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沁水煤田半道區地質環境評價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分別介紹了沁水煤田的基本情況,從地形地貌和地質兩方面評價了地質環境的穩定性,然后對地質環境的作用力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其破壞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質環境;穩定性;破壞
防治沁水煤田為大型煤田,地質時代為石炭三疊紀,產煤量排在全國同類型煤礦首位。它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四周群山環繞,跨太原、陽泉、安澤等市縣20多個,面積近3萬2km。該煤田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是中國多種類型煤炭的重要的供應基地。本次工作評價區為該煤田安澤縣2半道勘查區,面積110.84km。
1穩定性評價
1.1地形地貌
該區屬低中山地貌,山梁多為黃土覆蓋,溝谷切割較為強烈,南、北兩條大溝,中間為山梁。區內地層平緩,基巖多出露于溝谷地帶,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巖石已趨穩定。
1.2地震
據當地歷史資料,安澤縣境內并沒有破壞性大地震相關記載。但在相距幾十公里外的洪洞縣和臨汾市(堯都區),均有8級以上強地震的記載,并且這兩次強地震波及范圍均包括安澤縣。臨汾盆地是山西境內一個北-北-東向的斷陷盆地。據地震資料分析,歷史上有記載的兩次強地震的發震構造,均為該盆地處于邊界位置的大斷裂。臨汾盆地內構造極其復雜,斷裂發育,它們匯集交錯,應變能聚集并積累而逐漸變得強大,同時因其構造為封閉狀態,這種條件就易誘發破壞性大的構造運動,盆地內地殼厚度變小,上地幔顯著抬升。其邊界斷裂、盆地內隱伏斷裂,其結構面多為緊閉型,易積累強大的應變能。根據目前地震相關理論,斷裂的活動形成地震波的應變能量的釋放,評價區本身應力條件比較穩定,但由于其與臨汾盆地東南邊界大斷裂浮山斷裂距離較近,只有約40km,因此,很有可能受到該斷裂活動產生的地震的影響。
1.3穩定性評價
如前所述,區內未發現斷裂,地應力環境較為穩定,歷史上未曾發生破壞性地震,且無新構造運動,山梁、溝谷裸露基巖,已趨于穩定,不易產生巖層移動或崩塌,地質環境穩定性良好。
1.4潛在地質災害及環境污染
由于煤層埋深較大,目前區內煤層尚未開發,地表穩定,尚未發現規模較大的崩塌和泥石流現象,但在326省級道路和數條縣級公路通過處,多為高邊坡;在暴雨或其他外部誘因作用下容易發生局部崩塌,形成地質災害。區內村落稀少,自然環境較好,目前僅冀氏鎮半道村有一小型工業酒精廠,根據在沁河采取環境樣分析結果顯示,地表河水可達生活飲用水質量要求,污染輕微。區內基本無大氣及水污染現象發生。
2地質環境評價
2.1自然地質作用
本區地質應力環境較穩定,無新的構造活動;山體巖性主要為砂、泥巖,屬層狀巖體,植被所占地面面積較大,基巖致密程度較高,風化、剝蝕強度較小;降水量不大,且干旱指數數值較大,基巖風化剝蝕帶僅局部有水分,且水量較小,一般不具備形成山體崩塌和滑坡的有利 條件;各種自然地質因素對礦區地質環境影響并不起主導作用。
2.2未來采礦(煤)活動作用預測分析
采煤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和影響:煤炭開采后破壞了煤層上覆巖層原有的穩定狀態,從而引起地表下沉,形成沉降盆地及引起的各種地質環境問題,如地表水體下漏,民用地裂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村莊地面沉降等。由于評價區內煤層埋藏深度較大,因此,只有煤炭開采深度達充分采動時方可對地表產生充分影響,形成地表下沉盆地;反之,當回采區跨度較小時,采空區上覆巖層則相對穩固,采空區以上產生巖石的拉張力的范圍僅幾米至幾十米,同時形成帶狀裂縫,該條件下,采礦(煤)活動基本不會對地表地質環境產生破壞和影響。根據上面的論述,采煤方法及回采區尺寸從根本上決定了采礦活動是否會對地質環境產生破壞和影響。此外,由于區內有沁河流過,若礦山建設及生產過程中對所產生的廢石處理不當,矸石淋濾形成的廢水和采煤破壞含水層形成礦坑涌水,可能會以各種途徑進入沁河,從而使沁河水質變差。
2.3地質環境評述
綜上所述,目前,評價區內地質環境整體狀況較好。未來采礦活動對地質環境的主要影響的三個關鍵因素分別為設計方案的回采尺度、矸石的處置、礦坑水的處理。
3地質環境的破壞及防治措施
礦山建設一定要考慮經濟、環境、社會多種因素,科學設計合理開發。煤礦開發影響環境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從一開始就要采取積極措施,力爭將環境影響程度降到最低。如選擇閑置溝谷場地建廢石壩、深埋矸石,增加植被覆蓋率,礦坑水合理處理(回收利用或達標排放),盡可能減少其對周邊環境的負影響。
參考文獻:
[1]任國杰,任大陸.山西省沁水煤田安澤縣半道勘查區煤炭詳查地質報告[R].運城:山西省地勘局213地質隊,2013:94-128.
[2]柳圣君.論山西禹碩煤業有限公司煤炭資源概況[J].華北國土資源,2014(3):21-22.
作者:肖琨 單位:山西省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