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州風物與《鏡花緣》中的茶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考古雜志》2016年第二期
摘要:
海州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海景觀秀麗,風土人情濃郁,這些風物為李汝珍創作《鏡花緣》所取資。作為一部博物體小說,《鏡花緣》蘊含了豐富的茶文化內容,體現作者的茶文化觀。
關鍵詞:
《鏡花緣》;李汝珍;海州風物;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茶為國飲,是中國人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還是百姓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均離不開茶。茶入小說,俯拾皆是,如《紅樓夢》、《西游記》、《儒林外史》等都有大量茶事活動的描寫,反映出茶文化對文學創作的重大影響。[1](P99)清中葉出現的長篇小說《鏡花緣》是一部大量取資海州風物,借海外異域的奇談怪論批判社會現實丑惡、寄托作者社會理想的曠世奇作。[2](P64)其中茶事活動描寫既有貴族高雅的茶文化,也有市井世俗的茶文化,《鏡花緣》無疑是研究中國小說中茶文化的一部典籍,其作者即是久寓海州板浦的直隸大興人李汝珍。
作為一部博物體小說,《鏡花緣》中的茶文化描寫內容豐富。百回中就有31回關于茶的描寫,且涉及面廣。既有單純的品茶活動,也有借飲茶從事其他活動,還有“庵堂茶”、“寺廟茶”等佛教活動。《鏡花緣》描寫的雖是唐代社會背景,但引用的材料卻是清代社會現實。其中多處出現的“以茶待客”、“以茶贈友”、“以茶為聘”反映了當時茶文化的普及。作為恃才小說,《鏡花緣》第61回以整章篇幅介紹茶,借人物對話,詳盡地講述了茶學知識,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是各種茶書典籍的匯集和概括,盡顯茶文化內涵,也為小說增添一抹亮色。把茶文化作為純粹素材描寫,在古典小說中絕無僅有,開辟文學作品新方式。1.茶樹特性介紹,以顯茶學知識: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3](P292)2.介紹“茶”字來源,引經據典,以顯考據學:直以“古音讀荼,今音讀茶”最為簡截。郭璞言早采為茶,晚采為茗;《茶經》有一茶、二槚、三踜、四茗、五羈之稱,今都稱為茶,與古不同。[1](P100)3.論述飲茶利弊,以顯中醫學:茶有提神醒腦、清肝明目、益壽延年之藥效。但嗜茶過度易致病。即使真茶,若貪飲無度,未有不元氣暗損之。上古之人多壽,近世壽不長者,皆因茶酒。因而謂之“毒橄欖”。[1](P100)4.揭露假茶危害,以顯茶業學:江、浙等處以柳葉作茶;吳門也有數百家以泡過茶葉曬干,妄加藥料制造,竟與新茶無二。所用藥料:熟石膏、雌黃、青魚膽、花青、柏枝汁等,泡制之茶,其色艷、其味香、其性淫,若飲之,則患漲滿、作酸、嘔吐、腹痛等癥。[1](P100)5.介紹代茶飲品,以顯養生學:世人皆知菊花、桑葉可以當茶,那知柏葉、槐角之妙用?柏葉苦平無毒,作茶常服,益氣輕身,補陰殺蟲,須發皆黑,令人耐寒暑。至于槐角,扁鵲葛洪皆有烏發明目、延年益氣之方,蓋槐角屬苦寒無毒之品,稟純陰之質,為虛星之精也。[1](P100)6.創新茶葉沖泡方法,以顯茶藝學:采茶樹鮮葉,汲水烹茶,供人品酌。[1](P100)總之,《鏡花緣》小說為茶文化搭建了一個有利平臺和發展空間,豐富的茶業知識也為小說故事情節錦上添花,二者相得益彰。因此,魯迅將《鏡花緣》歸于“以小說見才學者”,屬于“博物多識之作”。
二、海州風物之一———以鹽興茶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產生,都離不開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鏡花緣》也不例外。作者李汝珍(1763—1830)是一個科舉上不曾得志的秀才,長期生活在海州,海州的風物對《鏡花緣》的創作有莫大影響。[4](P514)乾隆48年(1783)十九歲的李汝珍隨兄李汝璜來到海州所轄重鎮板浦任鹽課司大使,任職達16年之久,至1799年(嘉慶四年)其兄卸任,仍居板浦。李汝珍曾2次到河南做縣丞,但時間均不長,主要居住地仍在板浦,其一生與海州結下了不解之緣。板浦位于海州東南18公里,是海州府管理鹽務的機構,淮北原鹽主要集散地,屬開放商埠口岸之一。[2](P66)海州自古擁據“山海之利,以鹽茶為大端”。