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口與經濟協調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區概況
貴州省位于中國西南部云貴高原上,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云南,北接四川和重慶,介于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全省總面積17.62萬平方公里。2011年末,常住人口3475萬人,國民生產總值5701.8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2.7%、40.9%和46.4%。2000年以來,貴州省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和發揮國家新確定的重點發展區域以及西部極力打造的新的經濟增長極的政策優勢,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為主基調,努力建設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輕工業基地和以航空航天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因此,下文將對2000年以來貴州省人口與經濟系統發展協調性問題進行測度和評價。
二、人口與經濟協調性測度與評價
本文通過對2000-2011年貴州省人口與經濟系統指標數據的分析,再依據公式(3)計算得到各年份人口與經濟綜合發展指數(表2),該指數反映的是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相對水平,值越高說明發展水平越高。
1.人口綜合發展水平。從圖1可以看出,貴州省人口綜合發展指數從2000年0.0899增長到2011年0.4423,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發展速度較慢。從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看,可以劃分為2000-2002年、2003-2011年兩個階段,2000-2002年人口綜合指數的發展明顯偏低,在0.0899-0.1073之間;而2003-2011年,人口綜合發展指數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基本可以擬合成一條直線。究其原因,近年來非農業人口比例、大專及以上人口比例、普通中學在校學生人數不斷上升,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而其他指標變動不大,而2000-2011年人口綜合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就是人口指標變化的結果。
2.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從圖1中可以看出,2000-2011年貴州省經濟綜合發展曲線總體呈線性增長趨勢,除2005年經濟綜合指數偏離較大外,其他年份基本可以擬合成一條直線,表明了貴州省近12年來經濟系統發展是平穩且迅速的。究其原因:2000年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這四項指標迅速增長;第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其他指標如人均鐵路里程數和人均公路里程數變動量沒有前面四項增長速度快,但也呈逐年增長趨勢。因此,2000-2011年間經濟綜合發展指數迅速提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狀態,是經濟系統中各指標發展變化的綜合結果。
3.人口與經濟系統的協調度。利用耦合協調度公式(4)、結合耦合協調度值判別標準及劃分類型,計算得到貴州省2000-2011年人口和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度D(x,y),并判斷其協調發展類型(表2,圖1)。可以將不同年份貴州省人口與經濟的協調度劃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耦合協調度值在0.30~0.49之間,表明人口與經濟發展由輕度失調衰退型向瀕臨失調衰退型過渡。這一階段出現在2000-2003年,總體趨勢表現為人口與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在逐漸提高,由2000年的0.3185上升到2003年0.4923,前三年增長速度較平穩,2003年增速最快。究其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逐步提高,人口素質成為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潛力的一個必要條件。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的發展,人口系統內部各指標之間正在發生著大的變化,比如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逐年降低、非農業人口的比重的上升及普通中學在校人數的增加等,其結果就是協調度在逐漸增強,但協調程度較差,處于輕度失調狀態。第二類:耦合協調度值在0.50~0.79之間,表明人口與經濟發展由勉強協調狀態上升為中級協調狀態。這一階段出現在2004-2011年,總體趨勢表現為人口與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在逐年上升,從2004年的0.5384到2011年的0.7432,增長速度平穩,起伏不大,可擬合成一條直線。說明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能夠為人口系統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人口系統也在逐漸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與經濟系統由磨合逐漸走向協調過渡,但是這個過程需要數年的時間。從表2就可以看出,從04年的勉強協調類到2011年的良好協調,經歷了7年的發展時間。究其原因是經濟的發展會帶動著其他行業的發展變化。2004-2011年這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第二和第三產業生產值都在逐年增長,而經濟的增長必然會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比如對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加,使得大專及其以上人口和普通在校學生的比重在增加;醫療衛生事業的改善,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了居民生活條件。這些數據的改變表現在系統中就是協調度在逐年上升,且發展的速度較快。這一階段,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程度在逐漸好轉,由勉強協調類向良好協調類轉變,到2011年,兩者的協調度已經達到了良好協調類型的標準。從上面的分類結果可以看出:貴州省人口和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較好的年份為2004-2011年,而2000-2003年總體上處于輕度失調狀態,但從協調度變動趨勢來看(圖1),整體上呈逐年上升趨勢,時序差異在逐漸縮小,發展趨于平穩。就人口系統而言,在人口數量方面,人口總數偏大,人口增長速度偏快;在人口質量方面,人口總體文化素質偏低,大專及其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小;在人口結構方面,農業人口所占比例較高,城鎮化水平偏低,就業結構的變動落后于產業結構的變動。就經濟系統而言,經濟總量不高,影響了人均經濟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經濟結構方面,作為產值最高的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層次仍然較低,發展潛力不足;在經濟能力方面,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足,工業增加值不高等,這些都表明在人口與經濟系統有一些不利因素在制約著系統的協調發展,協調好系統內部間各個指標,是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
結語
通過對區域人口與經濟協調性測度與評價理論梳理與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模型,對貴州省2000-2011年人口與經濟系統的發展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從貴州省人口綜合發展水平上看,2000-2011年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2000-2003年發展速度較慢,2004年后,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從貴州省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上看,2000-2011年經濟綜合發展總體呈線性增長趨勢,除2005年經濟綜合指數偏離較大外,其他年份發展較好,基本上可以擬合成一條直線。(3)從貴州省人口與經濟系統的協調度上看,2000-2011年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度呈現上升趨勢,其中2000-2003年間發展速度較慢,從2004年開始,上升速度明顯加快。從整體上看,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性發展狀態較好,但也有個別年份協調狀態不理想,可能引起的原因是:教育投資力度不足,大專及以上人口比重較小;產業結構不合理,人口承載力度不強;城鎮化建設速度慢,阻礙了人口的流動等。從發展過程來看,貴州省2000-2011年人口與經濟綜合發展指數都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兩者在數據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同一年份經濟綜合發展指數要高于人口的綜合發展指數。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貴州省人口與經濟協調性發展還有待提高,為此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以促進貴州省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大教育投資,提高人口素質。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勞動力素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加大教育投資,是提高人口素質、改變區域人力資源狀況的必選之路。其中首要任務就是重視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堅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縮小地區、城鄉差距,提高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其次要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要以市場需求為發展方向,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2011年,貴州省的三大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高,為46.4%,但是第三產業內部的發展層次較低,以服務性為主的產業所占比重較高,以金融、電子信息等科技含量較高、發展潛力較大、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發展不足,阻礙了經濟快速發展。加速城鎮化進程,促進人口與生產要素的集聚。人口與生產要素的集聚,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體現。加快城鎮化建設,可以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從而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實現人口系統發展的同時,也拉動了經濟的增長,有利于人口與經濟系統的協調發展。
作者:申燕燕單位: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