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黨報典型人物報道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媒體傳播環境對黨報典型人物報道有雙重影響:一方面,黨報要積極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參照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特點,取長補短,探索融合傳播,推動自身典型人物報道創新;另一方面,黨報要保持應有“定力”,牢牢把握典型人物報道的主導權,傳播主流聲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確保宣傳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黨報;典型人物報道;創新
典型人物報道能夠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黨報新聞報道的一種重要題材。多年來,各級黨報通過典型人物報道塑造了一批經久流傳、感人至深的先進典型人物。有的典型人物報道跨越時空,引發豐富的文本意義解讀,成為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引導價值取向、推動工作進步的載體。當前,一方面,中國社會轉型,價值觀念多元,外部環境復雜,“典型人物引路”重要性凸顯;另一方面,新媒體傳播的去中心化特點不斷消解著黨報報道的權威性。在此傳播環境下,作為黨的重要新聞輿論工具的黨報,必須正視新媒體傳播帶來的挑戰,變壓力為動力,不斷創新黨報典型人物報道,切實提高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一、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的特點
無論在什么時代什么社會什么媒體,人都是傳播內容的“主角”。新媒體傳播亦不例外,典型人物報道也是新媒體報道的重頭戲之一。相較于報紙等傳統媒體,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具有以下特點:速度更快。新媒體傳播環境下,人人都是傳播者。典型人物報道者可以是記者,也可以是報道對象身邊人,甚至是報道對象本人,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消除新聞事實從發生到報道之間的時間差。加上新媒體傳播的快捷,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完全可以實現及時傳播,同步傳播。密度更高。新媒體具有海量信息存儲空間,信息傳播基本不受版面、時段等因素的限制;此外,新媒體可以綜合采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報道手段,可以對新聞素材進行多次編輯加工。因此,新媒體可以對典型人物進行高頻次報道。廣度更大。新媒體憑借豐富的傳播手段、多樣的傳播渠道和較低的信息傳受成本,可以更多維度地報道典型人物,有更廣闊的報道空間和廣泛的受眾。另外,新媒體的分眾性、互動性等傳播特點,導致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的去權威性。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的宣傳效果更依賴于受眾的解讀。有時,因為報道差錯、細節失實等還會引起受眾的反感和質疑,引發負面輿論。
二、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對黨報典型人物報道的影響
在當前的新聞報道格局中,新媒體與黨報等傳統媒體聯系越來越緊密,并對黨報有直接影響。就典型人物報道而言,新媒體報道一方面影響黨報的議程設置、新聞素材選擇、受眾習慣,為黨報典型人物報道設置了許多“門檻”;另一方面又為黨報典型人物報道提供了新視角、新手法等,推動黨報典型人物報道創新。影響黨報報道方式和效果。在同一典型人物報道上,新媒體往往搶先一步,設置報道議程,呈現“第一印象”,影響輿論的走向;新媒體還通過高頻次、寬廣度的報道,反復、多維度地報道人物,造成受眾的信息接受疲勞,淡化了新聞熱點。此外,新媒體相對于黨報而言,“把關”不夠嚴,容易導致信息泥沙俱下。從長遠看,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特點還培養了受眾偏向于通過視聽方式接受信息的習慣,不樂于接受文字、圖片這樣的傳播方式;新媒體傳播還強化了受眾的自我中心意識,對黨報的政治話語體系和單向傳播方式更加排斥。新媒體典型人物報道倒逼黨報報道創新。平心而論,新媒體的報道突出“受者中心”,受眾接受信息的意愿更高。而如何從“傳者中心”轉向“受者中心”,正是黨報報道轉型的題中之義。實際上,從近年來黨報典型人物報道看,黨報不僅吸收了新媒體報道“受者中心”的思維、做法,還直接借鑒了新媒體報道手法,如強化報道的畫面感、超鏈接性,運用網絡用語等。
三、黨報典型人物報道的創新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黨報典型人物報道創新勢所必然。縱觀黨報典型人物報道變遷,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敬”到“近”。典型人物家國命運、民族情感等政治意義淡化,個人價值、情感等逐漸強化,典型人物形象不再是“神”,而還原為“人”,他們更生活化,既有超越普通人的崇高精神,也表現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報道不再采用單一的宏大敘事模式,轉而采用宏大敘事模式與微觀敘事模式相結合,強調時新性、接近性、人情味等新聞價值要素。由“全”到“新”。典型人物不再是“高大全”、十全十美,報道也不會全角度展現人物。而是結合報道主旨和受眾關注點,選取最有新聞性的視角和材料進行報道。報道突出呈現給受眾的是,典型人物與過去同類典型人物相比具有的新特點、新故事、新影響。由“靜”到“動”。典型人物成長有其歷史和時代的背景,有其獨特的歷程和軌跡。靜態報道模式只關注當前人物行為,忽略了其成長過程;動態報道模式不僅關注其當前行為,還關注其成長軌跡,充分挖掘歷史和時代影響,挖掘人與人、人與自身的沖突;把握分寸,注重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典型,謹慎評價典型的影響。由“高”到“深”。由于黨報的定位,過去報道典型人物往往過分強調其政治意義。
現在,典型人物報道從宣傳愛黨愛國的“大愛”,轉向報道愛社會的“普愛”,愛家庭、愛個人的“小愛”。報道思想從“高站位”向“深挖掘”轉變,深挖新聞故事細節、深挖典型人物心理,從而引導受眾解讀出“大愛”,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除此之外,新媒體傳播的碎片化、互動性等特點,還增強了黨報典型人物報道的延時性、連續性,黨報常常根據受眾的反應調整報道的方向,對受眾感興趣的方面進行進一步深入報道,形成系列報道。四、融合新媒體的黨報典型人物報道媒介融合理念在黨報典型人物報道創新中有所體現。有的報道在采寫中借鑒新媒體傳播思維,從材料取舍、報道結構安排、語言風格形成等都貼近新媒體傳播需要,報道更加短、新、快,更加注重互動性。有的報道則直接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如在對典型人物沈浩的報道中,《人民日報》《安徽日報》等黨報在報紙刊發人物通訊的同時,還在網站開設專欄進行全方位報道。之后,在重要新聞節點,又通過微博、微信等與受眾開展互動,進行連續報道,擴大傳播效果。新媒體傳播環境下,黨報典型人物報道創新是必需,也是必然。但不可忽視的是,由于新媒體的傳受一體、“自我賦權”等特點,新媒體報道“把關”難,新媒體報道的效果也難以有效把控。因此,黨報面對新媒體的影響,必須保持應有的“定力”。在典型人物報道創新時,要堅守自己“黨和人民喉舌”的定位,牢牢把握報道主動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中傳播主流聲音,充分發揮黨報典型人物報道的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
[3]張萍.新媒體語境下典型人物報道的轉型邏輯[J].青年記者,2013(11).
[4]王志.新媒體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宣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2).
[5]許向東,郭萌萌.新媒體環境下典型人物的報道策略——以周炳耀先進事跡報道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6(12).
作者:朱勝利;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