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雙語的心理科學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人類雙語聽覺和語言文字的理解時,必須是認知任務的注意興奮和抑制信息來源的分心干擾的結果。Filippi在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意大利被試和德國被試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顯示,意大利被試在有效控制英語對母語(意大利語)的口頭干擾時,顯示右側小腦灰質密度明顯較高;德國被試在書面英語單詞的語義判斷中存在主導語言(德語)對英語干擾時,在右后小腦半球蚓部旁區的功能被激活,雙語語言抗干擾控制在右后小腦半球蚓部旁區是新的研究敏感區域。
借助語言習得知識的主體,應該避免停留在某個單一的文化視角上,只有轉換、兼顧雙方的知識儲備和淵源,從有利于知識有效獲得和轉化的立場出發,文化間的交流才能成功進行。句法模型不等于心理操作模型,語言與心理模型所代表的思維、精神活動是不完全同質的。從內容和實體的關系來看,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用聲音來表達語言意義的過程,或者說是表達實體(語音)通過由內容形式和表達形式構成的語言系統的一種干預,同時也是與內容實體(語義)發生關系的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意義的理解需要依賴認知的推介。
一、元認知策略在雙語教學中的正遷移作用
(一)元認知在語義加工中的實踐研究
任何與人的語言行為有關的心理經驗,都能反饋影響元認知在語義加工中的實踐研究,諸如語言理解,語言生成、語言獲得、言語錯誤、語言缺憾等。Stella將文化沖突定義為來自兩種文化的雙方在內容、認同、關系和過程等方面所感受的或實際發生的價值觀、標準、處理方式和目標上的不相容,這種不相容表現在認知加工過程的高級調控系統,不可避免地存在元認知策略的異化。元認知又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元認知策略,被認作是有意識的使用的、高于認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的策略。它包括選擇注意、計劃與安排、評價,隨后引起了一系列的關于元認知的分支研究:元學習、元注意、元語言、閱讀理解中的元認知等等,很快成為當代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熱門課題。
外語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以語言基礎知識(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知識等)、文化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習能力(認知、元認知、社交能力)為基礎的。6~9個月齡的嬰兒已經能識別語音信號包括聲母、韻母和這些語音的組合,9~15個月齡的嬰幼兒,已經發展出通過語意理解他人的目標和意圖的元認知能力。圖片命名研究中父母命名每一組中的圖片。在父母語音表達文字時,嬰幼兒目光追隨相應命名的圖片,結果表明在沒有受過訓練的實驗室環境中,即使是嬰幼兒,學習語言的經驗也是通過日常的普通的語音和語義的經驗所建構,嬰幼兒對認知目標的計劃、監控和調節的成就驚人。無論是嬰幼兒或成人在語言習得早期,既同時學習詞匯和學習語音語義參照結構,來判斷他人和環境的意圖,元認知能力的關系研究表明,雙語兒童實用語言技能的認知因素在學齡前的幾年就已發展和分化。
Miles采納以漢語普通話為母語,官方語言為英語、平均年齡21.2歲的新加坡居民和平均年齡為19.7歲以英語為母語蘇格蘭居民為被試的研究中,在回答時間語義隱喻遵循的是加工的垂直尺度還是平行模式問題時,注意到持雙語可以靈活地適應多種表達模式,漢語和英文雙語語義加工擁有兩個心理空間,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雙語元認知策略有效促進了語義時空維度的微妙變化。元認知結構的理論模型,已使用半結構化元認知評估訪談(MetacognitionAssessmentInterview,MAI)同時使用元認知評估量表(MetacognitionAssessmentScale,MAS)評估被試的主題是如何在生態環境中使用元認知策略的。
(二)元認知策略在雙語教學中的遷移作用
