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郊野公園配套交通保障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上海市郊野公園布局規劃,以浦江郊野公園為例,類比顧村公園、濱江森林公園、共青森林公園等典型公園,深入分析了浦江郊野公園游客來源及出行特征,以此提出公園交通組織、停車保障、公交保障及應急保障方案。基于郊野公園項目交通保障的思路,實現從規劃、設計、運營、保障等全生命周期的交通配套服務。
郊野公園占地面積廣、投資大,因舉辦時令性主題活動容易導致在節假日客流呈現井噴狀態,帶來嚴峻的交通壓力,嚴重影響到公園的環境品質。部分與城市地理空間上存在緊密關系的郊野公園在面臨到發交通問題的同時還存在周邊區域通勤過境交通的壓力。因此為保障郊野公園生態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在公園規劃、設計及建設階段提前布局交通保障方案,合理配置交通資源,實現與周邊區域交通協調發展,對實現公園保護和交通協同發展,提高公園游覽品質,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都具有重大意義。
1上海市郊野公園概述
1.1概念
目前,學界對郊野公園的定義尚存分歧,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一些學者認為郊野公園是位于城市外圍近、中郊區的綠化圈層,具有較大面積的呈自然狀態的自然景觀區域,能為居民的游憩、運動等活動提供空間[1]。按照我國現行《城市綠地分類標準》的定義,郊野公園指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居民休閑生活、城市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直接影響的綠地;按照英國相關標準,郊野公園指位于城市近郊,有良好的自然景觀、郊野植被及田園風貌,并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公園。
1.2特征
從地理位置上看,郊野公園處于城市的近郊區,具有良好的交通通達性,適合居民短程出行;從構成要素上看,郊野公園由多種要素組成,如山林、農田、濕地和沼澤等;從功能上看,郊野公園具有生態保護、環境修復、旅游和科教功能,且以生態保護功能為主;從風格上看,郊野公園以保護自然環境為主要目的,在建設時更加注重保留自然韻味,突出鄉野意趣[2]。
1.3布局
2013年,上海市提出將啟動郊野公園項目作為提高城市生態文明水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為此,上海市提出遵循“聚焦游憩功能、彰顯郊野特色、優化空間結構、提升環境品質”的規劃理念,在郊區布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自然條件較好、公共交通便利的郊野公園,逐步形成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大都市游憩空間格局[3]。2013年2月,郊野公園概念規劃批復,明確在上海市郊區選址建設21個郊野公園,總用地面積約400km2。其中近期郊野公園選址5個(見圖1),包括浦江郊野公園、松南郊野公園、青西郊野公園、嘉北郊野公園及長興島郊野公園。
2浦江郊野公園交通方案
浦江郊野公園位于閔行區浦江鎮中南部,距外環線8km,至市中心人民廣場約20km,申嘉湖高速(S32)和浦星公路從公園中部穿過,軌交8號線沈杜公路站和浦江線(軌交8號線Ⅲ期)緊鄰公園邊界,奉浦快線(南橋新城-東方體育中心快速公交)從公園中部穿過,交通優勢顯著。浦江郊野公園規劃紅線面積15.29km2,是上海中心城南部以林為特色,以森林游憩、濱水休閑、農業科普為主要功能的近郊都市森林型郊野公園(見圖2)。交通運營保障對浦江郊野公園能否平穩、安全、有序運營至關重要。為了能夠給游客提供舒適便捷的交通體驗,圍繞2017年7月開園,在浦江郊野公園規劃設計與建設籌備期同步開展了交通保障工作。
2.1客流特征
2.1.1客源分布
