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音樂史研究所需要的人文關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文論譚》2017年第0期
摘要: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離不開極具韻味和內涵的中國音樂。作為一門學科,中國音樂史有著獨特的魅力,其更是一類藝術。要對中國音樂史進行探究,要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特點來進行,才能夠更進一步的理解其發展以及壯大的原因。在此過程中,要以發展的眼光去展開研究,要將人作為出發點,在該基準上去探索中國音樂史的內涵以及人文精神。在本文中,全面的闡述了中國音樂史的人文關懷,能夠為后續研究提供一系列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研究;人文關懷;分析
從古至今,隨著音樂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音樂家以及研究者都關注中國音樂史,由此壯大中西方音樂。教育改革理念在不斷的推行,公眾也越來越關注音樂教育,相關的理論研究也越來越多。在對中國音樂史進行研究時,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要尊重其本身的特點以及發展的規律,由此能夠更進一步的對中國音樂史的內涵進行了解。在逐漸發展的過程當中,中國音樂史逐步的走向以人為本的方向。因此,在進行研究時,鑒于音樂不僅是由人進行創作,也是服務于人類,故選擇人文關懷的角度進行。
一、人文關懷基本理念闡述
有關于“人文關懷”,當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從字面層次來看,可以對其本質理解為關心人,主要是對人的發展以及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要對學生的人的價值充分的尊重,對人類心理以及生理變化展開一系列的研究,通過所出現的變化找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發展方向,逐步的引導人們樹立起正確的三觀。總而言之,就是要充分的尊重人的價值以及個性,從而培養出更高的人格,能夠時刻的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能夠有利于發展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郭乃安先生有一句名言,“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這表明,對于音樂學的研究,其出發點和結束點都是人,人也是研究的過程中的重要關注對象。在歷史的發展中,中國音樂史具備獨特的內涵以及人文價值。其研究的目的在于要對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現象進行分析和指導,能夠極大的提升一定的學術思辨能力,此外還能夠對底蘊深厚的人文精神進行弘揚,更深層次的對人文關懷進行發掘。還要對相關的音樂現象進行及時的了解,分析其所呈現的音樂方式,還能夠進一步考察相關的人性和人文,從而對所堅守的音樂信念進行探討,對先前的歷史進行反思,反觀這些音樂家的所做所想,呈現什么風格,當今的我們又該如何去做?
二、中國音樂史的人文價值
要想確保音樂學能夠快速的發展,就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創造,這些都與人息息相關。中國音樂史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通過一定的探究作用,要對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多種情況和特征展開分析。在學術方面,要運用辯證的的眼光去看待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現象,秉承人文關懷的理念,探索其背后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由此才能夠呈現出更優秀的作品。在研究中國音樂史的過程中,要基于哲學的視角,從表面挖掘到事物的本質。通過對表面的現象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從而對古今內外的音樂作品的內涵以及意義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對于音樂家的基本格調、主題思想、內涵意義進行思考,從而能夠給予自身一定的啟發,對今后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大有裨益。
三、古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現狀
