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遺址保護與景觀規劃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乾陵文化研究》2017年第0期
摘要:現代城市建設對我國古代遺址的保護和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基于此,本文借鑒了茶文化復興及茶店遺址的保護策略,以唐代大明宮遺址為例,總結了大遺址保護的現狀,并提出了遺址景觀規劃途徑的策略。
關鍵詞:遺址保護;景觀規劃;茶文化;大明宮
1大遺址保護現狀
1.1硬件修復技術
大遺址文化的保護工作包括原遺址硬件保護和遺址軟文化保護。硬件保護是軟文化宣傳的基礎和景觀規劃設計的必然要求。因此,現今全國各地遺址的保護工作首先以修復硬件為主。當今的遺址硬件修復保護技術以鞏固地基、建筑構造重筑及外表涂漆修復三部分為主。第一,在原遺址地基基礎的占地面積和整體構造不變動的情況下,對地基進行加固。大明宮遺址經唐宋元明清等數千年的地理環境變化影響及濕度、雨水的侵蝕,地基穩定性下降。因此,在不改變大明宮南寬北窄楔形地基平面的前提下,加固地基是硬件修復技術的第一步;第二,在不改變建筑基本內部結構時對組織進行重筑,將現代元素加入古代建筑中。為空調、供氧機甚至電梯等方便現代大眾旅游參觀的設施提供空間位置。大明宮遺址每日接待客流量過萬,每個宮殿的空調安裝及城墻門的現代監控,在不改變其內部結構的情況下進行了合理的安裝;第三,對遺址外表進行重新涂漆修復,在不改變原有古樸外表的情況下重新上色。讓遺址在現代城市建筑中不突兀,也不改變其原有的審美觀感。
1.2本地居民遷移
我國現今各省市遺址保護與景觀規劃的主要問題就是大量本地居民的遷移賠款及住所解決問題。在遺址文化的周邊的居住人群,多以從事農耕、養殖業生產的農民為主。若將農田改建成景區,拆后居民除能得到補償款外并沒有額外的能夠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因此,許多居民因為缺乏城市工作能力和目標,不愿意離開原有地區,造成遷移難、建設慢的問題。唐代大明宮遺址一改以往“硬性遷移”的政策,在茶道影響下實施“以人為本的軟性遷移”。一方面,對于愿意遷移且有城市工作能力的人,政府除補償拆遷款及提供相應住房。對有教育需求的家庭提供學區房,對有養老需求的家庭提供郊區房;另一方面,對于沒有工作能力的本地居民,大明宮遺址的景觀規劃組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集合一切可用資源將本地居民列入當地旅游工作人員名錄中。茶文化“以人為本”理念不僅照顧了居民不想離開故鄉的情懷,還為其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成功進行周邊景觀設施建造的同時,提前將工作人員安排穩妥,也避免出現了景區營業后的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所以說,大明宮遺址的保護和景觀規劃是在實現遺址保護的前提下,和諧地解決了居民遷移問題。
1.3基礎設施建設
茶文化背景下的遺址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除原遺址修建外的其他現代基礎設施。以茶文化背景下的茶藝基建為例,在不破壞事物本身物質形態的同時,對其制造技術工具進行更新。因此,現今大多遺址景區基建設計,包括周邊道路交通建設、景觀查票安檢建設及城外監控等各項外部現代設施。大明宮的《游客中心》便屬于遺址景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案例,說明遺址的內部基礎設施的建設更為重要。在不破壞原有景觀基礎結構的情況下,安裝廁所、空調等現代人必備基建,且基建的設計風格要與整個遺址文化相吻合。
2大遺址景觀規劃途徑分析
2.1景區生物多樣性分析
遺址文化不僅由當地遺址的歷史文化事件構成,還受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當地遺址生物多樣性也是景區在規劃時所考慮的問題。茶道中的“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思想便是對自然的高度尊重。基于茶道的自然主義背景,景區要以不破壞當地的生態多樣性為目標,建設古今結合、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新興遺址景觀。比如,陜西西安在渭河、秦嶺的南北影響下,有自己獨特的丘陵地貌、垂直型植被變化山脈及各種動植物。因此,在大明宮的重筑中,施工人員充分考慮到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在以不破壞生物棲息地的情況下進行遺址修復和周邊基建。然而現今許多遺址修復并沒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將“遺址修復”為目標,忽略了遺址自然環境的維護。
2.2遺址文化受眾群體分析
