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財政支持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化遺產包括以實物形態呈現的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長期生產實踐與杰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與精神象征。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傳承性、活態性、社會性為我國傳統習俗的傳承、民族認同的形成、和諧社會的構建、文化大國的樹立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由于非遺本身存在的口頭性、多元性、變異性等弱勢,加之外來文化的入侵與沖擊,許多優秀的非遺正在逐漸沒落甚至處于瀕危的邊緣,迫切需要得到系統、完善的搶救與保護。在影響文化遺產保護的諸多因素中,資金不足是長期掣肘,因此,政府應當牽頭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優化非遺保護,以此推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源遠流長。本文以我國非遺大省之一的山西省為例,對其非遺保護過程中的公共財政支持進行研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共財政;山西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說、表演藝術、風俗、禮儀、節慶、傳統手工技能以及相關器物和依托場所,如民間戲曲、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舞蹈、民間手工技藝、體育競技活動、傳統醫藥等。非遺是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集中展現,相對保留著文化的原生狀態,代表著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對當地人民特有的行為、藝術、民俗和物質生活的濃縮與傳承。在華夏文明大地上,山西省作為我國“地上文物第一省”,文化資源種類繁多,文化遺產數量龐大,非遺保護工作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因此,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強公共財政支持來優化非遺的保護與開發。
1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大省,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沉淀和孕育出了具有山西省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廣大民眾中流傳較廣,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我省進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的項目有116項,確定項目保護單位168個,位列全國第三;進入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的項目有537項,市級項目1534項,縣級項目4010項。現有6322位四級非遺傳承人,包括國家級代表性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50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15人,市級傳承人1855人,縣級傳承人3502人。其中,晉劇、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平遙推光漆器技藝、牛郎織女傳說、翼城花鼓、五臺山佛樂、皮影戲、山西面食、形意拳、傅山養生健身術、寒食節、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民間社火、晉祠廟會、山西居民磚雕藝術等是五批項目中的重要代表,也是山西省的文化符號。但是由于非遺本身的無形性、口頭性、變異性,以及現代文明的沖擊與外來文化的入侵,加之發展過程中管理與保護工作的不到位,導致目前在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方面有很多不足,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文化遺產被破壞的情況,部分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及時搶救,以至出現了文化遺產流失現象[1]。同時,非遺傳承人數量不足,傳統手工藝人嚴重短缺。
2公共財政支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也能夠促進山西省的經濟發展,非遺項目的運行本身能夠帶來多種相關產業如餐飲、住宿、交通、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從而能夠有效帶動我省財政收入的顯著增加。同時,非遺的充分發展能夠發揮促進就業的功能,文化相關產業的繁榮會進一步提升從業人員的素質與當地居民的涵養,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與社會價值。此外,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是山西省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省文明的象征,由于非遺具有不可替代性與不可再生性,只有在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與技術性修復的過程中充分結合每一非遺項目的具體運行情況,并對其提供相應的財政資金支持,才有助于推動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維護文化的生態平衡,增強人民的文化認同,從而促進山西省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2]。
3加強公共財政支持優化非遺保護的策略分析
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中,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財政資金的支持是文化事業發展與傳承的保障,為此需要政府加大對非遺保護的資金扶持力度。
3.1加大中央財政撥款與地方財政資金的支持
鑒于我省豐富的非遺資源,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國家已經制定了非遺保護相應的中央財政政策,對具有大量非遺的省份實行財政上的傾斜。目前我省非遺保護工作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之下應當結合地方財力的發展,將其與事權相匹配,由此加大對非遺的有效資金投入,對中央的財政撥款進行充分利用,堅持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共同承擔的原則。
