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青少年文學》2011年第4期
摘要:中國蒙學教育歷史悠久,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和變遷,蒙學教育的內容和體系不斷完善。文章立足于蒙學教育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影響,結合蒙學教育的現狀,淺析蒙學在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中出現的問題,并分析問題的原因,提出蒙學在實踐中要以社會教育為延伸進行實踐教育、家庭教育為基礎進行德育教育、學校教育為主體進行知識教育,使蒙學教育的思想政治價值理念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
關鍵詞:蒙學;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
我國有著悠久的教育傳統,在青少年方面的教育尤為突出,一直以來黨和政府對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鮮明態度和立場,要求完善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繼承中國優秀文明傳統,蒙學教育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日益彰顯出它本身的智慧和美德,總結蒙學教育的現代價值,我們可以合理利用其獨特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理念,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一、蒙學教育的內涵
我國古代青少年教育被稱為“童蒙教育”和“蒙養教育”。青少年在五歲左右就開始接受“開蒙”教育,蒙學教育目的是培養蒙童識讀和書寫能力,讓青少年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和生活常識,并且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具備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古代蒙學教育施教手段通常采用個體教育,注重個體的背誦與練習。蒙學教育課堂是私塾,即蒙館,是啟蒙的學校,相當于現在的幼兒園和小學。蒙學教育的過程:首先,最早采用的是最基本的教材,就是所謂的“三百千千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弟子規》)等;其次,在之后的學習開始接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書目,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最后,學習經、史、子、集(經”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范的教條,“史”是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子”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集”是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蒙學教育的載體———蒙學教材相比儒家經典來說,對受教育者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都比較低,更加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易被青少年接受。蒙學教育在識字與教學上有四大特點。首先,蒙學教育承擔著蒙童早期識字教育的作用,古人認為青少年在早期的識字教育中,要采取“多則三千,少則兩千”的理念,“心到、眼到、口到”的方法,“衣冠必整,容貌必莊,視聽必端,語言必謹,步立必正,居處必恭,堂室必潔”的態度,要求極為嚴格,讀書也要做到“毋增、毋減、毋復、毋高、毋低、毋疾、毋遲”等等,古人懂得童蒙教育欲速則不達,非常注重學生讀書的基本功和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其次,教學內容上注重韻律和誦讀相結合,蒙學讀本的內容韻律整齊、朗朗上口,這種整齊押韻的對偶句,有利于學生朗讀、背誦和記憶,在學習領悟新字詞的語境中激發學生興趣、增長學生知識;最后,在識字過程中掌握知識和學習道德倫理,蒙學識字教材涉及非常廣,經典蒙學讀物如“三、百、千”已涵蓋姓氏、制度、道德、習俗、天文、地理、歷史、農業、等,再如《名賢集》《性理字訓》《太公家教》等在對童蒙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也對其進行道德倫理教育。
二、蒙學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多年的文明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1]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明的精髓,蒙學對思想道德的傳承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要不忘蒙學培養人才的初心,善于繼承、勇于創新,才能不斷發展。蒙學教育作為古代傳統文化道德教育的基礎,在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蒙學教育是國學文化教育的一個分支,古往今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傳承,往往和思想道德教育有關;其次,蒙學教育也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教育方法,如崔學古《幼訓》“凡訓蒙勿輕易教書。識字五千字外,方可后法教書”,強調量變到質變的識字和教育過程等;再次,青少年在受到道德教育后,內化為個人精神情感,最后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胸懷,“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樂觀態度,“君子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等。
三、蒙學教育的現狀
新的歷史時期,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蒙學教育理念,如果方法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蒙學教育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出現了許多空白。造成蒙學教育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會傳統文化教育的斷層、外來文化的沖擊、學校教育的遺漏、家庭教育的偏差和青少年的知行不一等。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對現狀有清醒的認知,而且要客觀分析這些原因,并從中探求解決的方法。第一,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教育進行了否定與批判,蒙學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顛覆。對蒙學教育的片面批判,不僅嚴重侵蝕了人們對蒙學教育的傳承基礎,而且沖擊了人們對蒙學教育的價值認同與道德遵從,從而影響了幾代人對蒙學教育的價值判斷。第二,在當代全球化進程中,外來思想排擠蒙學教育的空間,外來教育方式也不斷沖擊著我國蒙學的教育理念,使社會對蒙學教育的思想政治價值充滿了迷茫和懷疑,致使蒙學教育的推廣受到很大的阻力。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文化沖突,蒙學教育的教育價值受到極大的挑戰,在“本土化”和“現代化”教育理念的博弈中,青少年作為受教育者,不可避免地在精神和心理上受到影響,帶來了一些社會道德問題,如互相攀比、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等等。第三,當代學校教育的遺漏。學校育人功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而當今學校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出現很多偏差。首先,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教師和學生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通過高考,升學率成為評估學校教育能力強弱的最基本的標準,在這種評價標準下,各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顯得直白,從中小學開始,各個學校的工作中心就只顧科學知識的教學,為學生升學盡可能地提供一切教育資源,卻把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拋到一邊,忽略教學最本質的功能是教書育人。其次,還有些學校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只注重思想道德修養知識的“輸入”,而輕視思想政治道德修養的“塑造”,這種教育方式固化、形式單調、針對性不強。最后,很多學校缺乏有效和科學的管理體制,尤其在青少年中出現打架、曠課、沉迷網絡游戲等現象,這些問題也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第四,當代中國家庭對蒙學教育在思想政治塑造人才的重要性方面缺乏相應的認同。家庭是一個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對其終生施教的地方,作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場所,家庭對孩子的道德形成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古人十分重視家庭道德方面的培養,正所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但現在很多家庭對蒙學教育價值缺乏科學的認識,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比道德要求要高得多,家長把大把的人力財力都投入到孩子的學習中,只為孩子可以取得一個較好的成績。與此同時,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家長一般對孩子缺少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家長的溺愛、孩子的叛逆,在這些情況下,蒙學教育就被慢慢邊緣化。第五,當代青少年對思想政治教育“言行不類相似,始終相悖”。這種知行不一的情況表現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不一致,這是由于青少年對啟蒙教育的認知水平不高,青少年有很強欲望但缺乏自制,行為與他本有的是非觀念相矛盾,這兩者的矛盾需要在道德實踐中不斷得到強化或者糾正。在塑造青少年道德意識的具體運用上,如果讓學生局限于傳道者的三尺講臺,缺乏相應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注定要失敗的。