據《史記》記載這里“有海鹽之饒”。[5](P23)《宋史•食貨志》載:“海州板浦、惠澤、洛要三場,歲鬻鹽四十七萬七千余石”,板浦的鹽產量穩居淮北之首。據《明史》記載:“淮鹽惟納米麥,浙鹽兼收豌豆、青稞。因淮鹽直貴,商多趨之。”[6](P1973)《史記•貨殖列傳》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追逐利益是商人的本性。徽商的加入使板浦迅速成為“十里長街連市井”的大鎮。從明代崛起的徽商開始主要經營文房四寶、生漆、木材和茶葉。至清代前期,以鹽業經營為中心,兼及其它。康熙中葉后控制兩淮鹽務,淮鹽銷售極暢,鹽商獲利甚豐,兩淮鹽務隨進入全盛期[7](P92)。李汝珍的老師凌廷堪、妻弟許喬林、許桂林等都是定居在板浦的徽商,在板浦徽商逐漸形成汪、程、許、吳四大家族。徽商家里多有出海商船,李汝珍時常與二許兄弟乘船出海觀光,談古論今,敘奇說異,其言行為《鏡花緣》的儒商形象提供了創作素材。[5](P24)除了鹽以外,眾多商人擁居海州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茶。鹽商在海州經商,往往兼作茶葉生意。“茶之為利甚博,京師若須海州茶者,入見緡五十五千,陜西須海州茶者,納物實直五十二千。其他皆不得射海州茶。”[8](P4481)“海州、荊南茶善而易售,商人愿得之,故入錢之數厚于他州。”[8](P4483)
有需求就有貿易,品茗一開始在貴族階層流行。文人雅士跟風附雅,品茗之風盛行一時,以此為高雅的精神享受。富家子弟競相攀比,皆以能喝上珍奇茶品為榮,甚至嗜茶如命而致病有之。隨著民間代茶飲品不斷開發,陸續出現別樣茶、養生茶等,茶坊、茶肆也慢慢在市井中普及開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逐漸形成極具海州地域特色的茶文化。便捷的運鹽通道是板浦成為鹽都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州運鹽河穿板浦中心而過,經淮安大運河直達揚州,從而形成海州板浦———淮安清江浦———揚州這條運鹽黃金水道。茶葉及茶文化也隨鹽運、貨運而興起。往來鹽商船只帶來大量信息和奇趣傳聞,使李汝珍增添了不少見識。他也曾跟隨兄長到淮南、淮北鹽場及揚州一帶游歷,結交一批鹽商子弟。在鹽都他洞察時弊,聽到許多官場腐敗傳聞,了解不少當地風俗民情。如“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土財主”、“海州的辣黃酒特養生,云臺山的葛藤粉最解酒,云臺山的山螃蟹能接骨”等等。海州地區的古跡史乘、鄉土俚語他更是爛熟于心。再加上李汝珍精通詩詞、經學、音韻、書法、棋譜等等,以致《鏡花緣》“諸子百家,琴棋書畫,人物花鳥,音韻書法,醫卜星相,無一不備”。這部被稱為“異境天開、花樣全翻”,“與《萬寶全書》相鄰比”(魯迅語)的奇書一經問世,產生巨大影響,也引起了成書之地海州地區的震蕩。
三、海州風物之二———云霧茶
《鏡花緣》第79回中“成氏夫人因寶云的奶公才從南邊帶來兩瓶云霧茶,命人送來給諸位才女各烹一盞。盞內俱現云霧之狀。眾人看了,莫不稱奇。”[3](P387)這里的云霧茶就出自海州的云臺山。云臺山自古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是《鏡花緣》“小蓬萊的背景”。云臺山出產云霧茶,歷史悠久,其名稱經歷了“海州茶———東海茶———云霧茶———連云港云霧茶地理標志茗茶”的嬗變。《宋史•食貨志》記載:“海州乃榷茶之所。”宋景德二年(1005)朝廷下詔:“海州茶善而易售,故八錢之數厚于他州”。并責令知府:“海州上貢之食貨,唯茶葉一兩不能少。”[9](P6)“細簍精采云霧茶,經營唯貢帝王家”。據《金史》記載:“廣四年三月(1199)于淄、密、寧、海、茅州,各置一方造新茶,依南方例,每斤為袋,值六百文”。明代顧乾《云臺山志》記載:“在宿城山頂,庵多茶樹。東海茶以此地為最,風味不減武彝也,其名曰:‘云霧茶’”。清嘉慶年間,海州知州唐仲冕把評選出的云霧茶茶王命名為“龍團鳳餅”,并作詩贊美曰:“深澗護田多旅谷,寒云養洞有團茶。”(《宿城早發》)[9](P6)新中國成立后,云霧茶因炒制工藝精巧,色、香、味、形俱佳,具有“味醇、色秀、香馨、液清”等特點,連云港云霧茶與太湖碧螺春、南京雨花茶被評為江蘇三大名茶。“連云港云霧茶”更成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0](P55)因此,李汝珍把云霧茶寫進《鏡花緣》也就順理成章,可見云霧茶對其影響之大。