按照公園景點及配套休閑設施,公園游客以經濟型大眾休閑度假客源和中端客源為核心主體,消費主要傾向為休閑、觀光、娛樂;同時爭取發展高消費能力的度假客源,消費主要傾向為度假、療養、會議培訓旅游、戶外運動等。考慮公園市場定位及地理區位,將公園游客來源劃分為3個圈層(見圖3),第1圈層為穩定客源,主要服務周邊大型居住社區、談家港社區、魯匯社區以及浦江鎮中心區居民,覆蓋周邊10km區域,出行時間預計30min以內;第2圈層為吸引客源,包括中心城及松江、浦東、奉賢等周邊20km區域,出行時間預計60min以內;第3圈層為潛在客源,主要為其他區縣及臨近省市游客。
2.1.2客流規模
浦江郊野公園位于浦江鎮,屬于中心城拓展區,區位優勢明顯。在開展公園客流分析工作之前,筆者以“突出近郊區位、具備面積可比性、定位大型綜合性公園”為主要考慮因素,分別選取顧村公園、濱江森林公園和共青森林公園作為類比案例開展實際調研(見圖4),通過梳理、匯總各公園周末、節假日和大型主題活動時的客流變化,為浦江郊野公園客流需求預測提供數據支撐。公園游客容量與活動類型有關,可通過類比分析法判斷客流規模,而環境容量極限或峰值可視公園具體情況而定。在分析類似性質公園客流的基礎上,考慮浦江郊野公園客流分布圈層,結合景點內容及配套設施,預計2017年公園開園后周末客流約1.8萬人/d。考慮到浦江郊野公園定位為秋景公園,大型主題活動日期間或因群體觀賞從而引發客流井噴,形成客流高峰、平峰的極端不均衡現象,建議節假日、大型主題活動日的客流按照7.1萬人/d控制。
2.1.3出行結構
浦江郊野公園緊鄰軌交8號線,奉浦快線、浦江線從公園一期邊界穿過,集約化交通資源較為豐富,浦星公路、浦錦路南北貫通性較好,機動化出行條件便利。按照郊野公園游客分布情況,閔行區浦錦街道及浦江鎮居民因緊鄰項目將成為浦江郊野公園的主要服務對象,這部分居民多采用慢行交通、地面公交及小汽車出行;同時,作為上海市最近郊的大型公園,市中心、黃浦江兩側居民也將成為重要客流源,這部分居民以小汽車、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等交通方式為主。綜合以上因素確定浦江郊野公園的出行方式:個體機動出行占20%、軌道交通占22%、常規公交占17%、步行占20%、非機動車占15%、旅游大巴占2%、出租占4%。
2.2交通組織交通組織保障
一方面需遵循機動化入園游客的出行意愿,提供更為醒目、便捷的出行路徑,盡量減少到發交通與過境交通的交織;另一方面應盡量確保公交到達、慢行入園的游客出行安全。
2.2.1機動車交通組織
浦江郊野公園游客來源輻射全市范圍,重點服務中心城、閔行新城及浦江居民,由于游客多數為本市居民,對路網路況較為熟悉,在浦江區域外圍不做特別引導,在公園周邊引導主要停車場方向,并提前做好宣傳推廣工作。其中浦星公路作為南北貫通奉賢、閔行、浦東三區的主要道路,高峰期極易引發道路擁堵,在前期宣傳階段應重點做好告知工作,確保游客提前預判路徑,避免不必要的繞路行為。
2.2.2慢行交通組織
對于入園交通,游客從軌交8號線沈杜公路站出站后,通過慢行方式到達位于浦星公路上的游客中心,浦星公路為一級公路,現狀慢行通道寬度較小,且過境車輛較多,因此近期應加強從沈杜公路站至浦江郊野公園區域的指引標志標牌和安全警示,確保入園交通的安全有序。遠期建議加寬慢行通道,并做好隔離設施;對于園內交通,園區運營方應合理布控人力、警力,并根據公園內各個區域情況和客流涌入形勢,通過廣播系統將游客引導到客流量相對較小的區域,合理分流,保障游客秩序和安全。
2.3停車保障
浦江郊野公園客流以周末、節假日為主,為確保園區設施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在設施配置上遵循“基本滿足、適度保障”的規劃原則,即以滿足周末高峰客流停車需求為主,節假日高峰考慮備用停車場,并與應急保障方案相協調。同時,為應對大型主題活動日、節假日客流高峰期,可考慮與周邊停車資源共享:(1)浦江郊野公園客流高峰多出現于周末、節假日,與工作日背景交通高峰互不沖突,公園周邊通勤停車資源可供游客緊急使用。(2)浦江郊野公園西側緊鄰黃浦江,依托S32越江通道,可于高架下設置停車泊位,緩解客流高峰期小汽車泊位供應不足的問題。(3)浦江郊野公園周邊生活性道路較多,多數為盡端道路,在緊急情況下,可臨時設置為道路停車泊位。結合客流需求預測和小汽車出行方式分擔比例,兼顧長遠發展,并考慮設施用地的預留,共規劃7處獨立停車場,同時沿園區內部道路設置6處林下小汽車停放點。此外,結合周邊停車場布局情況,擬采用3處共享停車資源。
2.4公交保障
