,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影響可供選擇的體育項目較于男性偏少。20歲以下的性別結構的差異也較大,在該年齡段主要表現為學校體育的發展,對于該數據的說明,主要是參考的廈門市人口結構與廈門市的人口狀況的分析,隨著社會的發展,“養兒防老”的觀念逐步淡化,社會現實的殘酷性導致男性的出生率降低。21~40歲為125.00%,性別比也超過了平衡區間,說明該段為婦女們家庭、工作壓力的增大,再加上結婚生子,負擔系數過高,沒有過多的時間參與體育鍛煉。“中國婦女生活質量問卷調查”顯示,女性的健身意識很強,還透露了一個數字,在消費方面,健身列女性消費支出的第四位,從側面顯示,在體育消費上女性比男性更舍得花錢。大力發展女性體育運動,是廈門市體育人口發展的生長點和著力點,也是社會進步的顯現。
(二)廈門市體育人口的體育項目偏好的logistic模型研究
在本研究中建立的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中,因變量是體育項目的偏好狀況,自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月平均收入五項。
(三)回歸模型分析
1.模型的適用性分析。有許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應用的前提是不管反應變量的分割點在何位置,模型中各個自變量的系數都保持不變,即自變量對反應變量的影響在回歸方程中相同。通過平行性檢驗,得P值<0.05,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拒絕回歸方程相互平行的原假設,說明樣本數據不適合采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應采用多分類的無序反應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
2.影響因素分析。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女性結構的差異導致項目選擇的差異,故本研究的主要變量為性別。通過參數檢驗,學歷與性別差異是影響球類運動選擇的主要因素;月平均收入主要影響田徑運動的選擇;同樣的,性別影響橋牌運動的選擇;學歷主要影響水上運動的選擇。器械運動受到變量的影響不大。其中性別對項目的選擇最具顯著性意義的是球類運動與橋牌運動;其次,性別在項目選擇中出現了幾個啞變量,各啞變量的偏回歸系數中有某一(幾)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也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
3.擬合優度檢驗。通過擬合度檢驗,得P值=.000<0.05,說明擬合情況良好;偏差的P值=.000<0.05,通過顯著性檢驗。通過“貿然比檢驗”,可得影響人們選擇體育項目的主要因素是學歷、年齡、月平均收入和性別這四個變量顯著程度較大,對于模型的貢獻率大。其中,學歷、月平均收入與性別對體育人選擇項目鍛煉的關鍵因素。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廈門市體育人口的性別比為156.03%,比目前廈門市的人口性別比99.50%,高出了56.53個百分點,出現較大的反差。其中女性體育人口低于男性的體育人口,且年齡性別比波動較大,說明女性參與體育鍛煉大眾化程度較低,且喜歡體育項目的程度相對較低。
2.婦女在社會中的角色地位與其參與體育鍛煉發生沖突,其角色沖突是制約體育運動開展的瓶頸,傳統的社會角色“相夫教子”和后現代主義,嚴重制約著婦女的行為,嚴重影響她們的體育參與。
3.體育項目自身的問題。目前,社會普遍流行的體育項目大都屬于力量型項目,針對女性開展,或根據女性身體特性開設的體育項目較少,從而影響女性體育參與的熱情。
(二)建議
1.轉變觀念,提高婦女的體育參與意識。由于觀念對行為具有導向和決定作用,因此,要多渠道培養和宣傳廣大婦女的正確體育觀念。廣大的女性應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觀念,擴大自己的活動與交流空間,提高自身的運動能力,塑造自身的社會形象,形成正確的健身觀與審美觀,積極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之中,這是自身權利和自身獨立的象征,也是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徑。
2.充分利用媒體效應,形成科學健身的生活方式。通過大眾傳媒加大對女性健身活動宣傳的力度,借助新聞媒體及其他的途徑手段,充分報道科學、正確、和諧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響應國家的全民健身政策。秉承“人人參與鍛煉,人人享受健康”的理念,形成全社會范圍內關注的婦女體育運動,各界支持的婦女體育參與,全體婦女自愿參與的科學健身氛圍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3.加強婦女體育組織建設,豐富婦女體育健身項目。建立網絡式的體育鍛煉網,即建立以社區和基層組織為主體,在體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和引導下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群眾體育管理體制,充分發揮體育參與者、體育組織者的積極性,不斷探索適合婦女的身體特點、心理特點的簡單易行的體育健身項目,以滿足廣大婦女群體的體育需求。擴大婦女健身指導員隊伍,有計劃地進行體育健身的培訓班。通過各種方法與手段進一步提高婦女的體育意識,從而提高女性的體育參與度。
作者:閆方濤杜娟徐衛華單位:廈門大學廈門市水上運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