大學基礎醫學雙語教學不僅是一門醫學基礎知識課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醫學術語具有多源的建構特征,分別源自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希臘語(Greek)和拉丁語(Latin)系,如endocarditis(心內膜炎):即是endo-within(向內的)、cardia-heart(心臟的)、和-itis-inflammation(炎癥)多詞源的表達。同時,醫學概念和現象的句式、篇章結構的轉換主要涵蓋句型、語態、短語、結構乃至全段文字內容也具有雙語語言轉換的原則和特點。
采用語言轉換原則即用已知的熟悉的信息去獲取陌生的新信息,同時簡化即將復雜費解的難點轉換為簡單、易懂的語言,使靜態的長時記憶中的元認知知識與動態的調節過程銜接起來,社會認知理論對醫學雙語教學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教師必須自我導向的最優化的教學策略,同時較好的英語語言功底,實現語言形式與學科內容的統一,即既學習語言形式也學習學科內容,通過語言材料的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幾個步驟來完成。基礎醫學雙語教學解決問題時的“出聲思維”僅僅表達了短時記憶中已經存在的信息,但是,要求教師在解決母語與英語信息轉換,以及遷移英語教材的深層寓意過程中有效遷移,在醫學邏輯判斷時,則會涉及元認知策略在雙語教學中的正遷移的操作,使醫學雙語教學過程中出現新的加工成份,專職控制和調節非自動化的加工過程,能夠使大腦意識從指向信息加工的內容轉換到指向信息加工的過程,適時地影響雙語教師元認知知識、表達教師元認知體驗伴、反饋教師元認知監控。語言能力的元認知直接影響到對工作記憶任務中的表現,用來解釋和預測語言能力的個體差異和質量,元認知策略可能不僅專注于工作記憶容量,而更重要的涉及建構語言表達的能力。
Peltola借助失匹配負波反應研究,對14歲被試母語和非母語元音對比測量顯示,母語記憶痕跡的原型元音形成早期,是元認知加工策略對認知語境影響的是對非母語發音準確性的關鍵。Kim研究母親為日本移民到韓國的兒童被試,在日韓雙語環境中,電腦語音實驗室對照韓語語音發展,包括發音錯誤模式,對照組包括住在同一地區韓國兒童。研究結果表明,日本移民在韓語元音共振峰表現出顯著延長元音的現象,并表現母親在言語的發音過程中的雙語語音轉換元認知策略遷移到自己的子女,韓語語音發展元認知模式的識別和對邏輯的推理,不僅受韓語語境,也受其母語和父母執行策略的影響;甚至父母的雙語語境的表達,對認知發育風險高的低出生體重嬰兒的影響在關鍵語音的發音更為明顯。對帕金森病患者在受損的元認知認知語境中,雙語發音的語音,形態和句法錯誤情形最差。
基礎醫學雙語教學最典型的盲點是語音與語義之間的非聯動,建立雙語聯動是一種語言思維對另外一種元認知語言表達策略的轉化和融合,雙語教學促進語言覺知和語義認知,即非母語認知習慣的形成,從而建立起新的語音與語義間的思維和互換,內在語法是語言行為模式的必要組成部分。Hardin提出了醫學高等教育必要的概念學習的三個核心組件:定義概念誤解的框架,發展持久的語境理解,并獲得必要的知識背景和技能遷移的能力,轉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二、元認知策略對雙語教學的啟示
教師自身應改變傳統觀點,具備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的意識,在教學中雙語教師往往把重心放在目的語上,教學和研究工作也以英語語言、文化為中心,這種單向一邊倒的教學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誤導教學本身,英語教學與學習變得工具化、功用化,這勢必造成了醫學雙語教師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不敏感,甚至遲鈍。因此雙語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英語與母語的文化知識遷移的元認知策略的調整,把握母語文化輸出與目的語輸入之間平衡,特定的情形中,能夠正確、有效、滿意地進行交流。元認知能力及其策略被當代認知心理學視為智力操作中核心的決定性成分,并成為提高雙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突破口和關鍵。外語學習活動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和元認知的過程,元認知策略是揭示雙語教師效績優劣的深層原因,要讓基礎醫學雙語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從有意識到心理自覺,需要不斷地實踐和總結。言語與語言行為之間應有元認知邏輯形式關系,這些現實課題,只能隨著認知科學、語言學等相關交叉學科的發展,當模擬和演繹語言行為的模式越來越精細的時候,才能得到可能準確的厘清。
作者:潘元青景玉宏拜爭剛張建剛路莉單位: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