3.2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
山西省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中可以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充分利用社會機構與個人捐款等籌資形式,對于提供資金的單位與個人給予嘉獎,由此充分激勵社會各方力量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關注與支持。同時,在公共財政資金的投入上可以采用文化遺產彩票這一形式,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文化資金籌措方式,雖然我省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大省,但是在有限的資金下進行大量非遺的搶救、修復與保護工作仍具有較大的難度,通過文化遺產彩票的發行能夠有效緩解其財力上的不足。此外,目前我省在非遺項目自營收入上的來源主要有購物、餐飲與門票收入等,這是較為傳統而保守的文化遺產工作收入,為此可以積極開發知識性與專業技術性服務,相關非遺單位結合自身的經營情況與已有的財政資金安排相應的保護工作,通過適當的經營活動的開展來為非遺保護提供多樣化經濟來源[3]。
3.3成立并合理利用非遺專項保護資金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
一直是國家高度重視的文化戰略問題,在中央財政體系中已成立了針對非遺的專項財務資金。山西省具有大量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非遺的重點保護省份,隨著的召開與“十三五”規劃建設,文化遺產專項保護資金也在逐漸增加,山西省對此積極響應,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設置專項資金[4]。政府應當對全省非遺進行嚴密而細致的地毯式普查,充分了解高價值項目、高潛力項目、傳承人緊缺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專項資金,積極建立非遺傳習所、展示館,大力培養新生代手工藝人才,給予活態文化傳承人以項目補貼和一定的生活保障。
3.4從財政資金上體現出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傾斜性
山西省在大量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具有一定的傾斜性,即結合非遺項目的生存與發展狀況進行有傾斜性地分配,對于損害較大、名存實亡、瀕臨消失的項目及其所在地區進行重點扶持,如“九大套”“背鐵棍”“撿爛碳”“勞動號子”“賣燒土”等難以吸引民眾興趣的傳統技藝與面臨失傳逐漸淡出群眾文化生活的表演形式,加大對其資金投入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很多非遺項目所在位置都處于比較貧困的農村地區,由此增加了其保護工作開展的難度,應當將這一因素充分考慮在內。因此可以針對非遺項目充分判斷其保護過程中的風險,并繪制不同地區的風險圖,在保護經費的運用上有針對性地進行適度傾斜。
3.5加強保護與產業開發的結合
通過產業化發展,促使非遺得到最大價值的利用,能夠使非遺不斷發揚光大,生命力更加旺盛。面對現實、著眼未來,山西省積極探索非遺保護工作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的路子。一是借助傳統節假、“文化遺產日”,把一些可供企業和民眾傳承、開發的民間工藝和表演項目集中起來加以展演、展示。近年來,全省組織多項民間工藝產品和非遺項目到外省市的文博會加以展演,這種實物展示、現場表演的形式,不僅使全國觀眾感受到山西省非遺獨特、深厚的文化魅力,提高了民眾參與保護的自覺性,更增強了項目傳承人的發展信心。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山西省古老的背棍、秧歌、剪紙、刺繡、文化廟會等民間傳統文化,開始探索市場經營、商業運作的新路子,花燈營銷、背鐵棍表演、臥虎山文化廟會每年收益達數百萬元。二是將非遺的發掘、保護與發展旅游業相結合,將晉祠廟會、水母娘娘的傳說、《西游記》在婁煩的民間傳說等項目融入風景旅游,增添了景區的人文色彩,提升了景區的品位。三是有計劃地建立保護、開發非遺的產業基地,使之成為文化產業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已有“老陳醋傳統釀造工藝”“郭杜林月餅制作工藝”“六味齋醬肉系列”等一批“中華老字號”列為非遺產業開發基地。同時鼓勵其他“中華老字號”企業積極申報,將其優先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并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4結束語山西省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加強對非遺保護的財政投入,努力拓寬文化遺產的發展路徑,對山西省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非遺保護和開發工作的不斷完善,政府應該更多地承擔起文化建設的推動者、指導者和保障者的職能,走文化建設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道路,健全山西省非遺保護和發展的制度機制,敦促其合理化、有序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忠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沈陽:圖書館學刊,2015(9):33-35.
[2]張偉豪.政府管理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以山西省太原市為例[J].離石:呂梁學院學報,2017,7(1):26-29.
[3]周茜.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和實踐——以山西省圖書館為例[J].北京: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7,41(6):31-34.
[4]趙四東,楊永春,鐘源,等.城市文化發展績效量化評價模型構建及其實證——以山西省為例[C].昆明: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12:163-171
[5]張迪.山西襄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探究——以襄垣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為例[J].齊齊哈爾:青年文學家,2015(36):169-171
作者:薛雨辰 單位:晉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