浦江郊野公園公共交通保障主要考慮兩方面問題:一是解決公交出行游客如何入園的問題;二是解決遠端停車場游客如何接駁的問題。(1)大中運量為主體,常規公交為補充的入園方式。浦江郊野公園緊鄰軌交8號線及奉浦快線,公共交通資源豐富,可以較好地服務中心城及奉賢區居民入園。為更好地服務浦江區域,新辟浦江13路B線,可滿足兼顧浦江大居居民通勤交通與公園游客抵離園交通之間的需求。當公園出現高峰客流時,2條線路可從公園兩側道路疏散,避免客流疊加,確保交通安全。(2)短駁線路實現停車場-公園直達聯系。浦江郊野公園占地面積較大,停車場布局較為分散,為方便停車場游客到達游客中心及主要項目點,新辟短駁線路聯系主要停車場及游客中心,提升公園交通服務品質。
2.5應急保障
浦江郊野公園客流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呈現一定的不均衡性,周末及節假日客流集聚極為明顯。受制于區域路網容量以及公園出入口排隊廣場容納能力的有限性,可能存在出入口車流人流長時間排隊、大面積集聚甚至溢出的風險。為此,應根據客流分級,建立應急保障機制,對于可預判的高峰客流日,直接啟動較高等級的應急預案,確保各項設施在開園前安排到位;對于突發事件引發的客流局部擁堵,各責任主體部門應迅速到位,對內實施緊急疏散,對外通過媒體園區擁堵信息,提醒游客暫緩入園,確保排隊秩序,減少安全隱患。
3郊野公園交通保障思考
浦江郊野公園已于2017年7月29日正式開園(一期開園面積5.82km2)。截止到2018年2月,公園總客流量達206.8萬人次,日均客流1.01萬人次,其中“十一”黃金周7d長假總客流達32.6萬人次。游客出行交通方式仍以小汽車、軌交8號線為主,隨著奉浦快線、浦江線相繼通車,相信越來越多的游客會選擇公共交通入園,屆時將極大緩解道路交通壓力。目前,公園運營基本符合預期,各項交通設施平穩運行,這給今后更多的郊野公園交通保障工作帶來更多的思考。(1)關于客流預測。根據項目地理位置及交通便利條件,考慮項目吸引程度劃分客流來源,原則上可按照2h出行圈確定游客服務范圍。綜合考慮地區人口規模、經濟情況以及項目設施承載量等因素確定客流合理規模。由于節假日特別是主題活動日與一般周末客流吸引力不同,應至少考慮兩種特征日下的客流規模。(2)關于交通組織。遵循分層引導、功能分流和動靜結合的原則:一方面需考慮到發交通與過境交通分離,盡量剝離過境交通,確保入園車輛與社會車輛互不干擾;另一方面考慮到個體機動化交通與集約化交通分離,由于個體機動化出行的無序性,盡量規范集約化交通出行路徑,并結合交通引導標志和媒體推介宣傳,提供相對便利的個體機動化出行路線。同時,完善慢行交通引導標志,確保行人過街安全。(3)關于停車保障。從不同級別的客流規模出發,按照“鼓勵集約化交通出行,適度保障個體機動化出行”規劃原則,應優先滿足常態客流下的出行需求,極端高峰客流下的設施供應納入應急預案。停車場布局規劃應考慮項目對外主要通道、客流來源等因素,以分散布設、出行便捷且不干擾道路交通為原則。(4)關于公交保障。鼓勵公共交通出行應貫穿項目整個規劃、設計工作當中。為此,相應公交配套設施、線路資源應根據需求落實到位,線路調整需兼顧線路原有功能,不影響原線路居民的出行需求。同時為提升園區服務品質,應考慮園區內部接駁線路的服務需求。(5)關于應急保障。依據客流變化實施動態指揮,總體遵循以常態管理為基礎,應急和常態模式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動態掌握客流變化,合理制定進出場運力配置計劃;與各職責部門實現信息共享聯通,確保應急預案響應迅速;切實加強游園信息共享新聞報道,及時向外界景區運行情況。
4結語
郊野公園不能簡單套用城市公園的模式,而需注重生態優先、尊重自然風貌、提升居民娛樂休閑品味。在規劃、設計階段應同步考慮交通保障工作,提出符合郊野公園未來發展的配套需求,確保園區建設具備前瞻性及可持續性,從而帶給游客安全、有序、順暢的交通體驗。
參考文獻:
[1]李婷婷.郊野公園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
[2]張白石,趙越,黃晶濤,等.綠野之州:漳州市郊野公園概念規劃[J].規劃師,2017,33(10):129,134.
[3]張玉鑫.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大都市生態空間規劃創新探索[J].上海城市規劃,2013,23(5):7-10.
作者:顧楊 單位:上海城市交通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