四、海州風物之三———代茶飲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雖然板浦的鹽商富甲一方,奢靡成風,具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做派,但板浦的百姓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富人品茗高檔云霧茶,民間只能尋找低廉的代茶飲。在海州地區出現許多別樣茶、養生茶作為代茶飲,豐富了海屬地域的茶文化。
1.大麥茶:大麥是一種古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許多地方均有栽種。由于板浦周邊地區地勢低洼,十年久澇,當地民眾多種植大麥度荒。直到上世紀初,海州地區仍以大麥為主要糧食。海州人將大麥洗凈,曬干,放在干凈鐵鍋中用文火均勻翻炒,直到表皮焦黃并出糊味為止,晾涼后密閉儲存。夏天消暑時,喜歡將炒熟大麥用沸水沖泡,得棕紅色、澈亮透明、色彩鮮亮、氣味清香的大麥茶。該茶風味獨特與咖啡相近,被稱為“東方咖啡”,具有健脾消食、清熱止渴、利尿通便功效(《本草綱目》)。雖然海州當地盛產云霧茶,又有鹽商經銷茶葉,但價格低廉的大麥茶仍是最受民眾歡迎的“大眾茶”、“夏天茶”。
2.槐角茶:槐角又稱槐實,為豆科植物槐的成熟干燥果實。槐角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性寒、味苦,歸肝、大腸經,用于治療腸熱便血,肝熱頭痛、眩暈目赤,是歷版中國藥典收載的常用中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槐角中富含槐角苷等多種黃酮類和異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癌、抗氧化、降血脂、消炎,防治骨質疏松等作用。[11](P419)海州人就有將干凈槐角用文火均勻翻炒20分鐘,炒至質地疏松,外皮焦黃,取出放涼備用。每到夏季,老百姓煮茶時放少許槐角,煮開后茶湯色鮮亮如紅茶,酸甜味醇,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肝明目等功效,是夏季祛暑的保健茶。
3.柏葉茶:云臺山峰巒起伏、云遮霧繞,草木蔥蘢,古樹參天,側柏自古就分布其中。側柏為常綠喬木,有壽中之王美譽。其葉用作中藥,其味苦澀,微辛,清香,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生發、祛痰止咳功效,歷來被列為上品。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寫到“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12](P1357)《本草綱目》記載“柏葉滋五臟,令人耐寒暑。止饑,聰耳明目,延年益壽。”現代醫學證明:側柏葉含黃酮類、香橙素、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較好的降脂、降壓、抗癌作用。[12](P1358)海州民間自古就有利用側柏葉制作柏葉茶的習俗。色澤澄清、淡綠色、具有清涼芳香的風味柏葉茶。被認為具有滋補、延年益壽之功效。
4.金銀花茶:連云港的花果山群峰聳翠,郁郁蔥蔥,植被茂密。“百里青山聚靈氣,千種仙草藏奇峰”。春夏時節,漫山遍野盛開金銀花,芳香四溢。金銀花忍冬科半常綠藤本植物,“一蒂兩花,花初開者,花瓣白色,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故名金銀花”(《本草綱目》)。作為中藥,其味甘微苦,性寒無毒,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癰腫癤瘡、丹毒、喉痹、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等(《本草綱目》)。現代醫藥研究表明:金銀花中主要成分是綠原酸、黃酮類物質,具有廣譜抑菌、抵抗病毒、降低血脂、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等多種功效。[13](P224)《鏡花緣》第30回也有:忍冬湯(金銀藤伍兩、生甘草壹兩)和大歸湯(全當歸捌錢貳分、金銀花陸錢、凈連翹伍錢、生黃芪叁錢、蒲公英叁錢、生甘草壹錢捌分)用來專治癰疽、發背、一切無名腫毒的藥方。[3](P137)海州地區老百姓則將金銀花的花蕾曬干或烘干制成金銀花茶。開水沖泡后,湯色翠綠透亮,入口鮮濃,“香于九畹芳蘭氣”。海州人“喝了金銀花,不想別的茶”。至于海州人還普遍飲用的菊花茶、桑葉茶、蓮心茶等這里不再贅述。所有這些代茶飲都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證據。李汝珍把海州的風物習俗與古代藥典交互呈現在《鏡花緣》小說中,海州風物對《鏡花緣》的影響可見一斑。
