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才資源開發雜志》2015年第二期
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做出創造性勞動或者對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指的是在海洋環境領域接受過專業的知識教育或技能培訓,有一定的海洋環境專業素養,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并能對海洋環境管理做出創造性勞動或者突出貢獻的個體。根據海洋環境管理的定義,海洋環境管理人才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對海洋這片總水域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海水監測和管理、海洋生物保護和開發、海底資源開采和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對應的這方面的管理人才需要的技能主要是海水、海洋生物、海底資源等專業知識以及對這些海洋自然要素進行管理的統籌領導能力。第二對海域及其周圍的空間和陸地組成的空間整體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大陸架、灘涂和沙灘管理、海鳥保護等內容,技能需求主要包括海域周圍陸空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海陸、海空相互聯系的整體性認識和思維能力。第三人類行為會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對海洋環境這些非自然要素的管理也是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了解海洋生態系統運行的規律,發揮人類主觀能動性,合理利用規律,這類管理人才不僅需要對海洋污染、海洋災害等非自然因素引起的海洋環境變化具有專業知識,更具有有效應對種種海洋環境變化的能力,即海洋環境變化的預測能力、風險評估能力、應急管理能力以及事后建設能力。
二、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機制的現狀
2010年4月,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農業部、中國科學院聯合印發了《全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這是我國第一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要求“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國家已經認識到海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也已經開始從國家戰略層面培養海洋人才,但是對于海洋環境管理亟需專項人才的現狀卻沒有充分認識,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促進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開發。目前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主要是涉海高校教育模式,涉海的海洋類院校主要包括中國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從地區分布來看,海洋類高校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省份,尤其是海洋經濟發展較好的沿海省份,而且專門開設海洋環境保護或者海洋環境管理相關專業來培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只有中國海洋大學和淮海工學院兩所院校。高校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國海洋環境管理類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其發展現狀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從培養機構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高校仍然比較少,存在培養機構缺乏的問題;從高校培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目的來看,多數高校把海洋特色當噱頭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而非真正從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需求角度去培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從培養方式看,多數高校培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只是以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為主,缺乏對能力型的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方式;從培養內容看,以機械的海洋環境專業知識灌輸為主,缺乏管理知識的教導,缺乏非自然要素造成的海洋環境管理要素的內容教授。總之依賴于高校培養模式的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再利用高校豐富教學資源的基礎上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三、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從目前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單一的高校培養模式的缺陷、培養內容與人才實際需求的巨大差距、國家政策的缺位以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整體缺乏統籌性四個方面。
1.高校培養模式的困境。高校培養模式是目前我國海洋環境類的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這種單一的培養模式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和普適性。高校教育模式因為同一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授課地點和時間等使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規范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高校由精英教育理念向大眾化教育理念轉變,高校的教育更具普遍性。然而在海洋環境管理領域,需要的人才恰恰是專業性和統籌管理性兼具,在海洋環境管理方面有突出建樹的精英。這就和當前高校教育模式存在沖突,主要體現在:首先高校設置的海洋環境管理專業多是與海洋環境相關的理工科專業,純粹的海洋環境專業知識,而沒有管理知識的學習,即高校的海洋環境管理教育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學校大多按照文科、理科、工科三個類或者按照院系設置專業,但是院系之間缺乏交流,學科之間存在專業壁壘,缺乏橫向的互動交流。同時,海洋環境管理與其他專業類別不同,筆者認為這類人才需要的不是普適性的大眾化教育,更需要的應該是精英教育,因為海洋環境管理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人才需求也具有很強的定向性,這類的人才流向多與海洋相關。雖然,學科之間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對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有針對性的培養使其有針對性地就業,才是最有效率的培養方式。其次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在我國仍然處于新興人才類別,其培養正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專業性的師資隊伍,還不足以滿足海洋環境管理的人才需求。
2.培養內容與人才需求不相符合。由于對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內涵認識不清,同時缺乏海洋環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使得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筆者認為海洋環境管理人才主要包含三類人才:一是水域環境管理人才,二是與水域相關的陸空環境管理人才,三是非自然要素造成的環境變化管理人才。但是在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往往把它狹隘地界定在水域環境管理這一層次中,忽視與海洋相關的陸空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基本沒有設計非自然要素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內容多是海域環境專業知識,而忽視了海洋與周圍陸空的相互聯系性,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海洋造成的影響,顯然培養內容是狹隘的,片面的。其次,人才的培養最終是為社會服務,社會人才需求分析是必要的,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才能使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更為有效。正是因為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需求分析,才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去向不明,也使得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對自身的就業前景、發展空間存在質疑,學習積極性明顯降低,培養者與被培養者都存在盲目前進的情況,不清楚自身的專業定位和未來選擇,培養的效果也就大大地降低了。
