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攀登》2018年第1期
摘要:金融支持經濟發展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以吉林省為例,從研究金融支持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入手,對吉林省經濟增長和金融業發展總體情況進行分析,提出金融支持吉林省地方經濟發展切實可行的政策,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示范性意義。
關鍵詞:經濟發展;產業機構;金融支持
中國經濟發展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后,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顯著降低,經濟結構步入轉型期,經濟刺激正政策逐步縮減。吉林省經濟發展深層次內涵也產生了深度變化,不再是規模經濟的迅速擴大,而是追求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更需要注重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金融對于吉林省經濟發展的支持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吉林省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服務能力,更加精準地匹配吉林省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在黨的報告中強調:“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并提到要發展好實體經濟。”董龍訓(2012)利用內生金融增長理論使用面板數據將東北與“三極”地區作對比,得出經濟發達地區金融效率的提升比規模的擴張、結構的優化更有助于經濟發展。林春(2015)認為東北地區金融業的發展較好地支持了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并提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金融相應支持模式。林毅夫(2015)認為在新常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要抓準機遇、把握新時展需求。發揮經濟對金融發展起到的基石作用,提高金融服務資源配置效率。符林(2016)通過研究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金融體系存在一些不足,金融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應該把支持“創新創業”作為重要著力點,并且應該符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改革的實際需要。此項研究關系到吉林經濟發展乃至東北經濟振興。因此,找到將金融進一步支持、精準匹配到吉林省的經濟發展中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對吉林省更好地完成中央的經濟轉型任務提供政策建議和理論支持,豐富新常態時期金融支持經濟增長的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吉林經濟增長和金融業發展總體情況
(一)吉林省經濟增長的總體情況
近幾年東北經濟增長態勢整體下行。2016年全年經濟總量達到74.41萬億元,經濟增速同比增長6.7%,起穩回升態勢明顯。東北三省中遼寧省出現了經濟倒退的現象,黑龍江省經濟增長率為6.1%。東北三省中只有吉林省經濟增長率唯一高出全國平均值,吉林省全年生產總值為14776.80億元,經濟增長率為6.9%,總量排名全國第22位,經濟增長率排名全國第25位。這也是新常態下,吉林省經濟穩定發展的一種體現。
(二)吉林省經濟增長的結構特征
吉林省代省長景俊海作《政府工作報告》(2018)指出:吉林省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過去五年,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11939.2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5288.9億元,跨越4個千億元臺階。糧食總產連續五年超過700億斤。從2008—2017吉林省各產業結構變化折線圖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產業處于平穩發展狀態。“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目前在軌運行衛星達到10顆;長客公司生產的“復興號”新一代高鐵投入運營;冰雪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立東北地區首家民營銀行,廣發銀行、渤海銀行在我省開設省級分行,一批戰略投資者選擇吉林、投資吉林,增強了吉林的影響力。一系列戰略性金融投資布局使得吉林省第三產業所占比例連年攀升,起到了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根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表述,吉林省經濟特點正在由加工制造業、汽車石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支柱產業,向裝備制造業、醫藥業、建筑業等新支柱產業轉移,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亟待壯大的新型產業還包括光電信息、衛星發射、冶煉金屬新材料、輕型紡織業等。吉林省經濟呈現國有企業比重過大、重工業集中等特點,隨著近幾年國家供給側改革,使得第二產業所占比例逐漸縮小。
(三)金融行業的發展狀態
作為吉林省經濟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吉林省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在新常態時期體現愈加明顯。與其他沿海等經濟發達省份和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我省金融行業整體發展還比較滯后,體現在機構數量少、規模小、效率偏低、開放程度有待提高,從而導致無法滿足現階段我省經濟增長的融資需求。吉林省銀行業始終穩定發展,是融資的主要中介金融機構。2017年,存款達到21696.87億元,增長率為2.6%,貸款余額達到18010.34億元,增長率為4.6%,受經濟周期性影響,導致存貸款增長率大幅下降。吉林省資本市場的股票直接融資功能發揮的作用無法匹配吉林省內企業發展資金需求。2017年各類證券交易額41971.64億元,增長6.2%。其中,股票交易額16385.29億元,下降15.4%;債券交易額22980.20億元,增長25.6%。吉林省保險業保持持續發展的增長勢頭,經營效益在逐步改善,2017年全省原保險保費收入64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2%。保險行業補償損失的功能對于經濟增長具有支持作用。但吉林省保險業起步稍晚,保險種類較少。吉林省保險機構還需要增加覆蓋,豐富險種。對金融機構規模進行分析,銀行機構規模還需進一步擴大,中農工建等國有商業銀行在省內仍占據著主要地位,興業、招商、光大銀行等商業股份制銀行以及九臺農商、長春發展等等村鎮銀行總量在增加但占比較少,區域性銀行廣發、渤海、億聯等外資銀行則處于剛進入吉林省市場的起步階段。吉林省內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數量較少。雖然近幾年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團、長春市金融控股集團等金融公司相繼成立,有助于資金融通,但起到的支持作用有限。在金融工具、金融產品方面,吉林省的種類數量匱乏、缺少創新,直接導致傳統金融服務無法精準匹配新常態下吉林省振興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二、吉林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結構發展不均衡
