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自然公園游客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城市自然公園兼備自然資源豐富與游客全民性兩大特征,是實施生態教育極佳的場所,對其生態教育管理是一個典型的知識—態度—行為轉化的過程。當前城市自然公園游客管理還停留在監督游客的原始階段,沒有發揮自然公園固有的生態優勢,生態解說還未到位,忽略公園的生態示范功能,保障制度還未健全,游客對生態知識與生態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還未發揮出來。因而城市自然公園需加強游客的間接管理,通過建立相對完整的生態解說系統、生態示范與制度建設培育游客的生態意識,進而促使游客形成良好的生態行為,促進游客及廣大民眾生態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生態教育;城市自然公園;生態解說;生態示范
在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的現實態勢下,養是時代所需,民眾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是一個相對長時間的生態教育過程。生態教育有利于生態文明時代的呈現,生態文明時代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生態意識的引導[1],而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的形成,依賴于生態教育體系的建立和生態教育的全面開展[2],并且需要全民教育。城市自然公園吸納的是社會各類人群,是大眾旅游的典范,其生態教育能對社會各類人群起到一定的教育啟迪作用,與全民教育吻合。城市自然公園如何在游客管理的過程中培育游客的生態意識并促使游客形成良好的生態行為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城市自然公園游客生態教育管理對民眾生態素養的提升
(一)生態教育管理的邏輯生態文明建設依賴于廣大民眾生態素養的提高,而民眾生態素養的提高依賴于良好的全民生態教育,從時間維度看,生態教育需要各個年齡階段的民眾積極參與,只有各個階段各類人群的民眾參與生態教育,才能更好的促進整個國民生態素質的提高。城市自然公園對游客進行生態教育管理與KAP(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邏輯吻合,是在傳播生態知識的基礎上促使民眾對自然的態度發生改變,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價值觀念,產生對自然生態敬畏的理性價值觀,從而產生生態環保意識,在積累生態知識與提高生態意識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生態責任,進而塑造良好的生態行為,是一個典型的知識—態度—行為轉化過程。游客生態知識—態度—行為轉化是城市自然公園履行生態責任與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橋梁,有助于廣大民眾生態素養的提升。
(二)民眾生態素養提高的路徑廣大民眾生態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訓練與逐步提高的過程,需要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增強公眾主動參與的自覺性,促進民眾對生態知識、生態意識(態度)、生態行為相互轉化、相互促進[3]。城市自然公園一方面通過生態解說等對游客進行生態教育,把公園豐富的動植物信息、氣候變化、地質變遷、生物繁衍等生態知識傳播出去,讓游客逐步積累自然生態知識、并理解相關生態倫理、生態平衡等生態信息,提高自己的生態文明意識,進而提高生態文明行為。另一方面,城市自然公園在繁雜的都市中屬于稀缺自然資源,公園通過生態教育也促使自身不斷提高公園職員生態素養與改善生態環境,形成城市區域內良好的生態示范形象,進一步示范教育游客提高意識與行為。在體驗公園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后,游客傳播生態信息給其他民眾,廣大民眾能逐步累積豐富的生態知識、提高生態文明意識以及改善生態文明行為,進而提高民眾的生態素養。公園良好的生態形象有利于向民眾傳播生態信息,吸引居民前往公園游覽,從而使得生態教育普及的人群更加廣泛。
二、城市自然公園游客管理中生態教育的缺失
(一)偏重直接管束,缺乏間接管理民眾生態素養的提高是一個個體思維內在學習與自覺行為的過程,外界強加的生態教育在對個體素養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負面影響,因而,潛移默化的生態意識形成更容易主動產生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生態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要迎合生態教育目的,做到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生態參與的積極性和行為能力,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要求的完成,提升公眾生態環境素養[4]。當前城市自然公園生態教育的管理與一般景區的生態教育管理類似,沒有發揮自然公園固有的生態優勢,最主要的生態教育方式是對游客破壞植被花草樹木等的行為警告,如“嚴禁踐踏草地,違者罰款**元”等。管理方式偏重對游客破壞旅游資源行為的直接管束,以限制游客停留時間、許可活動、使用時間、使用地點為主要管束方式,缺乏景觀示范、生態解說、教育項目的設計、公園職員文明行為塑造等方面的間接引導管理,不利于游客生態旅游的切身體驗。