從茶產品微觀受眾群體來看,中老年及體質陰虛的人以綠茶類茶種為主;年輕人特別是女性及養眼紅茶類茶種為主;從茶元素宏觀系統來看,茶文化活動中飲茶活動以中老年人居多,而茶村、茶鄉、茶藝體驗館等茶周邊項目年輕人受眾群體更多。基于傳統茶文化下的受眾群體分布我們可知,遺址文化的受眾群體也多有不同。根據古代遺址景觀調查分析,在影視劇里出現較多的遺址中,景觀人流量更大并以年輕人居多;而在中央新聞、報紙上出現的遺址文化,受眾以從事單位工作的中年人及老年人為主。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聽政的宮殿,在多個關于女帝武則天的影視劇中出現過,因此,年輕受眾群體較多;而因其唐代歷史的厚重性及玄武門的名氣,中老年人也多報團游覽。綜上所述,唐大明宮遺址因其現代娛樂性及歷史文化感,是遺址文化中為數不多的受眾群體范圍跨度大、覆蓋廣的優秀遺址文化。
2.3遺址文化周邊產品分析
在遺址景觀規劃中,遺址周邊產品是推動遺址文化貿易發展、宣傳遺址歷史文化的重要成分。在探訪每個茶遺址及茶鄉、茶村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茶葉作為主體脈絡,將各種與茶有關甚至無關的元素相聯結,推廣出新奇的創新茶產品。例如,茶包做的平安福、茶圖車載CD、茶具做成的烘焙器具、茶餅形狀的打火機等商品層出不窮。現今遺址文化周邊產品大多雷同,在襄陽古隆中、唐大明宮甚至北京故宮的文化周邊產品,多以佩劍、扇子、字畫等古代元素濃厚的產品為主,沒有根據本地遺址文化特色而創新出來的特殊文化產品。借鑒茶文化周邊產品的設計和營銷模式,遺址文化周邊產品也勢必創新發展。
3茶文化背景下遺址景觀規劃的途徑選擇
3.1現代科技同步歷史觀感
唐代大明宮遺址以其恢弘的外觀及龐大的結構建筑,人們身臨其境仿佛穿越歷史、置身大唐王宮之中。然而僅僅是觀賞性的游覽,會讓人產生視覺疲勞,使遺址景觀的“回頭客”概率降低。因此,要想保護復興遺址文化需要引起人們對遺址的強大興趣,保證每日的客流量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以支撐遺址的修復及新一輪旅游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基于3D茶藝體驗館設計理念的成功,遺址景觀文化規劃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提高遺址的歷史觀感。例如,在唐代大明宮殿內進行環境燈光設計使宮殿看起來與影視劇里一樣富麗堂皇,提高年輕人的游覽興趣。在宮殿外廣場進行VR投影技術還原大唐盛況,讓人們真正的進入到唐代歷史之中。
3.2硬件修復同步文化保護
前文提到,大遺址文化的保護工作是原遺址硬件和遺址軟文化保護共同進行的。硬件保護是軟文化宣傳的基礎,反之軟實力文化的宣傳也對遺址硬件的保護有宣傳和促進作用。茶文化背景下,茶產業經濟和茶軟文推廣同時進行,才推動了茶文化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采茶戲等文化的復興。因此,硬件修復與文創復興應該同時進行。一方面,在各遺址文化地建立微信軟文公眾號和微博運營賬號,利用新媒體進行文創宣傳,將遺址的修復過程及旅游線路的開發都在公共平臺上進行推廣;另一方面,可在各地遺址中心拍攝微電影,以視頻形式為大眾呈現一個不一樣的遺址景觀。
3.3周邊建設同步旅游管理
在唐大明宮遺址的周邊道路建設和基礎設施修建中,將交通監控、基礎硬件添加與旅游管理同步進行。當地遺址景觀的規劃發展中,不應只著眼于景觀自身,對周邊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也是其遺址景觀的價值體現。旅游管理與周邊建設同步,實行車輛管制、交通接送的便民服務;幫訂酒店、人工智能規劃線路的手機APP智能旅管建設;在遺址游覽門票上添加周邊商業區的優惠票圈等。將景觀規劃當做擴展性的項目去做,而不是僅僅著眼于景觀遺址自身。結合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達到共贏。
4結論
借鑒茶經濟產業及茶文化非物質遺產的復興,通過開發遺址文化周邊旅游產品、現代科技融入歷史建筑等方法,對遺址進行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同步保護,推動景觀規劃及其周邊經濟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磊.基于茶文化主體的觀光茶園景觀規劃原則與方法探析[J].福建茶葉,2018,40(02):140-141.
[2]葉銀寧.文旅融合下文化遺產類景區體驗型產品開發研究———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7(35):43-44.
[3]陳蕊.茶文化特色城市濱水生態公園景觀規劃設計[J].福建茶葉,2017,39(08):113-114.
[4]張家華.西安特色文化旅游項目VI視覺運用研究分析———以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17,30(07):272-273.
作者:王潔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