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人口與經濟之間的博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人口減少的經濟后果》一文中提到,人口增長是刺激資本需求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在一部西方經濟演變史中,人口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經濟學家對于人口的論調也根據所處時代背景的不同而不同。進入21世紀以后,人口與經濟間的關系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
一方面,在發達國家,由于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各產業日趨飽和,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增加,導致生育率和就業率不斷下降,家庭規模減小,人口出現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以西歐為例,從1973年到1999年,歐盟就業率由66%下降至62%。同時,由于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時間增長,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不斷推遲,但低齡退休的現象卻普遍存在,1985年歐盟60歲以上男性人口的預期壽命為17.15歲,55-64歲男性人口就業率為54%。10年后,這一年齡組人口的預期壽命為19歲,而55-64歲男性人口就業率下降為47%。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社會保險費用的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加重,從而導致國家在再分配中用于生產的投資減少。解決這類國家的人口經濟問題,在我看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對處于孕期的婦女與家庭進行補貼,從而提高生育率,使國家的勞動力儲備得以提升,例如法國在06年出臺的《鼓勵生育法案》,對處于代孕期間的婦女,如待產在家則領取全額工資,如堅持上班,則領取1.5倍工資。第二,推遲退休年齡。由于老年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和最低保障水平都具有較強的剛性,因此退休年齡早晚與退休金額的需求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推遲退休年齡,則可推遲老年人口領取退休金額的時間并可能減少和分散退休人口,從而有利于提高儲蓄率和投資率。
另一方面,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等國,則出現了人口過剩,人口增長率過高,以及性別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同時,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現的大量失業人口。以中國為例,擁有五千年農業歷史的中國,農業長期處于經濟的支柱地位,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在中國的農村一直存在,因此人口的數量與農業的收益成顯著的正相關,這種形態在當今的中國依舊存在,因此中國人口增長率一直高舉不下。同時,“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依舊存在,導致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衡。人口增長過快,會妨礙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勞動人口過多,便沒有足夠的生產資料供他們使用,導致生產率下降。在索維的人口增長模型中,當人口不斷增長時,為使增加人口與現有人口保持統一生活水平而需要的投資稱為“人口投資”,為提高整個生活水平的投資,稱為“經濟投資”,如果“人口投資”長期排斥“經濟投資”,則不利于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所以,這樣一類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這樣的措施。第一,提高人口質量,人口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發展,轉變人口再生產的模式,同時,人口質量越高,要求消費水平也越高,社會的消費需求量也越大,從而拉動經濟發展。第二,加大宣傳力度,控制人口增長率,使其處于一個穩定的速度增長,從而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存在,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瑞典經濟學家維克塞爾在1910年就提出了“適度人口”的概念,指出人口變量或人口密度的變動對經濟變量施加的影響,主張通過節制生育來控制人口增長,降低人口增長速度,最后達到靜態人口增長。而法國學者索維進一步發展了適度人口理論,提出了在一定時間內,對于特定經濟目標來說,人口數量或人口密度是最適宜的動態經濟適度人口。索維在考察動態人口時,他指出,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對適度人口的變動都有影響,隨著技術和生產率的提高,適度人口的規模也會隨之相應提高,因為在原有的適度人口數量上無法創造出最大化的社會效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也越發的緊密,每個國家只有將人口數控制在與生產力以及生產資料相匹配的范圍內,才能創造出最大的收益,我想這或許也是人口與經濟之間博弈的最優解。
作者:劉志豪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