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媒體數據新聞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聞界雜志》2014年第十四期
一、創新拆解:央視大數據新聞應用特點
縱觀央視開年以來大數據新聞的創新之舉,可以從數據來源、數據特征、應用層次、報道角度、作用轉變等角度來總結大數據電視新聞的應用特點,如下:首先,當前央視大數據新聞的數據來源多為互聯網公司及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等機構,它們本身在大數據生產、存儲、分析、呈現等方面具備領先實力,如百度、騰訊、新浪、當當網、360搜索、億贊普、中國銀聯等。其中,互聯網公司在所有數據來源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以數據引用頻次最高的百度為例,百度是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商,目前占據了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約81.7%的份額[2],覆蓋了國內超過6億的網民群體,這是百度基于海量網民行為數據進行大數據開發的基礎。
基于此,百度開發了“百度遷徙”(以百度地圖LBS②數據為基礎)、“百度預測”(以百度搜索數據為基礎)、“百度商情”(以百度搜索數據為基礎)等多款大數據產品,提供給包含央視在內的第三方機構使用。同理,騰訊、新浪、當當網等公司旗下都擁有多款海量用戶的互聯網產品,并據此積累了社交、電商等領域大數據優勢,可以為新聞機構提供這些方面的大數據。除領先互聯網公司這類本身就是大數據“業主”的機構之外,擁有大數據分析優勢的專業數據服務商同樣也可為新聞機構所用。如億贊普這家定位在大數據服務提供商的公司,本身并不擁有大數據,而是在大數據分析處理等方面具有優勢。總之,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交易中介機構,或是數據服務商,目前與央視開展大數據新聞合作的機構基本都以數據來源的角色出現,承擔了大數據生產、存儲、分析、呈現等環節的工作。
第二,大數據電視新聞的數據樣本規模從抽樣提升至全體或接近全體,提升了數據的精確度與代表性,提高了新聞的真實性。傳統數據調查往往依賴于抽樣統計,樣本的規模、質量、分布等因素都會影響統計結果,而大數據通過對海量甚至全體的分析,更加精確地展示數據真相,這一點是非常本質的進步所在。基于此,電視新聞對于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大幅提升其報道的真實性。如央視《晚間新聞》在世界睡眠日推出的特別節目“據說睡眠”中提到“用戶在QQ空間發了‘晚安’的說說后過了1.8小時才真正睡覺”,這一數據就是基于QQ大數據平臺上8億月活躍QQ用戶行為的監測與分析得出的。這“1.8小時”并非推測,而是大數據計算得出的真實結果,非常接近于客觀事實。
第三,目前大數據電視新聞報道呈現仍以淺層應用為主,呈現方式仍以數據來源方提供的原始形態為主,與電視媒體特征結合的層次有限。按照數據新聞“正金字塔結構”的闡述,數據新聞主要包括了可視化、敘事化、社會化、人性化、個人訂制化和使用等六個步驟[3]。而央視大數據新聞目前僅集中在數據可視化及敘事化報道方面——數據通過信息表格、動態圖或其他形式進行可視化呈現、再輔助主持人對這些圖表的闡述進行報道——這些還只是大數據淺表應用。同時,出現在大數據新聞中的“動態遷徙圖”、“熱力圖”等形態實際上源自數據提供方,基本是“拿來就用”,缺乏結合電視媒體特征進行深度定制的應用。
第四,大數據對新聞事件的描述從微觀角度轉變為宏觀角度。以央視首播、觀眾好評度最高的大數據新聞“據說春運”系列為例,節目一改往年派記者蹲守各地火車站、采訪出行者及春運工作人員的老套路,不再拘于用單一視角描述個體主觀感受、用個性問題推測共性問題的舊方式,而改用百度地圖每天數十億次LBS大數據,獲得全國春運人口實時遷徙動態數據并通過動態遷徙圖展現出來的新方式。觀眾可以根據動態遷徙圖上線路亮度的不同及箭頭指向位置直觀地獲知春運人群實時流動情況,并據此安排出行。