(二)重視游覽指示,忽視生態解說在當前生態大眾素養相對較低的態勢下,對城市自然公園的植被、生態系統、生態價值等進行生態解說是間接培養大眾生態素養的最主要路徑。但在“到此一游”觀覽式旅游方式盛行的當前階段,節約成本幾乎成為公園的普遍動機,僅為游客游覽方便提供景觀導覽,忽略生態解說同樣能迎合游客的游覽心態。現實是政府主管機構、公園管理單位等都普遍缺乏對生態教育應有的重視[5],生態解說內容簡陋,僅有一些植被名稱的提示,生態教育主要體現在“嚴禁踩踏花草”等禁止語,以及“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等提醒語句,缺乏更為詳實的生態解說內容[6],還未形成較為完整的解說體系,尤其缺乏具有高素質的生態解說員隊伍,不利于公園生態信息的廣泛傳播。
(三)強調行為限制,忽略生態示范生態教育需要游客主動的去體驗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美與生態價值,在良好的生態資源與生態環境中認知公園生物品種及其對生態環境的有益價值,并在生態旅游體驗活動中累積生態倫理、生態正義、生態安全、生態審美、文明行為等生態文明意識。但在當前游客不文明行為還較為普遍的現實驅使下,城市自然公園為保護已有的公園環境,往往對游客的行為較為警惕,對環境的保護也主要以“禁止入內”、“禁止采摘”、“道路封閉,請繞道”等直接限制游客行為的管治方式,而公園生態景觀塑造、生態線路設計、生態資源維護、景區工作人員生態行為培育等生態示范呈現不夠,公園生態示范的忽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公園生態信息的傳播甚至誘使游客不文明行為的發生。(四)依賴人為監督,缺乏制度保障在當前城市自然公園的游客管治中,如何才能讓游客更好的在體驗公園良好自然資源的同時培養生態保護方面的意識是生態教育需考慮的問題。當前公園管理中更多的是依賴工作人員對游客的直接管控從而防止或減少游客對公園資源的侵犯,但城市自然公園需要在游客管治當中推動游客自覺的培養生態文明意識與行為,依賴工作人員的人為監督顯然是不夠的。雖然游客具有主觀能動性,生態素養的培養的前提是對游客能夠尊重自然規律,因為“公民身份中包含有雙重生態屬性,不但是環境資源類產品的擁有者與消費者,也是環境治理的主要踐行者”[7],而當前公園制度方面還未涉及游客生態教育方面,還缺乏相關的生態保護激勵制度與損害自然資源的懲罰制度以及相關的生態補償制度等。
三、城市自然公園游客管理的優化
(一)加強間接管理在城市旅游區域內,城市自然公園優異的生態資源與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游客提供了傾心體驗自然環境與提升生態素養的絕佳游憩空間。理性游覽消費的游客極少破壞公園的自然資源與環境,因而公園在游客管治方面需減少生硬的強加式的生態教育,避免直接管束阻礙游客個體生態素養的提高,應通過間接引導的方式發揮公園固有的生態吸引力,助推游客在游憩體驗中培育個體思維內在學習與自覺行為。公園首先可在保護生態資源的基礎上規劃游憩空間分區,監測生態系統變化,統籌考慮游客游憩活動的質量與數量、動態與靜態、時間與空間等維度,保護級別較高的生態區域可通過技術手段供游客間接欣賞,實行相應的保護措施允許游客進入。其次保護現存或塑造公園核心生態景觀,并以提升游客生態意識為目標設計游憩服務設施,對生態景觀予以適當的生態解說,規劃設計具有啟發性與教育性的良好生態教育項目。同時培育公園職員生態文明行為,培養游客對職員的尊敬與對自然的尊重,助推游客對公園資源和生態價值的認識和欣賞,提升游客的生態體驗和享受,間接引導游客培育生態意識與生態文明行為。
(二)普及生態解說城市自然公園需發揮獨備的城市稀缺自然資源的市場比較優勢,通過生態解說傳遞自然界的生態信息,加強生態道德、生態倫理、生態價值教育,并通過解說與游客信息傳遞為游客提供一個自身認知與公園內自然資源產生情感共鳴的機會,使游客對公園及其自然資源與環境有深刻理解,利于倡導游客保護公園自然資源與環境,促進游客對生態正義的伸張,益于游客更加自信地向其他民眾傳播生態信息。政府主管機構、公園管理單位等應切實履行生態責任,更加重視生態解說,對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解說做出戰略規劃并完善生態解說體系。解說方式充分發揮人員服務(向導式解說)、非人員服務(自導式解說)和教育項目的各自優勢,建設高素質的生態解說員隊伍,發揮人員服務的靈活性和雙向溝通性,面對面解答游客提出的種種問題,在旅游淡季發揮非人員服務的主要解說方式如生態景觀展覽和展品、刷物、視頻、網站等智慧旅游媒介的優勢,引導和增強游客的環保意識或管理游客行為。在保護公園資源的前提下規劃適宜自然教育項目,通過生態知識問答與天人合一的游戲體驗植被、野生動植物、氣候、地形、地理、土壤干擾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理解典型植物群落特征,幫助游客更好地理解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態系統。
