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培養記者社會責任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記者的社會責任的表現
(1)信息傳播真實可信。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是傳播者把已知的新聞事實變動的信息告訴未知的一方。只有真實的新聞報道才能被受眾接受,達到信息傳播的目的。否則,將誤導人們的思維活動,甚至危害社會穩定及人類社會發展,新聞事業也會因公信力的喪失最終失敗。[3]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信息傳播中,嚴格遵守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2)情感傾向客觀公正。客觀地敘述新聞事實是堅持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前提。新聞是用事實說話,記者對于事實及事實中所涉及的人物的觀點、態度、看法,都不能直白地表露于新聞報道中,以免誤導受眾,引發輿論譴責。客觀公正的態度,要求記者以社會需要和新聞價值為報道的出發點,不論關系親疏,不存任何偏見,忌用帶有明顯情感傾向的詞語,全面進行新聞報道。
(3)社會輿論正確引導。新聞事業是黨的宣傳工具,具有輿論導向的功能。記者對于新聞報道材料及內容的選擇,將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甚至對當前政局的發展產生有力影響。正因輿論導向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新聞記者更應做好本職工作,遵循黨性原則,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社會正氣,傳承先進文化,堅持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
(4)新聞工作貼近群眾。新聞工作貼近群眾,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本質要求。貼近群眾,是指新聞工作要深深扎根于群眾,尋找群眾身邊的典型人物及事例,滿足群眾要求,反映群眾呼聲。記者,作為群眾的代言人,只有貼近群眾,為人民服務,才能更好地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人民群眾所信任。
(5)批評報道堅持真理。新聞記者應當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權利,敢于揭露當今社會中的不良現象,勇于揭露官場中的不正之風及違反憲法、法律等現象,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在權貴及利益面前,敢于堅持真理。
2如何培養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論對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新聞記者的道德意識及從業行為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新聞記者隊伍中仍然有部分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缺失,2007年7月8日,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透明度”欄目播出的《紙做的包子》,是記者缺失社會責任感的典型。培養社會責任感,在新聞隊伍建設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已然成為新聞事業迫在眉睫的任務。
(1)提高道德素養,增強責任意識。新聞記者加強理論學習,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內容,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思想道德素養,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內在要求。同時,新聞記者要增強自身的職業責任、道德責任意識,時刻牢記自己的身份及使命,在處理問題時識大體,顧大局,一切以國家和群眾利益為重,形成大局意識。
(2)完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建設。作為新聞事業及其從業人員良知的代表,新聞職業道德規范以自律的形式為新聞從業人員的活動提供了具體可循的標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然而我國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弊端,約束力度尚淺。完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建設,將有效地培養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3)社會大眾參與監督。新聞記者行使新聞自由權的前提是為了公眾利益。大眾有權對新聞記者的行為進行監督,以保證這項自由被合理地利用。在發現新聞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缺失、權利濫用的行為時,應當積極向相關監管部門舉報。
(4)行業法律亟待立法。我國的法律制度日趨完善,但至今尚未出臺關于新聞行業的相關法律。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僅僅道德約束,不免為新聞隊伍中的害群之馬提供了可乘之機。將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上升到法律層面,完善有關法律制度,提高管理和執法水平,有利于新聞記者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3結語
記者,不僅是一個工種的名稱,更是一種責任。它是訴說百姓呼聲、謀求百姓利益的責任,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正確引導群眾輿論的責任,更是傳承知識與文化、增進民族交流、促進國際合作的責任。培養社會責任感,是新聞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大局的需要。[4]只有新聞記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嚴以自律,才能建設一支政治強、紀律嚴、業務精的新聞隊伍,才能承擔起黨和人民的重任,發揮黨、政府和人民耳目喉舌的作用,無愧于“無冕之王”的美譽。
作者:尚丹丹劉張利宋威良單位:黃淮學院文化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