可見,大數據新聞能以更宏觀、更全面的角度來揭示數據的客觀意義,讓個體從共性中尋求個性答案。第五,大數據從新聞例證轉變成為新聞本體,大數據本身是新聞。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記者往往會預先確定報道主題、設定某一論證方向、繼而搜尋相應論據,數據在新聞報道中處于輔助、例證的位置。而在大數據新聞中,數據成為貫穿整個節目的主線,成為新聞報道的對象。以3月4日“兩會大數據”為例,主持人以大數據顯示最關心中國兩會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為引子,繼而展示印尼年輕人關注中國兩會的占比數據“從2011年的35.8%上升至2013年的41.5%”,他們討論最多的問題是“中國留學”。這其中沒有使用局部數據去證明主觀推測,而是直接將大數據推上主角位置,成為新聞結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路徑展望:大數據電視新聞發展策略
如前所述,央視開創國內大數據電視新聞先河至今不足半年,大數據與電視的結合雖火花四濺,但深度終歸有限。未來大數據與電視新聞如何深度融合,“合體”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數據電視新聞,而非流于“借用了大數據的電視新聞”的淺表層次,實則需要從生產、傳播、營銷三大維度出發做通盤考慮。首先,大數據電視新聞的根本依然是內容,因此,利用大數據來賦予電視新聞以交互性與多樣性、提升電視新聞內容生產的效率與深度,善用戶體驗,促進內容的“質變”與增值,是電視媒體做大數據新聞的基本立足點。在交互性與多樣性方面,如何克服電視媒體互動不足、時長有限、展示簡單等局限性是現實難題之一。從目前發展潮流看來,通過在傳統電視平臺上引入交互設計、通過新媒體平臺延伸傳播渠道,是值得研究的重點方向。可參考的案例有BBC和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合作的數據新聞作品——《預算計算器:2012年財政預算將如何影響你?》。這個“計算器”簡便實用,用戶只需輸入一些日常個人信息(如每周購買多少啤酒、幾包香煙、家有幾輛汽車、月收入等),就能自動算出來年需要多付多少稅、明年生活是否比今年更好[4]。這個案例的特色在于交互設計,鼓勵電視用戶參與互動
,從而體驗個人與公共政策間的聯系。這種交互設計的理念與呈現已經超越了目前國內大數據電視新聞的常規形態,屬于數據新聞的深層次應用,值得研究與借鑒。在效率與深度方面,大數據不僅可為常規新聞生產提供論證支撐,甚至可自成為一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方式——機器新聞③。未來在常規化經濟數據變動、體育賽事結果、活動等新聞領域,可以直接通過計算機算法撰寫敘述準確的機器新聞,并在最短時間內向外界公布。新聞采編能力及效率在大數據的助力之下得以大幅提高,甚至部分取代人工部分,這種變化堪稱顛覆性的。其次,大數據電視新聞發展不能單靠外部大數據,更要重視電視媒體自身的大數據富礦。當前階段,有線數字電視、IPTV、OTT等新型電視的速增正在極大地拓展電視媒介的數據獲取能力,這使電視媒體獲得了超越傳統收視率抽樣數據規模、真正進入大數據時代的機會。與此同時,電視的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的規模化發展,也使得電視大數據的觸角得以極大延伸,跨平臺互動行為、情感態度等數據監測也成為可能。最終,電視媒體自身大數據資源的開發,將幫助電視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輔助新聞產品研發、量化內容產品運營、開發精準營銷等,從而全方位地提升電視媒體的競爭力。最后,大數據電視新聞的最終推動者是新聞從業人員,他們的素養提高將最終決定大數據電視新聞的未來。大數據電視新聞不同于傳統新聞報道,它是以強大的數據挖掘、分析、呈現技術為基礎的。因此,大數據電視新聞團隊不僅需要熟練掌握主流數據應用,更需要打破部門建制隔閡,建立數據挖掘工程師與新聞記者配合機制,才能更好地培養與實踐大數據新聞的意識與理念。
總之,2014年央視在大數據新聞領域的嘗試充分顯示了它的創新能力,更使中國電視媒體躋身于世界數據新聞的領先梯隊。但不容忽視的是,電視媒體與大數據的深層融合時代尚未到來,前路漫漫,電視新聞人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徐琦宋祺靈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新媒體研究院講師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新媒體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