在我國歷史的發展長河上,出現了大批的優秀的音樂家,如冼星海、阿炳等等,在這當中,優秀的人才層出不窮,包涵音樂家、作曲家還有優秀的民間藝人。他們學識淵博,素養深厚,三觀正確,共同譜寫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篇章。在這當中的每一個音樂家,都是當代音樂工作者要追隨的標桿,是一個鮮明的旗幟,也是一種主流價值,此外,在主流研究的視野當中,部分音樂家的作品被排除在外,如黎錦輝、陳歌辛等,他們的作品被稱為“靡靡之音”和“黃色歌曲”,不能得到重視。在我國的音樂領域當中,出色的音樂家不僅存在于高層精英人物中,中下層普通民眾中也居多。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專業的音樂家,也要充分的考慮到普通人的音樂活動,這是極其具有音樂價值的。誠然,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他們對于音樂的感受更為深刻,甚至比那些記載在文獻資料的音樂家更值得被研究。他們更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真正需求,更具感染力,也擁有更為寶貴的資料,因此更值得被尊重和研究。除此之外,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更加關注廣大群眾的需求,通過對他們的研究才能夠深層次的發掘出更具有社會價值導向的音樂作品。研究音樂史的最終目標在于為人民服務,當和人民群眾脫離之后,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立足于實際需要,力求更好的將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需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中國音樂史才能夠逐步的散發出新的活力。有關于中國音樂史,根本的發展源頭為《史記》。在《史記》當中,記載了大量的有關于音樂基礎內容的問題。音樂家在不斷的創作,音樂作品也越來越多,極大的豐富了基本內容,逐步由單一化發展走向多元化,進一步的完善了中國音樂史料文獻,根據當前所具有的藝術作品,從中去探索有關于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痕跡。在過去的時間內,有關于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文獻資料方面,能夠對音樂創造背景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應,而有關于歷史資料的研究以及收集較少。
針對部分大音樂家的作品,人們紛紛拜讀,過少的關注民間音樂藝術。在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要將目光放在由民間發展起來的作品當中,不應當過多的關注音樂家的作品方面,要深入的了解民間藝術家的作品和需求,創造出更多的能夠體現社會價值主流、獨具民族特色的作品,這樣才能保證音樂作品的歷久彌新,有利于中國音樂史的長遠發展。當今社會,音樂通常僅在某個時間段流行,歸根結底并沒有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于音樂背后的研究和解讀較少,也并不關注音樂家的內心世界,因此,所創作的音樂并不具備“人”的靈性。此外,還有許多的書籍涉及了多方面的音樂情況,這對于中國音樂史料文獻進行極大的豐富。如陳旸的《樂書》、徐大椿的《樂府傳聲》等著作。除此之外,不僅僅包括大量的樂器實物,還存在諸多藝術作品,如壁畫、陶俑等等,這些都能夠對中國音樂的情況進行了記載,也能夠充分反映當前的音樂發展,還能夠為后人提供更多的寶貴的資料。在部分的雕刻、器皿雕文上面,也記載了大量的中國音樂情況,能夠及時的當時的情況進行反映,還能夠為后人提供更多的寶貴的資料。在研究的過程中,中國音樂史學工作者過多的關注文獻資料,忽視了那些重要的口碑資料,也并不關注一定的歷史資料,僅僅是茶余飯后的閑談,不能登入音樂史學的大雅之堂。
四、中國音樂史研究所需的人文關懷分析
在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當中,要秉承人文關懷理念。如果對于部分的音樂現象過分的關注,如概念、音樂器材等,就會進行無意義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更加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更好的引導,更尊重這些音樂家。人文關懷應當更體現在對于史學家們和音樂學家自身方面,從而能夠更加的尊重和呵護他們的創作,摒棄先前的態度,帶著一種社會認同感和尊崇感對音樂人進行鼓勵,深入的思考作品的本身,從而能夠更進一步的提升作品的價值和形象,也能夠引導人們更深一步的理解作品的內涵和理念。
五、結語
在我國的音樂史發展方面,要秉承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理念,要持有更認真的態度,以辯證的眼光去進行評價,我國的音樂史的發展歷程,要重視人文關懷。由此,能夠對人們進行適時的引導,也能夠更加的尊重這些音樂家,更加的呵護他們的作品,更能體會這些作品當中的內涵以及意義,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修養。對于音樂家創作的作品,要以獨特的視角去了解,也要更加關注人的心靈以及發展,能夠對其背后所蘊含的意義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有關于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最終要落實到人文關懷。因此,在對中國音樂史進行研究時,要基于多個視角來進行,但是不管基于哪個角度,都要對作品進行充分的尊重,對于作品的價值和個性同樣如此。中國音樂史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處處滲透著人文關懷,能夠代表類的精神文明創造,因此,在發掘和傳承中國音樂史的時候,要基于人文關懷的視角進行。
[參考文獻]
[1]汪聞遠.淺談中國音樂史研究所需要的人文關懷[J].北方音樂,2017,17.
[2]王哲昕.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初探[J].藝術評鑒,2016,13.
[3]高士杰.提升歷史意識求索歷史之道—讀達爾豪斯《音樂史學原理》筆記[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04.
作者:張哲琦 單位:大同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