五、海州風物之四———經典小說
海州地處齊魯之地與吳楚之地交匯處,受齊文化影響較深,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海州一帶向有重學的傳統,飽學之士甚多,是明清小說創作最繁榮的地區,被稱為神話故鄉。縱觀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六大名著,幾乎每一部都與海州有關。其中,花果山是《西游記》創作的原型,小蓬萊是《鏡花緣》寫作的背景。不論是花果山還是小蓬萊都是云臺山脈的一部分,從這層意義上說海州大地上孕育了這兩部中國古典浪漫主義的經典名著。另外《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曾隨父在海州所屬的贛榆縣任縣學教諭九年,在贛榆留下《觀海》詩及“賽詩臺”等大量文化古跡。可以說,《儒林外史》的創作也與海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西游記》全書100回中有61回中有關于茶事活動的簡略描寫。[14](P40)《儒林外史》中關于茶事活動的記述有50處,也多簡寫。[15](P55)《紅樓夢》中全書談到茶的文字多達262處。《鏡花緣》深受《西游記》、《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等小說的影響。李汝珍借鑒《西游記》、《儒林外史》的略寫茶事活動,將品茶過程中的茶藝、茶禮、茶具描寫則一筆帶過;借鑒《紅樓夢》中“櫳翠庵茶品梅花雪”章節詳寫品茶過程,在“小才女亭內品茶”一章則側重女性論茶,詳細探討茶的學術問題;而且還獨辟蹊徑創新“鮮葉泡茶法”,其構思頗具匠心。[16](P185)
總之,海州一帶的山海景觀、奇山異水、風物民情、鄉土方言,給李汝珍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李汝珍擷取所有生活素材“海市蜃樓”般地映射在小說《鏡花緣》中。使這部“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創作的小說彌漫著濃郁的鄉風民俗,海氣氤氳,散發著獨特的海屬地域茶文化的芳香,成為中國茶文化傳播史上的燦爛一章。
[參考文獻]
[1]胡長春.鏡花緣里的茶文化[J].農業考古,2001,(2).
[2]張蕊青.李汝珍與海州風物[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3](清)李汝珍.鏡花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M].上海:上海書店,1980.
[5]李傳江.鏡花緣與海州地域文化[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
[6](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李明友.淮楚氣息與齊莒風概鏡花緣成書時代背景研究[J].明清小說研究,1999,(4).
[8](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9]鄭淼松,柳青,王輝.連云港市云霧茶產業發展的探索[J].吉林農業,2010,(7).
[10]朱其太,劉天鴻.依托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打造云霧茶知名品牌[J].中國檢驗檢疫,2012,(7).
[11]韋華梅,王劍波.陜西省道地藥材槐角的資源調查[J].西北藥學雜志,2010,(6).
[12]劉茜,宋睿璞.柏葉湯中涼血止血藥配伍意義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6).
[13]賈文杰.金銀花研究進展[J].吉林農業,2012,(8).
[14]趙國棟.西游記中以茶構建的生活世界[J].中國茶葉,2012,(12).
[15]趙國棟,于轉利,劉華.儒林外史中茶的社會文化[J].蘭臺世界,2011,(9).
[16]詹頌.紅樓夢鏡花緣與九云記中的品茶與茶論[J].紅樓夢學刊,2012,(6).
作者:閆茂華 陸長梅 單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