四、蒙學教育的現代啟示
青少年教育的功能是傳遞一般性的專業知識,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民族的繁衍生息。在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方面,注定了任何時期的教育都不能徹底背棄傳統文化教育。蒙學教育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具有文化傳承價值,需要對蒙學教育進行批判與繼承,這樣人們才能找到方向,尋得文化的根源,人類社會才能前行。蒙學教育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僅傳授了文化知識,還提高了青少年思想政治倫理道德的認知能力,這種認知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質,這也是思想政治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一個重要標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努力把社會科學的常識轉化為青少年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盡早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第一,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延伸。蒙學教育形式和目標要與當今社會發展的情況相吻合,只有這樣蒙學教育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政治價值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也才有利于傳統道德教育的延續。青少年道德意識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最后也是通過活動和交往表現出來,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弘揚良好的道德風尚。蒙學教育的社會實踐成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不可或缺的途徑,社會實踐包括社會生產活動和社會調查,如參觀、訪問、考察等。社會實踐體現在青少年參加的課外活動上,通過開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青少年根據興趣、愛好自愿參加,例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的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帶動全民重溫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涵養心靈、汲取文化營養。
第二,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主體。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學校教育對一個人思想政治教育起著動力、導向、保證作用。學校作為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媒介,青少年在上面花費時間較多,受到教育程度也是集中、系統、牢固的。首先,學校的素質教育要求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在對孩子進行知識、技能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培養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時的自主性、積極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其次,學校在課程計劃和教師資源分配上要科學合理,改變過于集中的課程設置,增加蒙學教育的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推行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在教學改革實踐中,讓青少年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讓青少年自己去總結成功經驗;最后,在學校的管理和運作上也要深入開展青少年的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干凈的樓道、整齊的校舍、優雅的校園,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為主,如利用榜樣人物的高尚人格、模范行為、優異成績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第三,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作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地點,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家長是陪伴他們最長的人,家長的行為會影響青少年的道德形成和行為習慣,“將門出虎子”就是這樣的表述,在青少年形成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的重要時期,家庭教育必須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做出合理的規劃。父母在加強自己的文化和道德修養的同時,對孩子也要采用正確的啟蒙教育方式,如孩子犯錯時,不要片面責備孩子,在批評時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并盡可能地讓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家長在青少年的課外計劃上也不要過多地安排知識文化培訓,如鋼琴、圍棋、書法、畫畫等方面的超時輔導,這些在加大孩子的學習壓力的同時,也違背了青少年身心成長的階段性和順序性。
第四,青少年要在道德理念和道德實踐上言行一致。首先,要讓青少年對傳統蒙學教育感興趣,喜愛傳統蒙學;其次,在蒙學學習過程中要培養青少年語言能力,要讓青少年自主學習,培養青少年文化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再次,在道德價值上,要有積極向上、不怕困難的精神,要學會與人為善的處事風格,踏實做人用心做事的態度;最后,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做到德才兼備,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用知識指導實踐,將理論變為具體的行為規范。當然傳統蒙學教育由于歷史和時代的原因存在著一定缺陷和局限性,如“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明哲保身的消極態度,我們必須客觀對待,青少年的蒙學教育不能完全回歸或成為古代的蒙學教育,我們要立足我們的國情和時代的要求,特別是傳承先人流傳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甄別地加以對待,有的要揚棄,有的要予以繼承,用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綜上所述,中國傳統蒙學教育歷經幾千年長盛不衰,這與蒙學教育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從現在“國學熱”和“誦經熱”中理性地淺析蒙學教育問題,總結適用現代教育的經驗,找到蒙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通性和傳承性,從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結合起來,通過語言教學、思想政治培養和中華文化熏陶的方式,用蒙學教育理念來指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導青少年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青少年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貢獻的人。
參考文獻:
[1]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4.
[2]張鵬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人民論壇:中旬刊,2014(5):166-168.
作者:王安平;萬和來 單位:安徽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