吉林省經濟現狀可以概括為農業大省、經濟小省、財政窮省。第一產業占比較大,占據較多資源。第二產業有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基礎,但隨著國家供給側改革等相關政策影響,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在新常態時期的發展上增長乏力。第三產業更是落后于其他發達沿海省份,發展內生動力、外部動力均不足。使得吉林省整體的金融環境無法滿足現階段經濟發展要求。
(二)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不夠
吉林省金融業對各產業發展的支持不夠精準、支持力度仍需加強。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下行,金融業發展受到了經濟增長乏力的限制。吉林省金融業的基礎比較薄弱,同時外部環境導致吉林省金融資源對外流失現象嚴重。雖然近年來吉林省金融機構從數量上、種類上都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各項存款數據節節攀升,但是金融資源配置要進一步調優,嚴格監控我省資金用途。
(三)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有待制定
新常態下,吉林省經濟面臨轉型發展,但發展戰略目標不清晰,方向不明確,外部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社會對吉林省經濟發展前景、投資前景不看好,內生動力不足,嚴重影響了吉林省自身經濟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同樣也降低了大型風投、省內外投資者對吉林省投資的意愿。迫使吉林省經濟發展戰略無法根據發展需求進行靈活、高效的調整。
三、金融支持吉林省經濟的重要對策建議
(一)深入推進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建設
根據2018中央一號文件,吉林省金融業的發展要完善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以及農產品的要素市場。我省相關的農產品的要素市場較少,要首先在吉林省選取幾個農產品交易量比較大的城市作為試點市,來建立相關期貨期權大宗農產品的遠期交易市場,成立農產品交易所,配置好相關定價市場以及定價機制。根據相關的政策來探索建立“保險加期貨”試點、“訂單農業加保險加期貨、期權”試點,通過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積極創新期貨期權例如套期保值等金融業務,來健全現階段適合我省農業發展的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
(二)大力發展吉林省債券直接融資模式
新常態下,債券直接融資市場在吉林省發展速度較快,使得我省企業融資發展不僅僅局限于銀行信貸融資單一方式。銀行業依然占據金融業的主導地位,應該大力發展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業應將業務重心向債券托管傾斜,比如短融、中期票據的托管是為非金融企業授信較好的產品。在新常態時期各項政策趨緊的情況下,企業通過債券直接融資相對容易,降低了融資成本,節省了財務費用,債券直接融資規模的增長,有助于股票市場的發展。
(三)增強金融業精準服務吉林省實體經濟能力
黨的報告要求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發揮金融統籌協調能力,適當地鼓勵某些地方金融業建立起完善的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創新財稅金融支持方式,實施更加精準的金融政策,促進吉林省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良性互動。要不斷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加快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的發展,擴寬并優化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渠道,提高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比重;完善風險資本進退機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到企業中,并加強資金用途、流向監管。創新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促進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互補共進。
(四)鼓勵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支持
吉林省企業融資隨著社會生產方式不斷演進,市場競爭不僅是單一客戶的爭奪,轉變成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金融模式要求銀行信貸不僅要維持下游客戶生產商的融資需求,也要為處于供應鏈上游的供應商提供資金支持。因此,現階段要鼓勵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通過研發推廣相關的供應鏈金融衍生產品,來豐富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對鏈上的客戶進行綁定,有助于沉淀資金、增加客戶黏性。借助團購式的開發模式和風險控制手段創新,使中小企業融資的收益-成本比得以改善,得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持續完善吉林省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吉林省要結合近年來國家關于普惠金融相關政策持續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構建。要求對于低、中、高收入人群,提供均等基本金融服務。對于個人來說,可支配資金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均能帶動經濟的增長。引導地方主要大中型機構發展普惠金融,支持服務地方小型金融機構發展,成立小微企業融資貸款專門金融機構,通過擔保公司等機構來增強抵抗風險能力,對政策性項目貸款進行相應的增量改革,鼓勵普惠金融體系擴大覆蓋和滲透,改善小微企業成長的金融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R].2017.
[2]董龍訓.治理農村支付服務金融排斥的探索與研究[N].金融時報,2012-08-20:10.
[3]杜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金融支持[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4]林春.新常態下金融支持東北振興模式初探[J].財會月刊,2015(8):67-71.
[5]林毅夫.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和需要克服的幾個誤區[J].河南社會科學,2015,23(5):1-3.
[6]符林.金融支持傳統工業區振興經驗[J].中國金融,2016(17):78-79.
[7]吉林省政府.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R].2017.
作者:葉傳旭;劉曉東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