(三)重視生態示范在繁雜紛亂的城市區域內,相對于其他的民眾游憩場所,城市自然公園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示范區,在游客管理過程中,最主要的是如何維持公園的生態價值并向游客展現公園的生態比較優勢,讓游客積極主動地在公園生態旅游體驗活動中累積生態倫理、生態正義、生態安全、生態審美、文明行為等生態文明意識。因而,公園首先應維持公園現有的生態資源與生態環境并進行優化,保持公園在城市旅游市場中的良好吸引力。其次公園應適時塑造生態景觀,設計有利于展現生態景觀并值得其他區域借鑒的游覽線路,通過景觀展現公園的生態價值,通過生態景觀的美感激發游客的生態審美,使游客積極領悟公園的生態正義與生態倫理。同時公園應培養良好生態行為的景區工作人員,讓游客切身感受員工良好生態行為給公園生態資源維護與生態信息傳播帶來的生態價值,并由良好生態行為為游客的游覽活動提供潛移默化的行為引導,培養具有生態正義與生態文明行為的游客及其他民眾,促進廣大民眾從生態保護角度反省自己的行為進而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價值觀念,使城市自然公園成為廣大民眾體驗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典范,推動民眾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生態文明行為。
(四)構建制度保障城市自然公園不僅是游客游憩的重要景區,也是戶外生態教育的重要區域,為更好的履行生態教育的社會責任,保障生態教育的效果,彌補依賴工作人員對游客行為人為監督的效果,很有必要在制度方面進行相關的規定,以法律制度為引擎形成實施生態教育的動力機制,推動生態環境法治教育的實施,使廣大民眾熟悉和掌握生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知識,增強廣大民眾的環境法律意識,提高運用法律進行生態環境維權的能力。修改完善《旅游規劃通則》、《公園設計規范》等相關法規制度規定,強調公園實施生態教育的內容,強調公園在植被培育、動物保護等方面的示范效應,增強公園對游客破壞與保護自然資源的獎懲實施效度規定。公園游客管理制度方面規定部門與相關工作人員各方生態教育具體責任,制定各項激勵制度保障政策,激勵公園工作人員倡導引導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通過制度管治激勵公園講解員引導并解說生態教育,建立游客保護或破壞自然資源的信息資源庫,建立游客公園游憩的生態保護激勵制度與損害自然資源的懲罰制度,規定具體的生態補償措施,通過法規制度的實施促進游客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城市自然公園作為公益性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保護城市自然資源、為廣大民眾提供游憩場所、對游客進行直接與間接的生態教育等功能。但在旅游經濟盛行的態勢下,城市自然公園的生態教育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生態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齊心協力才能取得生態文明建設期望的效果,城市自然公園吸納的是社會各類人群,兼備自然資源豐富與游客全民性兩大特征,是實施戶外生態教育極佳場所。但當前游客管理方面還停留在監督游客的原始階段,還未發揮游客對生態知識與生態意識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因而間接管理比直接管束更有利于生態教育效果的提高,生態解說與生態示范是促進游客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管理領域,制度保障是確保生態教育力度的重要激勵管理。相信在重視生態教育的指引下,城市自然公園能促進游客及廣大民眾生態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于冰.生態意識的當代審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3):111-117
.[2]溫遠光.世界生態教育趨勢與中國生態教育理念[J].高教論壇,2004(2):52-55.
[3]廖福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306.
[5]烏恩,成甲.中國自然公園環境解說與環境教育現狀芻議[J].中國園林,2011(2):17-20.
[6]徐聰榮,張朝枝.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原真性探討[J].經濟地理,2008,28(6):1045-1048.
[7]李龍強.公民環境治理主體意識的培育和提升[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4):84-88.
作者:楊財根;王伯啟;劉惠芹 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