3.國家重視不足,缺乏大環境支持。人才發展還離不開國家大環境的改善,離不開國家的戰略管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而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環境不完善使得海洋人才的培養備受阻礙。大環境不完善主要體現在社會冷落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不明確、缺乏國家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三方面。首先,由于海洋環境教育和社會的脫節,社會需求和畢業生期望的背離,使部分學校的海洋類學生就業發生了困難,而目前海洋科技與管理的人員中,絕大部分來自高等學校海洋科學專業,長期不被重視。由于海洋科學是艱苦行業,經濟效益也不好,海洋科學專業受到社會的冷落。其次目前我國并沒有指導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也沒有專門的指導思想,只是把以往人才培養的思想的框架套在海洋環境管理領域,而缺少特色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觀,也沒有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規劃,只有針對海洋人才的《全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最后,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缺乏國家的專項資金支持,還沒有納入國家財政預算中。沒有國家強有力的財政資金支持,使得不受重視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舉步維艱。
4.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缺乏戰略規劃。人才的培養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必然要遵守人力資源管理的動態過程。人力資源管理不僅僅包涵人才培養這一個中間環節,績效考核與人才評估、人事保障和人員流動同樣重要,這就需要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納入人才培養的整體中,而目前我國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只重視了培養這一中間環節顯然是不足夠的。對海洋環境管理進行績效考核,不僅能使被培養者明確自身的成長方向,找到現存不足,明確與社會需求的差距,而且以培養者掌握培養對象的需求與動態發展,從而加強二者溝通交流,增強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效果。良好的人事保障政策和合理的人員流動機制,則有利于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系統的交流溝通和協同合作,有利于海洋環境的整體性治理。此外各種培養機構之間的合作交流也有待加強。
四、完善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機制的對策
培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是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客觀需求,已經成為人們共識。盡管目前我國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但是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就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促進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
1.改革高校培養模式,提高高校培養能力。從目前發展狀況看,高校培養模式在一定時期內將仍然是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選擇。因此為促進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改革高校海洋環境管理的教育模式成為首要途徑。首先,要明確高校培育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理念和宗旨,確立以海洋經濟建設為導向,調整優化海洋環境學科專業;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實踐教學為載體,改善涉海類專業辦學條件;以教學改革為手段,加快海洋人才培養;以整合優化為目的,建設綜合性海洋大學的辦學宗旨。其次,要堅持海洋環境專業知識和管理領導技能并重的教學理念,加強海洋環境學科學院與管理學院的互動交流,強化海洋環境專業與管理專業之間的融合,培養海洋環境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兼備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再次,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方案,走實用性、精英型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養之路,在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特色的基礎上注重人才的提升與創新。再次,要加強學校之間的合作與整合,優化學校海洋環境管理軟硬件的資源配置,以低成本且高效率地培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最后,沿海城市對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有著特殊的需求,因而沿海的地方高校要擔負起育人成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參與到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育中來。
2.加強需求分析,合理設計培養內容。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海洋環境管理人才,應在社會需求狀況分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學科專家學者對海洋環境管理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研究及指導作用,根據社會需求狀況,改善專業設置,調整海洋類人才的培養結構做到既滿足社會需求,又不造成人才浪費。這一方面,要求加強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在對海洋經濟發展需求、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發展現狀以及國外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實踐充分社會調研的基礎上,采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對未來海洋環境管理人才需求做詳細的市場預測,以此為導向培養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在海洋環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改善目前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內容,改良培養工具。第一,要明確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概念內涵和內容層次,培養各種類型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第二,海洋環境的專業知識和領導管理技能都要列入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內容體系中。第三,要明確人才為社會服務的理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調整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內容,與時俱進,促進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時代適應性。
3.強化政府重視程度,提供政策保障。人才的良性發展需要大環境的良好運行,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育離不開社會和國家的重視與支持。首先,要營造有利于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培育和發展的社會氛圍,這就需要從點滴做起,加強海洋環境管理重要性的宣傳,使海洋環境管理專業的人才贏得社會尊重,培育起社會支持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發展的市場空間。其次,國家層面要制定專項的規劃政策,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全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將海洋環境管理人才這一門類加入到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中,利用一章的內容詳細介紹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在綱要文件的方向性指導下,制定專門的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發展規劃,具體闡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發展路徑。最后,政府要為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
4.加強戰略管理,促進人才培養系統性。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過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要注重事前需求分析、事中多路徑培養與事后績效考核和人員流動的相互配合,尤其是要注重對人才培養的績效考核,構建良好的人員流動機制,加強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戰略管理。績效考核可以采用關鍵績效指標考核法或者平衡計分卡的方法對海洋環境管理人才進行合理的考核。加強人員流動機制的建設,就是要制定合理的人員流動政策,促進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海洋的發展決定了世界的發展,海洋環境在海洋發展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管理才能在海洋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促進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這就需要加強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面對目前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海洋環境管理人才的培養任重而道遠,更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重視,以應對國際挑戰,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推進海洋事業可持續發展。一支專業全面、技術突出、科技水平高、數量和結構優良的復合型海洋環境管理人才隊伍,必將對建設未來海洋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作者:郝紅枚單位:中國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