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數據時代下博物館數字化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5年第0期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正給各行各業及人民社會生活帶來根本性的變革。它為博物館提供一種新的發展方式和途徑,也為公眾創造自我價值提供了條件。但博物館的數字化進程也在大數據時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應用繼而推動博物館事業的新發展,更好地服務于觀眾、服務于社會,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探討數字化博物館相關歷程及路徑,有利于充分發展改善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拓展和延伸其社會教育的職能。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博物館;數字化
一、緒論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則為受眾提供平臺,增強公眾與文化產品的互動,實現“讓文物活起來”的目的。“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是現代博物館的機遇,因此博物館應更具開放性,運用多種高科技手段提高博物館的服務水平,滿足群眾的不同層次需求,利用既有信息創造新的產出,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也是現代博物館教育意義所在。
二、博物館數字化發展歷程
世界范圍內,博物館數字化應用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95年,美國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多家歐美博物館著手開展數字化存儲項目等工程。中國的博物館數字化浪潮開始于1998年,河南博物院構建互聯網網站。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單體博物館率先開展起我國的藏品數字化處理工作。1999年北京市文物局獨立開發的藏品管理系統,供全市多家博物館共同使用。隨后,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都開始成立網站,“博物館網站”的遍地開花使得部分博物館開始探索館內藏品的數字化發展。所謂數字化博物館就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特種視效技術、立體顯示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將現實中存在的實體博物館用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給公眾提供最直觀的感受。[6]
三、博物館的數字化路徑
博物館是傳承人類文明的寶庫,它連接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文化結晶,并將其奉獻給全社會,通過全平臺資源整合,服務博物館文物活化,有效提升文物展館觀眾體驗、積極提高文物展館科技水平,打造一系列有影響、有傳播力的標桿項目,全面支持博物館的品牌宣傳推廣。[4]通過形式多樣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博物館管理水平,促進其自身發展向著更先進更科學的方向發展,也是適應時展的必然要求。
(一)AR技術AR技術,即增強現實技術,它將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實體信息通過高科技手段,運用數字化方法,模擬仿真后再疊加,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我們的真實世界,讓公眾來感受,引發其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3]AR技術與博物館的結合已探索性地運用于虛擬講解、“復原”展品、“復活”展覽對象并與之互動、展示暫時無法展出的藏品、創建博物館AR游戲以及AR館內導航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數字博物館通過AR技術、錄音解說、文字、圖片等多種方式極大地豐富了用戶的感官體驗。
(二)借助虛擬現實、3D技術的應用虛擬現實是利用計算機形成一種逼真的三維視、聽、嗅等真實的感覺,參觀者在體驗的過程中可以與虛擬的世界進行交互作用,從而達到如同真實世界的臨場感,使參與者完全地融入其中。3D打印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用它復制出相同的藝術品,能有效地解決貴重或易碎藝術品巡展的問題。依托先進的科技,采用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文物數字化展示手段,將實體博物館中珍藏的館藏文物呈現給觀眾。同時利用三維展示、文字敘述、圖片展覽、音頻播放以及視頻等內容,實現網絡3D展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沉浸5D影院等,使參觀者更全面地了解該展品信息,也解決了觀眾因種種原因不能到博物館現場參觀的遺憾。
(三)物聯網、云計算的應用物聯網技術是以傳感技術為基礎,云計算是實現物聯網的核心,在博物館中通過物聯網與云計算的結合利用,能夠拓寬原來的信息采集渠道。在物聯網運用中還會涉及到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以及納米技術,將傳感器放入相應物品中,這個物品就可以隨時被計算機識別,變成可以被匯總、分析、處理的信息。[2]具體而言,在博物館中應用物聯網手段,還可以保證文物的庫存安全。對文物所在位置進行精準定位,幫助管理人員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物聯網技術還可以實現各種物品互通信息,隨時互動,無縫對接,使博物館的藏品信息采集,分析,管理水平等得到提高。[1]將云計算運用在博物館中,可以對收集到的與展館相關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匯總、管理等,建立成動態易擴展且經常虛擬化的資源,用戶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并使用數據,同時也提升了博物館服務觀眾的能力與效果。
四、總結
在大數據時代,優質內容對于吸引受眾具有很大的爆發力,博物館應注重運用高科技手段對文物價值進行充分挖掘,并且對展覽內容的質量嚴格要求,否則其將失去原有的存在價值和開設初衷。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公眾需要的是一些深入淺出、能以小成本高效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新事物新方式。因此博物館要抓住發展機遇,利用博物館數字化的應用發展,彌補傳統方式存在的不足,不斷創新博物館的模式和服務形態,講好中國故事,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并在大框架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塑造自我價值。[5]
參考文獻:
[1]葉萌.物聯網、云計算與智慧博物館的實現[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5(00):379-386.
[2]張利新,李海榮.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智慧博物館建設[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20):42-44.
[3]吳寧寧.淺析大數據時代博物館的服務創新與發展[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4(01):162-167.
[4]孟欣.智慧博物館發展邁向新階段[N].中國文化報,2016-01-11(007).
[5]祁慶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有待加強[N].中國文化報,2016-04-28(007).
[6]李東,過仕明.我國高校數字博物館建設探索———以哈爾濱師范大學博物館為例[J].現代情報,2013,33(6):124-126.
作者:胡秀紅;戎巖;張倩 單位: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